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擊敗深圳!決定城市未來的關鍵 找到了!
船長在《大洗牌!內循環時代,這些城市即將崛起!》中提到,在未來內循環為主的時代,城市崛起的法寶有三個:
消費是內循環時代城市崛起的底牌;
交通便利性是城市崛起必備的技能包;
科技創新則是城市崛起的決勝利器。
從新能源車的研發熱潮,到最近兩年一直被打壓的華為、中興,再到今年的Tik Tok的被圍剿遭遇……世界不斷提醒我們,科技創新、掌握核心技術才有底氣反制競爭,才是決定未來城市地位的關鍵。
上周,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9年的研發(R&;D)費用投入情況,從此數據正好分析一下哪些省份、哪些城市才是真正的科研大城?
1
先來看看各個省份的研發費用投入情況。
2019年,全國R&;D費用投入共計22143.6億元。31個省市中,研發費用金額超過1000億的只有6個省份,全部來自東部地區,強者依然還是少數。
其中,廣東以3098億的規模排名全國第一,也是唯一一個超過3000億的省份,屬實科研大省。
以深圳、東莞和佛山為代表的制造業強市,必然帶來研發費用的高投入。加上華為、中興等科技企業,以及騰訊、網易等互聯網企業的高研發投入,把廣東推到了第一的位置。
比如華為,2019年的研發費用就高達1317億元,近十年投入研發費用總計超過6000億元。若當成省份來算,華為能排在全國第7,比湖北、四川等省份還要高。
而經歷了從芯片到應用系統等一系列被打壓,華為必然會繼續提高研發費用,以應對“無芯可用”的困難局面。
其后,江蘇和北京的研發費用都超過了2000億,排在第二梯隊。江蘇與廣東性質接近,制造業企業廣泛分布推高了研發費用。而北京作為大型國央企總部、互聯網企業總部最多的城市,排在全國第三的位置也在情理之中。
浙江、上海、山東這3個省份的研發費用都超過了1000億,位居第三梯隊。
全國經濟規模第三的山東,卻掉到了第六的位置。這與其產業結構密切相關,山東的主導產業依然集中在加工制造、金屬冶煉、石油化工等傳統產業上,高新產業(行情300832,診股)技術的研發相對少了些。
湖北、四川、河南、湖南、安徽、福建等6個省份的研發費用則超過了700億,位居第四梯隊。
而在榜單中后部分,還有16個省份的研發費用不超過500億,新疆、寧夏、青海等西部省份甚至還不超過100億,區域之間的分化嚴重。
與2018年相比,各省份的表現又是另一番景象。
與2018年相比,28個省市實現了研發費用的正增長,3個省份則出現了下跌。
其中,廣東、北京兩個省市的增長都超過了300億,數目雖然不大,卻領先全國。江蘇和浙江的增長,也超過了200億元。
而下跌的3個省市:新疆只少了2000萬,天津則少投入29.4億元,下降最多的是山東,達到了148.6億元。
產業結構本就傳統的山東,研發費用投入又下滑如此之嚴重,新舊動能轉換這項任務,比想象中要難得多。
2
再來看另一項關鍵的指標——R&;D費用投入強度,即研發費用占GDP的比重。
這個指標看的是對待科研的態度,即便有些省份研發費用金額不高,但舍得投入,也算是支持科研的明確態度。
2019年,全國研發費用投入強度為2.23%,以此為基準,有7個省市超過了全國標準。
其中,北京以6.31%的投入強度高居第一,是僅有的超過5%的城市。這里面,大型國央企、互聯網龍頭企業依然是最大的貢獻者。
上海以4%的投入強度,排在北京之后。天津以3.28%的投入強度,排在全國第三位。
而廣東、江蘇、浙江和陜西,投入強度都超過了全國標準,排在四到七位。
其中,陜西排在第7位,有些意外卻又在情理之中。貢獻最大的當然是高校眾多的西安,也帶來了一大批科研機構的落地,尤其是在軍工、航天技術等方面,西安確屬全國前列。要知道,軍工的各種數據,一般是不計算在內的。
此后,還有24個省市的研發費用投入強度低于全國水平,更有20個省市低于2%的投入,云南、貴州等8個西部省份的投入強度甚至低于1%,分化同樣嚴重。
與2018年相比,有23個省市的投入強度有所增長,但幅度都不到1個百分點,并沒有出現那種爆發式增長的情況。
其中,天津以0.66個百分點的增長位居全國第一。為何天津的研發費用投入下降了29億,但投入強度卻又上升了?
因為天津的GDP下滑的更厲害。尤其是2018年的全國經濟核算之后,吉林、黑龍江兩個省份的投入強度排在全國第二、三位,也屬同理。
而還有7個省市的投入強度出現了下降:重慶、福建、山東、新疆、云南、安徽、上海。意外的是,上海成了下降幅度最大的城市。
3
從城市的層面看,誰又占據了科研的高位?
由于2019年部分城市的R&;D費用數據尚未公布,這里只能采用2018年的數據。
從研發費用投入金額看,北京、上海、深圳全部超過1000億元,位居全國前三位。第四位的廣州也只有600億的投入,和其他三個一線城市差距不小。
而在這些大城市中,企業是創新研發的主力。比如深圳,90%以上的創新企業是本土企業,90%以上的研發機構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資金來源于企業,90%以上的職務發明專利出自于企業,90%以上的重大科技項目發明專利來源于科技龍頭企業。
廣州之后,只有蘇州1個城市投入金額超過了500億元,天津、杭州、重慶3個城市超過了400億,領先其他12個城市。
從研發費用投入強度來看,北京6.17%的強度依然是全國首位。
而第二名則變成了西安,研發投入強度高達5.1%,領先深圳、上海、廣州、南京等一眾明星城市。高校和科研機構密集分布,讓西安在科研領域高立潮頭。
深圳和上海的投入強度也都超過了4%,位居三四位,是全國水平的兩倍之多,也是毫無疑問的科研大城。
杭州、合肥、南京3個城市的投入強度超過了3%,位居第三梯隊。杭州高校科研能力并不強,但一個阿里巴巴就能彌補這些不足;合肥、南京則因為科研實力強的高校、科研機構眾多,在研發費用投入強度上也擠進前十。
縱觀整個榜單,城市的研發費用投入,與經濟規模整體呈正比。城市經濟越強,越愿意拿出更多的錢投入到研發中,而研發費用投入越多,就越能刺激經濟更進一步,以此形成正循環。
而在未來內循環為主、外部經濟持續不明朗的大環境下,科技創新才是各個城市保持競爭力的制勝利器。
盡管是個長周期的任務,但卻是所有城市不得不做的艱巨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