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與股價齊飛 新冠檢測造富
8月28日,頂著“抗疫第一股”光環的圣湘生物(行情688289,診股)(688289.SH)登陸科創板,收盤報116.06元/股,上市首日漲幅達129.91%,市值沖至464億元。
給股價“撐腰”的是一份令人艷羨的成績單:2020年上半年,圣湘生物實現營業收入21億元,同比增長逾11.59倍;實現歸母凈利潤12.32億元,同比增長近14.7倍;當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亦高達10.72億元。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內暴發,公司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等相關產品市場需求量短期內大幅增加,導致本年度業績顯著增長。”圣湘生物稱。反觀過去的2017―2019年,其3年的凈利潤總和尚不足5000萬元。
“一夜暴富”的圣湘生物并非孤例。隨著中報臨近收官,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相關企業紛紛報出佳績,盈利暴增。
其中,盈利增幅最大的是東方生物(行情688298,診股)(688298.SH),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同比14.77倍;老牌體外診斷企業達安基因(行情002030,診股)(002030.SZ),上半年歸母凈利潤亦同比增長近12倍。
除此之外,碩世生物(行情688399,診股)(688399.SH)和華大基因(行情300676,診股)(300676.SZ)的利潤增幅分別達9.23倍和7.34倍,萬孚生物(行情300482,診股)(300482.SZ)、萬泰生物(行情603392,診股)(603392.SH)、明德生物(行情002932,診股)(002932.SZ)等多家體外診斷企業均錄得翻倍以上的盈利增長。
資本市場上,資金亦借勢熱炒。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統計發現,除了新上市的圣湘生物、東方生物、萬泰生物之外,前述企業的股價在年內均收獲了1―3倍不等的漲幅。
造富新風口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并迅速蔓延全球。早檢測、早隔離、早治療為疫情防控拉起了一道關鍵防線。在這背后,作為抗疫的主力軍,不少新冠病毒檢測相關企業賺得盆滿缽滿。
圣湘生物是位于湖南長沙的一家體外診斷企業,在此次抗疫中一炮走紅。今年1月28日,公司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獲得國家藥監局應急審批,成為首批獲準上市的新冠病毒檢測產品之一,并迅速供往湖北、湖南、北京、上海等省市疫情防控一線。
截至6月30日,圣湘生物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供往國內外共計約3885.13萬人份。圣湘生物披露,今年前三季度預計可實現營業收入30億元,同比增長1131.11%;扣非后的歸母凈利潤預計為17.29億元,同比增長134.57倍。
通過新冠病毒檢測試劑這門生意,達安基因也在半年時間里賺到了過去7年的利潤。中報顯示,2020年上半年,達安基因實現營收21.33億元,同比增長313.63%;歸母凈利潤7.78億元,這相當于其2013-2019年實現的歸母凈利潤總和。
若剔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影響,達安基因上半年實現扣非凈利潤為7.65億元,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其過去19年(2001―2019年)累計實現的扣非凈利潤總和。
受此刺激,達安基因股價打破多年低迷,從年初的10.45元/股上漲至8月28日的38.67元/股,漲幅高達270%。
達安基因稱,面對新冠病毒檢測市場需求量的大幅增長,公司試劑盒生產能力從標準產能5萬人份/日快速提升到50萬人份/日,最高峰值超過100萬人份/日。
作為首批通過應急審批的企業,華大基因的表現亦頗為亮眼。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41.08億元,同比增長218.08%;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16.05億元,同比增長801.46%;經營現金流凈流入20.38億元,同比增長1760%。
分業務板塊來看,其生育健康、腫瘤、大數據業務線同比出現下滑,但精準醫學檢測解決方案業務卻實現29.92億元銷售收入,同比大增1230.36%。
今年以來,華大基因的股價足足翻了一倍多。截至8月28日,其總市值已突破600億元大關。
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到,除了第一時間開發出多款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和分析軟件,為解決各地區新冠病毒檢測通量不足的問題,華大基因還推出了“火眼”實驗室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服務,這種綜合“打包”的模式對拉動業績增長功不可沒。
作為新冠病毒檢測的“金標準”,核酸檢測帶火的不只是上游的檢測試劑企業,還有下游的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ICL)。新冠病毒檢測需求持續上升,A股兩大ICL機構金域醫學(行情603882,診股)(603882.SH)和迪安診斷(行情300244,診股)(300244.SZ)的業務量井噴。
據悉,迪安診斷建成日檢測量可達7萬例的“雷迪”快速檢測實驗室,使得其杭州總部實驗室核酸日檢測量可達10萬例,成為全國核酸檢測單體產能最大的實驗室。2020年上半年,迪安診斷共計完成核酸檢測800多萬例,診斷服務總收入20.49億元。
作為ICL龍頭,金域醫學于今年1月開始在武漢承接核酸檢測任務,上半年先后在湖北、廣東、吉林、北京等全國29個省市開展新冠核酸檢測,累計檢測量超過1000萬例,約占同期全國總體核酸檢測量的1/10。截至8月中旬,金域醫學核酸檢測量累計已超過1500萬例,日檢測產能可達20萬例。
業績方面,迪安診斷上半年實現營收44.73億元,同比增長11.99%;歸母凈利潤5.01億元,同比增長103.19%;金域醫學上半年實現營收34.75億元,同比增長36.63%;實現歸母凈利潤5.56億元,同比增長223.71%。
國內價格承壓
狂歡背后亦有隱憂。
隨著海內外疫情形勢扭轉及新冠肺炎疫苗研發加速推進,新冠病毒檢測的需求是否會面臨拐點?如此高速的業績增長是否只是曇花一現?
“新冠檢測需求的增長并不是短期邏輯。一方面,在疫苗研發成功之前,新冠病毒的流行可能會長期持續。另一方面,疫苗跟檢測也不是簡單的替代關系,疫苗出來之后,防疫前后的檢測篩查仍然必不可少。”8月28日,深圳某投資機構研究總監蔡玲(化名)向時代周報記者指出。
在多位受訪的業內人士看來,目前新冠病毒檢測篩查覆蓋率并不高,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趨勢下,行業整體預計會繼續保持增長。
我國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新階段,核酸檢測能力建設亦得到強化。
7月2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快提高醫療機構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能力的通知》,要求各地醫療機構將提高核酸檢測能力作為基礎性工作,避免局部疫情出現甚至暴發時,醫療資源擠兌導致檢測能力嚴重滯后。
截至7月末,我國核酸日檢測能力達到484萬人份,具備核酸檢測能力的醫療機構4946家,檢測技術人員達到3.8余萬人。
與此同時,供給端也在迅速變化,獲批的產品越來越多,利潤空間被壓縮成為必然。
時代周報記者從國家藥監局查詢到,截至8月29日,國內注冊的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產品共有45個,其中核酸檢測試劑有22個,抗體、抗原等檢測試劑23個。
“市場供給增加之后,越來越多省份開始實施集中招標采購,新冠病毒檢測產品在國內面臨不小的價格壓力,利潤會越來越薄。未來除了拼成本,還要拼技術,開發出靈敏度更高、檢測時間更短、檢測通量更高的產品。”蔡玲向時代周報記者指出。
目前,除了湖北之外,貴州、黑龍江、福建、遼寧、廣東、云南等10余個省市已經實施新冠病毒相關檢測試劑的集中招標采購。從招標結果來看,核酸檢測試劑在湖北等多個省的最低中標價已下降至16.78元/人份。
擠向海外市場
為了保住利潤水平,部分企業放棄低價廝殺策略,將重心轉向出口。
據海關的統計數據,3月1日至7月12日,全國共驗放出口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3.9億人份,檢測試劑盒的出口金額呈逐月增加態勢。
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在上述10余個省市的集中采購中,圣湘生物均未中標。
“出于保護國際市場價格的需要,公司投標價格相對較高,因而暫未中標國內集中采購。”圣湘生物方面稱,公司新冠病毒檢測試劑將國際市場作為戰略重點,國內市場的重點在于第三方檢測中心。
截至6月30日,圣湘生物完成約1380.24萬人份新冠檢測試劑供往國際市場;其4月、5月、6月的境外市場銷售占比分別為56.28%、51.3%、67.28%。
作為基因測序龍頭,華大基因在海外市場的布局更為迅猛。
除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注冊之外,華大基因的新冠病毒檢測產品先后在歐盟、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和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獲得準入資質,并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入應急使用清單。
8月27日,華大基因總經理尹燁在業績說明會上透露,截至6月末,公司的新冠檢測產品已覆蓋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向海外發貨累計超過3500萬人份。同時,公司累計在海外設計建設了58個“火眼”實驗室,分布在全球17個國家(地區),已運營“火眼”實驗室最大日檢測通量超過20萬人份。
不過,海外市場的競爭亦日趨激烈。除了羅氏、雅培等跨國巨頭不斷擴產加大銷售之外,國內也有越來越多企業擠向海外市場。
中國醫藥(行情600056,診股)保健品進出品商會最新公布的清單顯示,截至8月28日,獲得歐盟CE認證、美國EUA認證、澳大利亞TGA認證等資質的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的企業已經達到44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