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紅險遇嚴監管 弘康人壽上半年保費收入同比驟降近7成
今年上半年,不僅保費,弘康人壽償付能力下降幅度也靠前,截至二季度末只有133.9%
隨著68家非上市人身險公司償付能力報告的披露,弘康人壽的2020年期中成績單也攤開在了大眾眼前。
據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弘康人壽二季度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5.60億元,凈利潤1189萬元。結合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來看,今年上半年,弘康人壽實現保險業務收入34.70億元,同比下降66.90%;凈利潤3724萬元,同比下降88.79%。
據《每日財報》統計,弘康人壽是目前已發布償付能力報告的66家非上市壽險公司中保費下降幅度最大的。
值得注意的是,保費收入的下滑或許與銀保監會關于分紅險的監管有關。
而分紅險是弘康人壽近年來保費收入的主要來源,據年報顯示,2019年,弘康人壽保險保費收入前5位保險產品中,前4位均是分紅型保險產品,合計原保費收入114.35億元,占公司原保費收入的90.17%。
對于像弘康人壽這種以分紅型產品為主的險企來說,公司的收益多靠投資來拉動。受疫情影響,今年以來銀行線下網點展業受限,依賴銀保渠道銷售的分紅型產品也受到較大影響。
這一影響直接反映到了弘康人壽的業績上。據償付能力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弘康人壽保費收入為19.10億元,較去年一季度下降了69.42億元,同比降幅為78.42%。同期,公司的凈利潤為0.25億元,較去年一季度降幅高達95.46%。
同時,今年2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強化人身保險精算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對分紅險的紅利分配進行了嚴格的調整。明確要求自2020年7月1日起,分紅險的利率上限,并將紅利分配比例統一為70%。
據公開資料顯示,此前,保險公司在分紅險的利益演示和紅利分配上均有較大的自主調節空間,但也由此產生了分紅險分配不透明、夸大演示利益等問題。但隨著政策的出臺,今后分紅型產品的銷售也將難上加難。
此外,近年來因弘康人壽不斷的激進擴張,其資本金正在被迅速消耗。弘康人壽成立于2012年7月,初始注冊資本3億元;同年11月,股東增資至5億元;2014年12月,獲批變更注冊資本10億元。
2014年底,償付能力充足率為367.19%;2015年底,由于“新業務發展較快,資本金消耗增加”,這一數據下降至215.66%。2016年8月,弘康人壽通過了增加2億元注冊資本、引入新股東的方案。
然而,弘康人壽的增資之路十分坎坷,歷經了四年,方案修改了四次,卻仍未落地。
目前,弘康人壽官網披露的注冊資本仍是10億元。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弘康人壽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133.91%。
按照銀保監會最新發布的《關于優化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配置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保險公司上季末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00%以上但不足150%的,權益類資產投資余額不得高于本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20%。
換而言之,弘康人壽的權益類資產投資比例將由30%降至20%。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弘康人壽進行了法定代表人變更,該公司副總經理周宇航接替盧德之成為弘康人壽法定代表人,盧德之仍擔任董事長。
同時,公司的獨立董事孫瑾以及董事桑立偉、張亞明、韋學禮接連退出,新增獨立董事唐功遠和董事方宇、郝蘇荃、蘇媛。
其中,桑立偉是弘康人壽第二大股東承德市紫石礦業有限公司的財務部長,張亞明則間接控股如皋市滌諾皂業有限公司,該公司是弘康人壽第五大股東。
法人代表和董事的變更或許意味著弘康人壽的增資計劃出現新的變化,對此《每日財報》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