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均國民收入首破1萬美元意味著什么?相關解讀
8月7日,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信息中心主任張軍的署名文章。文章提到,2019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GNI)進一步上升至10410美元,首次突破1萬美元大關,高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9074美元的平均水平。
全文如下:
張軍:從民生指標國際比較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就
本世紀初我國人民生活在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后,黨中央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和新愿景。“小康社會”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概念,其所蘊含的民生發展目標具備國際可比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出臺實施了一系列惠民政策措施,衡量我國小康社會建設的指標明顯改善,主要民生指標達到或超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歷史性成就。
人均國民總收入不斷邁上新臺階,總體上達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平。本世紀以來,我國經濟持續保持較快增長,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0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濟總量大幅提高的同時,人均國民總收入(GNI)也不斷提升。2000年,我國人均GNI只有940美元,屬于世界銀行根據人均GNI劃分的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2010年,我國人均GNI達到4340美元,首次達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標準;2019年,我國人均GNI進一步上升至10410美元,首次突破1萬美元大關,高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9074美元的平均水平。世界排名位次明顯提升。2000年,在世界銀行公布人均GNI數據的207個國家和地區中,我國排名僅為第141位;2019年,在公布數據的192個國家和地區中,我國上升至第七十一位,較2000年提高70位。
人類發展指數逐年提高,邁向“高人類發展水平”行列。人類發展指數(HDI)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編制,通過出生時預期壽命、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三大類指標反映居民生活質量的綜合發展狀況。2000年,我國人類發展指數為0.591,低于0.641的世界平均水平,在公布人類發展指數的174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111位;2018年,我國人類發展指數上升至0.758,在公布人類發展指數的189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八十五位,較2000年提高26位,是同期排名提升幅度最大的國家之一,并成為1990年引入該指數以來,世界上唯一一個從“低人類發展水平”躍升到“高人類發展水平”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