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0m8ki"><acronym id="0m8ki"></acronym></strike>
    <button id="0m8ki"><tbody id="0m8ki"></tbody></button>
  • 花幾千萬給交警買摩托?東北最強城市爭奪戰 超沈陽趕大連 長春“膨脹”了嗎?

      01

      1956年7月,新中國第一輛國產汽車在長春駛下了生產線。前前后后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時間,這可是個大事,當時汽車是工業明珠,跟現在搞出頂級芯片差不多。

      沒想到在六十多年后,長春最近卻以相對負面的姿態上了熱搜。

      在一張吉林省政府采購網的公告里,熱心網友赫然發現了10輛單價36萬的進口哈雷,以及160輛單價14萬的進口比亞喬。

      花幾千萬給交警買摩托?東北最強城市爭奪戰,超沈陽趕大連,長春“膨脹”了嗎?

      一共170輛摩托,總共花了2687萬元。

      按照長春交警給出的回應,車是前些年經過正規的手續和流程購買的,買回來后也一直沒有閑置,這筆采購一定是合規、而且按照需求來的。

      這倒是沒錯,從2018年開始長春街面上就活躍著“哈雷大隊”的身影,交警們騎著摩托幫市民朋友排憂解難,查處違章車輛、宣講交通安全、給醫療隊保駕護航、幫爆胎司機換輪胎。

      但是干這些事非得騎著哈雷嗎?其實幾年之前有關部門就對公務用車提出過明確規范,普通執法執勤車輛應該在12萬元以內,因工作需要可以配置18萬元以內,即使是最特殊的情況,價格也不應該超過25萬。

      就目前的這些任務來看,36萬一輛的哈雷、14萬一輛的比亞喬都有點大材小用了。

      你看人家國賓護衛隊就很低調,作為直面外國友人的國家門臉,他們騎的都是清一色的國產品牌春風650G,賣相帥,價格最高不到10萬。

      在大家心中理應騎著哈雷風馳電掣的,并不該是交警,而是拿著霰彈槍的終結者施瓦辛格。

      02

      超不超標、合不合理自然會有很多討論,振興東三省喊了這么多年,大家都覺得成效一般,但長春能花這么高價格給交警買摩托,背后還是有一些底氣的。

      核心原因就三個字:有錢了!

      近段時間,東北經濟最強的四個城市披露了經濟數據,大連3155億、沈陽2887.7億、哈爾濱2062.1億,長春則以3058.2億的數字位列第二;

      如果單看二季度那優勢就更顯明顯了,長春是唯一的正增長,而且當季的GDP總量也位列第一。

      90年代的時候長春在東北的排名一直在第五、第六的樣子,之后差不多每十年前進一兩名,再加上東北其他城市增長乏力,到了今年上半年,距離最厲害的大連也只差了100來億,登頂東北經濟最強市看起來指日可待。

      這么一來,很多人很激動,就來了一大波長春“吹”。

      有的人分析長春相比哈爾濱、沈陽和大連的區域優勢的:

      即使是在目前高鐵網絡不完善的情況下,長春仍可以一小時覆蓋東北省會城市、三小時覆蓋東北主要城市,輻射廣、交通便利,相比更遠的哈爾濱和京津冀輻射范圍內的沈陽,確實更為合適。

      也有人認為,長春提出的未來重點發展的四大板塊——長春國際汽車城、長春國際影都、國家區域創新中心和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是未來整個東北的一個大引擎。

      為了跟這個戰略配套,還有人翻出了前些年擱置的國家中心城市申報“舊賬”,在吉林財經大學的官網上,一則“決策咨詢報告獲省領導批示”的消息不脛而走,似乎離申報成功只有一步之遙。

      03

      所以既然有這么好的未來,在交警這個城市名片上多投點資,有啥不可以的呢?

      在搶眼的數據背后,其實還隱藏著不少問題。

      考慮到東北三省上半年整體的疲軟表現,吉林省上半年的正增長確實值得一提,其中GDP總量達3058.22億、實際增長1.2%的長春市貢獻不小,但這份增量是從何而來呢?

      除了汽車、生物醫藥,大頭還是來自于基建,地鐵線路、機場工程和高鐵項目齊頭并進,拉動效應還是比較明顯的,但除此以外,做大做強省會城市的思路也讓長春受益。

      今年6月,以前由四平代管的公主嶺市改由長春代管,別看人家在行政級別上只是個縣級市,存在感不強,但人口和GDP都在省內能排得上號,算是比較優質的“外援”了。

      花幾千萬給交警買摩托?東北最強城市爭奪戰,超沈陽趕大連,長春“膨脹”了嗎?

      在合并之后,長春的總面積達到近2.5萬平方公里,人口規模則超過沈陽,僅次于哈爾濱,直接升至東北四大城市第二位。

      只不過放眼全國的話,上半年1.2%的增幅算是尚可,但剛3000億出頭的總量就稍顯孱弱了些。

      04

      如今的弱勢地位,跟螺旋前進的歷史走向是分不開的,現在很多人黑東北,可能是有健忘癥,大東北的工業和糧食,在很多年里都是國家支柱般的存在。

      建國之后的東北,算是正兒八經、根紅苗正的老工業基地了。新中國成立后用了五個五年計劃,把東北布局成煤炭石油鋼鐵重化基地,可以說是靠著先天的資源優勢支援全國了。

      但這些對本地經濟發展的貢獻其實很有限:

      盡管東北是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但考慮到農產品(行情000061,診股)價格長期在低位徘徊,負擔越重、虧損越多。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糧食是民生命脈,自然要統籌協調、不能隨意加價;

      花幾千萬給交警買摩托?東北最強城市爭奪戰,超沈陽趕大連,長春“膨脹”了嗎?

      同樣有著優勢地位的重工業,在定價領域仍是沒啥發言權的“弱勢群體”。

      掌握經濟命脈的鋼鐵、煤炭、石油、化工、航空、兵工大型機械制造等行業,不但利潤不留地方,還得支援全國;相比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手表、自行車和收音機,鋼鐵和機床哪能坐地起價呢?

      等到了中蘇交惡的20世紀60年代,全國又在戰備思想的指導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三線建設,又有一大批生產線和產能向西南等13個內陸省份轉移,久而久之,這差距就變得更大了,后來老東北的國企改革,最慘的家庭三代人一起下崗,其中的壓力一般人理解不了。

      整個東北都逃不脫這個歷史進程,生產出中國第一輛國產汽車的長春當然也不例外。怎么振興東北,就成了一個全國話題。

      05

      雖然說摸索了這么長時間,被黑了這么久,但是復蘇一個強大的東北誰會反對呢?但是這個事難度確實大,阻力很多。

      首先是產業結構。

      雖說第二產業發達,但主導產業單一、過度依賴汽車、石化。在計劃經濟時代,東北還能靠著工業基礎發光發熱,但面對日新月異的市場化競爭,過去的優勢就成了拖累。

      未來如何轉型暫且不說,最起碼近幾十年里高速發展的幾個行業——外貿、金融、互聯網,地處內陸的吉林是一個都沒沾上邊。

      在之前尚能靠地方主導上馬的固投、基建項目續一波命,但在GDP擠水分和去杠桿、去產能、去庫存的大背景下,很多地方直到現在都沒能恢復元氣,長春甚至還有過一段GDP增速為零的尷尬期。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諸多歷史遺留問題擰巴到一起,就是現在這個局面,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

      其次是人口問題。

      掙錢難了,老百姓(行情603883,診股)也用腳投票,東北人南下已經持續了十幾年,成了“人口凈流出=前景看空”這個理論的注腳。

      花幾千萬給交警買摩托?東北最強城市爭奪戰,超沈陽趕大連,長春“膨脹”了嗎?

      作為建國后工業化較早的地區,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東北算是執行計劃生育最嚴格的地區之一,在當地土生土長的80、90后中間,獨生子女的比例相當高。

      年輕人到一線城市發光發熱、老年人都去南方做了候鳥,留下來的人多將體制內的工作崗位視為甘之如飴的鐵打金飯碗,沒人做生意,營商環境再好也不行啊……

      很多人在說起長春乃至整個東北的經濟問題時,總會習慣性的落到地域文化、政府效率、企業家精神和人才政策這些落點上來,這些問題動不動就引發“地域黑”的爭論,各說各的理。

      之前《一個黨委書記的大膽發言:為什么東北發展比不上廣東?》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其實東北也在做一些改變,上半年時任三亞市長的阿東直播帶貨引起了刷屏,現在這個東北人已經回到吉林工作了,這種在外歷練的干部多了,希望能帶來一些實際的轉變吧。

      說一千道一萬,大東北還是在艱難的復蘇中,如果長春真能成了東北經濟領頭羊,那就需要在模式、觀念上面帶個好頭,缺錢的地方太多了,東北的社保醫保都是大問題,全國也都在支持東北,怎么把錢花在刀刃上,把錢花出效果,是個考驗能力的問題,反正怎么看,花兩三千萬買哈雷,不合算。

    鄭重聲明:用戶在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與股民學堂立場無關,所發表內容來源為用戶整理發布,本站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平县| 楚雄市| 恩平市| 延庆县| 华蓥市| 苍南县| 嘉黎县| 蓬溪县| 民勤县| 饶河县| 和顺县| 灵台县| 盐津县| 鄂托克前旗| 建水县| 涿州市| 溆浦县| 吴江市| 上饶市| 永登县| 罗源县| 巴东县| 连南| 射阳县| 扬州市| 莒南县| 阳东县| 政和县| 福州市| 安图县| 荥经县| 秦皇岛市| 改则县| 常州市| 蚌埠市| 安岳县| 筠连县| 娄烦县| 彩票| 饶阳县| 织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