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瑞醫藥公司未來前景2020分析: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市值4839億元的恒瑞醫藥(600276.SH)經歷了有史以來業績增幅最慢的半年。
2020年上半年,該公司營收113億元,同比增長12.79%;凈利潤26.6億元,同比增長10.34%。表面上看,過去一騎絕塵的白馬股受到了疫情的沖擊,深層次的原因是該公司開始走向調整。
今年7月,恒瑞醫藥在研發和銷售兩端都動作頻頻。先是創始人孫飄揚在蘇州成立了生物醫藥研究院,后又個人出資,與恒瑞醫藥子公司上海恒瑞合資開發抗病毒藥物。另外,恒瑞醫藥兩大銷售公司也有變化:新晨醫藥進行了清算,科信醫藥則降格成為了二級子公司。
來自生物藥的挑戰
2015年以后醫藥行業發生重大變革,倒逼恒瑞與翰森做出改變。
從近兩年的價格談判、帶量采購、重點監控等舉措來看,不管外資內資藥企,想要在國內銷售藥品,一要產品好,二要價格低。“產品好”,主要通過一致性評價實現;“價格低”則不斷刷新著制藥企業的價格底線。
這兩條看似矛盾的要求刻畫著中國的藥品現狀:仿制藥的價格里,幾乎沒有了研發成本,有的只有“銷售成本”。壓低藥價,核心在于擠壓醫藥腐敗的空間。
而政策也鼓勵創新藥物。2015年開始的注冊審批改革傾向性非常明確:創新藥審批速度加快;一般仿制藥則需要漫長等待,并鼓勵相關企業自主撤回。
與此同時,市面上可供仿制的創新藥已經不多,外資大廠的研發重點早就瞄準了生物制藥。以單克隆抗體為代表的生物藥2010年前后開始在國內大量上市,目前已經是市場寵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