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瑞醫藥的老板是誰?恒瑞孫飄揚鐘慧娟個人資料簡歷回顧(3)
成為“白馬股”
能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就與國有研究機構深度綁定,這是恒瑞一直自稱“重視研發”的底氣。
十多年前的國內醫藥市場缺乏“創新引領”的概念,具有品牌影響力的中藥企業是資本追逐的主流,對醫藥行業的理解停留在普通消費品的程度。
恒瑞醫藥等少數企業將醫藥行業的投資思路轉向了對研發和創新的探究,科技屬性替代了消費屬性,成為醫藥公司的價值坐標。
1998年開始,恒瑞醫藥的銷售額年均增幅只有在2004、2005兩年低于過10%,其余年份幾乎都有20%以上的增長。
SARS疫情之后,中國開展了一輪醫藥市場整頓。同時中國進入WTO后,外資藥企也開始在國內迎來收獲期,這使得恒瑞面臨了收入的短暫放緩。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恒瑞等公司遭遇的外資企業專利打擊。
2000年以后,輝瑞、葛蘭素史克、默沙東、施貴寶、強生……全球前十的制藥巨頭屢屢起訴國內企業侵權。恒瑞和豪森也經歷過賽諾菲、禮來等公司的起訴,好在都能平安勝出。
在一輪輪的抗壓之中,恒瑞一步步登上行業的頂峰。從2000年上市到突破千億市值,公司用了16年;從1000億元到2000億元,時間縮短至一年左右;突破3000億元,用了7個月;今年6月22日,恒瑞市值一度站上5000億元。
對于恒瑞,關注醫藥行業的市場人士存在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是始終認為恒瑞有泡沫,公司估值既然是建立在創新的基礎上,那么研發不可能一直成功;另一種是對比世界制藥巨頭,恒瑞的市值還是太小,中國龐大的醫藥市場應當能撐起一家萬億市值公司。
但更深層次的邏輯是,醫藥行業的創新格局與資本偏好已經變了。
在恒瑞醫藥孤獨地奔跑了那么多年之后,中國迎來了創新藥爆發式增長的春天。由資本推動起來的創新藥狂潮催生了大量生物醫藥企業,如今活躍在港股和科創板的創新企業動輒上千億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