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達進軍制藥業意味著什么?柯達公司為什么轉型做藥?(2)
實際上,這并非柯達首次進軍醫療領域。
早在1988年,柯達便成立過伊士曼制藥業務部,做保健用品,并用51億美元收購了藥企斯特林。不過顯然,光敏化學藥品的研發與藥物研發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短短6年后,柯達就以折半的價格出售了這部分業務,給這次收購畫上了災難性的句號。
柯達與醫療有關的另一個業務是醫療成像,但也在2007年由于連年虧損被分拆出售。
就在這段時間里,錯失了數碼影像黃金時代的柯達公司每況愈下,到2012年申請破產,成為了廣為人知的憾事。
2013年9月,重組后的柯達再次公開發行股票,但表現仍然不如人意。近三年來,柯達的營收以每年約10%的速度下降,到今年一季度仍維持這一降幅,營收僅有2.67億美元,虧損達1.11億美元。再次發行時25.5美元的股價,在這次獲得貸款支持消息出來之前,已在不到3美元的價格保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近5日柯達股價走勢
而在此期間,昔日最大競爭對手日本富士不僅在影像領域碾壓了柯達,就連在制藥領域也領先了柯達好幾步。
自1986年起,富士陸續收購了幾家醫學診斷成像公司、生物醫藥公司。其中,富士于2013年收購的制藥公司Diosynth Biotechnologies正在支持一種新冠疫苗的生產,該疫苗是美國政府疫苗研發計劃中的一員。富士2019財年財報顯示,2019年4月1日~2020年3月31日,公司在醫療保健及高性能材料業務上全年營收為93.96億美元,占總營收的44.2%。
富士在醫療領域的發展從側面證明了柯達轉型制藥的可能性。
在柯達首席執行官Jim Continenza看來,柯達在化學和先進材料領域100多年的積累及基礎架構讓該公司具備快速啟動并運行的能力。而這次獲得大額政府貸款,對柯達來說無疑是個證明自己的機會,也意味著新生機。
再者來講,這次柯達要做的并不是藥物研發,而是生產仿制藥所需的基礎原料藥。要知道,仿制藥是指最初的原創藥品專利已經過了20年保護期,各家藥企均可生產。換句話說,相比于此前柯達想開發新藥,仿制藥的難度已經低了好幾個檔次,原料藥的生產相對更加容易。
在Jim Continenza的規劃中,原料藥生產最終將占柯達業務的30%~40%,雖然距離柯達做到大規模生產可能還有3~4年。
值得注意的是,在生產以外,柯達將面臨的挑戰還有很多。譬如,疫情所帶來的某些藥物的利好期未必會持續很久,而FDA批準新的原料藥供應商還需要時間,到時候是否能輕松找到買家將直接決定柯達制藥的命運。而疫情過后,柯達是否能夠應付海外供應商的價格戰,也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