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0m8ki"><acronym id="0m8ki"></acronym></strike>
    <button id="0m8ki"><tbody id="0m8ki"></tbody></button>
  • 銀保監會三年整治市場亂象,成效顯著,罰沒合計72.4億元

     
    核心要聞:    
     
     目前銀行業、保險業公司治理監管文件已達50余項。三年的公司治理監管,僅2019年就查處了3000多個違規問題,清理了1400多個自然人或法人代持的股東。2020年還開展專項整治“回頭看”,進一步排查“資本不實、股東不實”的違法違規行為。2017年~2019年三年累計派出檢查組1.68萬個,檢查銀行業金融機構3.28萬家次。三年累計處罰銀行保險機構8818家次,處罰責任人員10713人次,罰沒合計72.4億元,超過以往十幾年總和。
     
    ----------
     
     


    “目前,銀行經營管理亂象得到有效遏制,行業性重大違法違規問題基本杜絕。‘蘿卜章’、理財‘飛單’、同業私出保函和違規兜底等嚴重擾亂市場的問題幾乎絕跡。”銀保監會銀行檢查局副局長朱彤在9月14日召開的銀保監會新聞通氣會上如是說。

    9月14日,銀保監會召開新聞通氣會,包括統信部、普惠金融部、公司治理部、銀行檢查局、非銀檢查局、消費者保護局、大型銀行部在內的多部門相關負責人出席,介紹銀行業保險業亂象整治、防風險的“成績單”和最新進展,涵蓋公司治理、消費者權益保護、網貸風險專項整治等多個領域。

    朱彤表示,經過持續深入的亂象整治,重點領域風險化解取得突破,亂象整治工作達到預期目標,不僅成功避免了風險隱患向金融危機演變,奠定了打贏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的堅實基礎,也為應對各種復雜局面創造了寶貴的政策空間和回旋余地。

    回顧2017年以來銀行業、保險業的嚴監管思路,主要圍繞補齊制度短板,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兩方面展開,“拆彈”存量業務風險,并從源頭把控新增業務的合規性。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銀保監會發布實施包括理財新規等在內的一系列監管制度文件共計209項;三年累計處罰銀行保險機構8818家次,處罰責任人員10713人次,罰沒合計72.4億元,超過以往十幾年總和。

    補齊制度短板

    發布文件超200項

    構建長效的嚴監管氛圍需要制度先行。亂象整治工作不僅是對行業亂象的全面整頓,也是金融監管部門的一次“自我革命”。2017年以來,銀保監會補齊制度短板,填補監管空白,共計發布一系列監管制度文件多達209項。

    在這些制度文件中,公司治理監管是重中之重。近年來,銀保監會相繼出臺了《商業銀行股權管理暫行辦法》《保險公司關聯交易管理辦法》《銀行保險機構公司治理監管評估辦法(試行)》等一系列文件。據統計,目前銀行業、保險業公司治理監管文件已達50余項。

    銀保監會公司治理部一級巡視員鄧玉梅表示,近年來,銀保監會緊緊把握公司治理監管在銀行業、保險業監管中的核心定位,持續完善公司治理規制,深入開展股權和關聯交易亂象專項整治工作。

    為何公司治理會成為監管的核心定位?朱彤表示,公司治理薄弱是近年來中小銀行、保險機構亂象叢生的根源。個別企業以虛假注資、循環注資等方式違法搭建金融集團,隱身代持、超比例超家數違規持有銀行、保險機構股份,致使部分中小機構內部制衡和管控機制形同虛設,埋下了過度承擔風險和利益輸送的禍根。部分大中型銀行綜合化經營過程中形成了復雜的集團架構,存在風險隱患。只有通過堅決整治亂象,嚴厲整治資本不實、股權代持、股東違規干預和利益輸送等違法違規行為,才能深化銀行保險機構治理改革,管控好大股東操縱和內部人控制,強化集團并表管理,消除銀行業、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隱患和機制障礙。

    經過過去三年的公司治理監管,監管陸續清退、從嚴處罰和公開通報了一批嚴重違法違規股東,僅2019年就查處了3000多個違規問題,清理了1400多個自然人或法人代持的股東。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公司治理嚴監管已經結束。近期,銀保監會發布了《健全銀行業保險業公司治理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對銀保監會全系統未來三年公司治理監管工作進行統籌安排;為鞏固前期開展股東股權和關聯交易重點領域專項整治的成果,2020年還開展專項整治“回頭看”,進一步排查“資本不實、股東不實”的違法違規行為。

    鄧玉梅表示,下一步,銀保監會將持續開展對銀行保險機構公司治理的全面評估和專項整治工作,嚴格問責處罰,加強公開披露,推動問題整改。同時,加快彌補公司治理監管制度短板,將制定或修訂銀行保險機構公司治理指引、大股東行為監管指引、董事監事履職評價辦法等重要公司治理監管規制。

    監管“長牙齒”

    三年罰沒金額超十余年總和

    除彌補監管空白、健全監管制度外,監管“長牙齒”,加大了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

    朱彤坦言,一段時間以來,監管工作對風險的重視程度相對不足,穿透監管不到位,跨業跨市場監管協同不夠,致使監管體系編而不密、扎而不緊,存在短板、滯后。只有通過整治亂象,才能真正落實“監管姓監”,打擊偽創新,讓藐法者受到懲處,讓套利者無利可圖。

    朱彤透露,2017年~2019年三年累計派出檢查組1.68萬個,檢查銀行業金融機構3.28萬家次。三年累計處罰銀行保險機構8818家次,處罰責任人員10713人次,罰沒合計72.4億元,超過以往十幾年總和。

    同時,處罰問責鏈條進一步延伸穿透至違規行為的交易對手機構。對廣發銀行單筆罰沒金額7.22億元,單案罰沒超20億元,問責浦發銀行時任董事長、行長,創下原銀監會成立以來單家罰款金額最高、人員問責層次最高的紀錄。

    “制度建設+加大處罰”的亂象整治組合拳實施三年多以來,按銀保監會的自我評價,所取得的成績是“亂象整治工作達到預期目標”“重點領域風險由發散轉向收斂”等。

    朱彤表示,目前,金融市場秩序整體向好,2019年銀行機構亂象整治監管檢查發現問題數量和金額均較上年減少了四成。三年累計壓縮交叉金融類高風險資產約16萬億元,今年上半年同業理財較年初壓降13.6%,從根本上扭轉了銀行機構依靠同業資產拉動自身資產和利潤快速增長的局面。不良貸款風險持續化解,三年時間銀行業共處置不良貸款5.8萬億元,超過之前八年處置額的總和。持續開展30多個重點城市房地產貸款專項檢查,房地產金融化、泡沫化傾向得到有效遏制,助推房地產民生屬性逐步回歸。

    銀保監會非銀檢查局副局長楊玉山也表示,經過市場亂象整治,保險機構非理性競爭態勢有所放緩,2018年以來保險資金運用未發生非理性“舉牌”等激進投資行為。非銀金融機構回歸主業力度加大,二季度末,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業務在母公司收入中占比較2017年初上升4個百分點。

    亂象整治常態化

    下一步監管重點明確

    2020年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的收官之年。盡管當前金融體系總體健康,但中小機構股東股權領域問題仍然突出、不規范金融創新業務仍存挑戰。

    “當前資金面相對寬松的背景下,高風險影子銀行有可能死灰復燃、粗放經營盲目擴張有可能卷土重來。”朱彤稱,今年將繼續開展銀行保險機構市場亂象整治“回頭看”工作,防止亂象反彈回潮。

    具體來說,一方面,對中小機構公司治理薄弱、信貸領域問題多發、資管轉型發展不規范、各類“偽創新”層出不窮等問題進行持續深入整治;另一方面,結合當前市場流動性較為寬裕的環境,對資金空轉、脫實向虛等亂象反彈苗頭嚴查嚴處。

    同時,網貸平臺風險專項整治工作也進入收官階段。截至8月末,全國在運營的網貸機構(P2P)剩下15家,較2019年初下降99%。網貸機構的數量、借貸規模和參與人數連續26個月下降。

    不過,據銀保監會普惠金融部副主任馮燕介紹,雖然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取得決定性進展,但后續工作時間緊、任務重、難度更大,剩余機構的“三降”問題進展緩慢,網貸機構退而不清問題依然突出。下一步要徹底開展風險整治工作,如期完成整治收官工作,將處置存量風險作為核心工作來抓,提高資金的清償率和返還效率;地方要加快落實機構轉型試點工作,加快轉型進度;加大惡意逃廢債的打擊力度,目前已有200余家網貸機構接入央行征信系統和百行征信;研究建立互聯網金融監測長效機制,堅決落實金融業務要持牌經營的要求。

    此外,亂象整治持續推進的同時,加強金融消費者教育也將加大力度。銀保監會消保局局長郭武平表示,提升社會公眾金融素養,對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起到了基礎性作用。開展消費者教育目的是要廣大人民群眾知道,從來就沒有高收益低風險的產品,也沒有穩賺不賠的理財項目,保本高收益就是金融詐騙。

    鄭重聲明:用戶在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與股民學堂立場無關,所發表內容來源為用戶整理發布,本站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门市| 左贡县| 沂水县| 平泉县| 彰化县| 鄂温| 通河县| 西乡县| 南召县| 宜宾县| 长武县| 黄大仙区| 新兴县| 随州市| 来安县| 澎湖县| 双江| 无为县| 康马县| 遂昌县| 新津县| 德江县| 丽江市| 大方县| 沁阳市| 六盘水市| 阳朔县| 饶河县| 临漳县| 依安县| 木里| 福州市| 太仓市| 屏南县| 钟山县| 安塞县| 陇南市| 平罗县| 乌兰浩特市| 宁化县| 马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