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0m8ki"><acronym id="0m8ki"></acronym></strike>
    <button id="0m8ki"><tbody id="0m8ki"></tbody></button>
  • 中芯國際180億募資投14納米生產線 三年研發費128億促“中國芯”迎頭趕上

      ●長江商報記者黃聰

      編者按

      集成電路和軟件企業獲得重磅減稅政策支持。8月4日,國務院發布《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其中在財稅政策方面,利用減免企業所得稅、增值稅、進口關稅等,根據集成電路和軟件開發不同標準實行不同的稅收優惠政策。

      統計顯示,當前A股上市公司中,集成電路和軟件產業相關企業數量超230家,合計市值超過5.6萬億元,在A股總市值中占比為7.8%。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財政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龍對此表示,目前我國集成電路和軟件對外的依賴度較高,有些屬于卡脖子技術。這次財稅政策對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給予了很大力度的支持。

      長江商報記者選取了部分相關領域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如剛登陸科創板、國內芯片制造領域翹楚的中芯國際;“伴北斗而長”、迎來行業黃金十年的北斗星通(行情002151,診股);通過收購轉型、向集成電路裝備領域發力的房企萬業企業(行情600641,診股),它們都在支持我國的信息產業自主創新,打破外部技術封鎖,提升全球競爭力。

      作為我國芯片制造領域的翹楚,中芯國際(688981.SH)正在加緊布局。

      近日,中芯國際公告稱,在科創板IPO計劃募集資金為200億元,實際募集資金凈額為456.6億元,計劃將募資中的180億元用于中國大陸第一條14納米及以下的先進工藝生產線。不僅如此,中芯國際還繼續加碼28納米領域。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行業龍頭2020年已將工藝推進到量產5納米。此時,國務院發布《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對高科技企業給予了大幅的稅收優惠政策。

      統計顯示,中芯國際近三年研發投入合計約128億元。中芯國際前首席執行官、創始人張汝京近日表示,“中國的芯片制造具備競爭優勢,我很樂觀,相信我們可以迎頭趕上。”

      180億投12英寸芯片項目

      2020年7月16日,中芯國際正式登陸科創板,成為科創板首家回歸A股的境外已上市紅籌企業。

      財報顯示,中芯國際2020年第二季度銷售額為9.385億美元,環比增長3.7%,同比增長18.7%;歸屬于公司的應占利潤為1.38億美元,環比增長115%,同比增長644%,創單季新高。

      從收入結構看,中芯國際14/28納米晶圓收入在2020年第二季度占比9.1%,高于2019年同期的3.8%。

      中芯國際聯合首席執行官趙海軍和梁孟松評論說:“盡管宏觀環境仍在變化,但芯片需求依然強勁。二季度公司再創佳績,歸屬于公司的應占利潤為1.38億美元,創單季新高。二季度成熟技術應用平臺需求旺盛,消費電子類收入增長顯著,先進工藝業務穩步推進。中芯國際產能利用率維持高位,擴充產能將逐步釋放,預計三季度營收持續成長。公司將把握國內國際雙循環機遇,為更多海內外客戶提供更加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推動公司不斷成長。”

      8月6日晚間,中芯國際公告披露,其在科創板IPO計劃募集資金為200億元,實際募集資金凈額為456.6億元(超額配售選擇權行使前),超額募集資金金額為256.6億元。

      中芯國際表示,超額募集資金將用于12英寸芯片SN1項目、先進及成熟工藝研發項目儲備資金、補充流動資金,以及新增的成熟工藝生產線建設項目,這有利于其主營業務的發展。

      12英寸芯片SN1項目是中國大陸第一條14納米及以下的先進工藝生產線,規劃月產能為3.5萬片,目前已建成月產能6000片。公告披露,中芯國際將把原計劃募集資金中的80億、超額募集資金中的100億投向該項目,總計達180億元。

      加碼28納米生產線

      不僅新建14納米工藝生產線,中芯國際還繼續加碼28納米領域。

      7月31日,中芯國際與北京開發區管委會于共同訂立并簽署《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成立合資企業,從事發展及運營聚焦于生產28納米及以上集成電路項目。

      該項目將分兩期建設,項目首期計劃最終達成每月約10萬片的12英寸晶圓產能,計劃投資76億美元(約合531億元人民幣),其中中芯國際出資擬占比51%。中芯國際與北京開發區管委會將共同推動其他第三方投資者完成剩余出資,后續根據其他第三方投資者出資情況對各自出資額度及股權比例進行調整。

      有業內人士認為,若上述項目順利實施,中芯國際將縮小與臺積電在產能方面的差距。目前臺積電12英寸產能高達74.5萬片/月,約為中芯國際的7倍。

      不過,長江商報記者發現,中芯國際曾在上市公告書中介紹,由于目前28納米全球純晶圓代工廠商的產能布局較多,造成全球28納米市場產能過剩。公司出于市場經營策略和客戶需求考慮,在滿足訂單需求的前提下,優化產品組合,將部分原用于28納米制程的通用設備轉用于生產盈利較高的其他制程產品。

      對此,趙海軍認為,擴產是基于對市場的分析和思考。在成熟工藝方面,市場需求還是巨大的。

      目前,國內主流電子設備產品,芯片工藝都是集中在14納米及28納米,高端的7納米和5納米只適用于一些高端性能產品。

      正視差距,迎頭趕上

      當前來看,先進工藝一般一到三年往前推進一代,如行業龍頭2015年量產16納米/14納米,2016年量產10納米,2018年量產7納米,2020年量產5納米。中芯國際坦言,目前已實現14納米量產,下一代工藝已進入客戶導入階段,但相較于行業龍頭已量產更先進制程的現狀,公司在工藝制程上與行業龍頭公司仍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中芯國際每年研發投入都是大手筆,數據顯示,公司2017年至2019年的研發費用分別為35.76億元、44.71億元和47.44億元,三年合計約128億元。

      正視差距的中芯國際,迎來了政策利好。8月4日,國務院網站發布了《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其中包括鼓勵的集成電路線寬小于28納米(含),且經營期在15年以上的集成電路生產企業或項目,第一年至第十年免征企業所得稅。

      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銷售額為7500億,2009年的銷售額是1000億,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0%以上。同時2019年進口金額為3000億美元,出口金額為1000億美元,凈進口額為2000億美元。

      在芯片產業界人士看來,28納米是先進制程與成熟制程的技術分水嶺。目前,內地僅中芯國際一家具備28納米及以下的制造能力,已量產的最新技術為14納米。

      中芯國際前首席執行官、創始人張汝京近日表示,持續的研發以及對新原材料的投資將使中國的芯片制造具備競爭優勢。“我很樂觀,相信我們可以迎頭趕上。”

      視覺中國(行情000681,診股)圖

      

    鄭重聲明:用戶在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與股民學堂立場無關,所發表內容來源為用戶整理發布,本站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州| 社会| 延津县| 新田县| 巫溪县| 卓资县| 紫金县| 西昌市| 太白县| 五华县| 镇江市| 濉溪县| 江城| 庆元县| 清镇市| 兴和县| 阳新县| 长寿区| 且末县| 武隆县| 大名县| 得荣县| 边坝县| 濮阳市| 长丰县| 临夏市| 永靖县| 中江县| 环江| 广安市| 嘉定区| 韩城市| 建昌县| 濮阳市| 内乡县| 濮阳市| 无锡市| 凌海市| 甘洛县| 大渡口区| 泽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