盤口異動有哪些?幾種常見的盤口異動分析
盤口異動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一、突發性的大買單
每筆大買單的成交額都要動用較大的資金,這樣的資金量往往不是普通交易者所能擁有的,也不一定是大戶所能夠擁有的。見到大單成交時,交易者可以計算一下此大單的成交額,看看此金額是不是普通交易者或大戶所能承受的。如果不是,那么多數是主力行動蹤跡的體現。一般而言,每筆大單的換手率至少應達到千分之一。一般情況下,大買單會在四種情況下出現,分別是對敲拉升、利益輸送或換倉、散戶搶買和機構買入。
1、對敲拉升
主力在進行股價拉升的時候,如果賣盤較少或主力不想多要籌碼,就會大手筆的對敲,但為了防止對敲上沖后價格滑落,主力往往又會在報價欄里掛上大買單。另外,賣盤屢有大賣單出現,但是均被一個接一個地吃掉,當然中間有些間歇,目的是給跟風者留出介入的時間。
2、利益輸送或換倉
利益輸送的目的是一次性把好處讓給某方,事后股價一般會快速回落。而對于換倉來說,大買單的出現也有可能是主力在交換籌碼,因為散戶是不敢要大賣單的,但機構或基金是有可能暗中接盤的,而主力也有可能會用關聯的幾個賬戶進行必要的換倉操作。
3、散戶搶買
當行情看好的時候,一些補漲的個股有可能出現散戶或機構搶買的行情,出現大家一起買入的現象。當交易所服務器反應不過來或成交數延遲傳輸時,就會出現“大買單”的情況。
4、機構買入
當機構或基金公司看好個股時,往往會策略性地介入。通常的情況是一次性吃掉幾個價位的拋盤,歇了一陣時間之后,市場拋盤見股價回落又會涌出,于是機構再重復上述動作。一般而言,這些買入是主動性的,不會出現在買盤的報價區,屬于突然出現的動作,不會促使股價持續上升。機構買入股票還有另外一個特征:由于它不是主力莊家,而只是一次短暫的建倉過程,所以在這個過程結束后(0.5-5天),股價通常會回落下來。
當判斷出是機構或基金公司在買人股票時,交易者最好不要急于跟進,因為它們還有沒拉升的動作,資金量大的交易者或中線交易者則可以同步跟進,以免后期進入成本偏高。如果短線交易者手中持有此股,那么此時可以先行拋出,等到股價回落后再買入也行。
二、突發性的大賣單
有時候一些股票大幅下跌,成交量也明顯放大,平時不多見的大賣單不斷出現,卻常常弄不清是什么原因。此時,如果持幣者倉促出手,可能會出現失誤;如果持股者遲疑不出手,可能又會出現虧損。由此可見,對大賣單的判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交易環節。一般情況下,大賣單在四種情況下出現,分別是對敲洗盤、散戶搶賣、主力減倉或大戶出逃、籌碼換手或換倉。
1、對敲洗盤
主力通過洗盤的方式讓浮動籌碼拋出,或者自己承接,或者由新的投資者承接。新的投資者不斷進入,有利于抬高該股的交易成本,使股價在不斷上移的過程中保持獲利籌碼的穩定性。由于越晚進場的投資者獲利越少,所以常常是不愿意很快出局,于是在主力拉升時,拋盤將會變少,主力推高的壓力就會減輕。
洗盤的盤口表現形式相當復雜,比如盤口有不可思議的巨大賣單在恐嚇散戶;或吃掉盤口的大買單,但其他小買單連碰都不碰;或砸一個買單就歇口氣,而不是一口氣連吞幾個買單價;或買單盤口出現層層較大的買單,而賣單盤口只有零星小單,但突然盤中出現大賣單砸掉下方買單,然后買盤又快速掃光上方累積賣單等。
2、散戶搶賣
當行情很差的時候,尤其是在某板塊領跌的時候,就會出現散戶或大戶搶賣的行情,出現大家一起賣出的現象。當交易所的服務器反應不過來或成交數據延遲傳輸時,就會出現“大賣單”的狀況(看成交筆數往往沒有意義)。但這樣的狀況往往是看大盤或板塊的“臉色”行事的,當大盤或板塊表現尚可時,這種情況就不會出現,這是識別它的一個主要方法。
3、主力減倉或大戶出逃
主力在減倉時的盤面特征是:上方沒有很大的賣盤掛單,可一旦下方有較大的買盤掛單就會拋單砸盤;或賣單盤口出現層層中等賣單,而買單盤口只有零星小單,突然盤中出現小單持續吃掉上方賣單,但緊接著又出現大賣單快速砸掉下方累積的買單,這就是典型的欲擒故縱策略。另外,如果尾市賣盤壓力不大,那么主力往往會將收盤的價格拉起來,這也是一個重要的識別特征。
主力何時出局,通常都會有一個明確的操作計劃。對于中、長線主力來說,其操作股價的截止目標往往是當個股預期業績實現、朦朧重組成功、主題開始透支或100%-500%的漲幅達到為止。若不出現這種情況,只要主力的資金鏈不斷、只要大盤不是極度惡劣,主力往往是不會全部出貨的,也沒有全部出貨的環境和機會。主力有可能在波段交易中高拋低吸,或因意外原因提前減倉,但這并不是主力全身而退的表現。減倉是部分出貨,后面往往還會有更高的出貨空間,而甩貨則是數次減倉之后的瘋狂拋售,兩者有本質的區別。
牛仔網微信號:牛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