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0m8ki"><acronym id="0m8ki"></acronym></strike>
    <button id="0m8ki"><tbody id="0m8ki"></tbody></button>
  • 黃土高原上的芳香“玫瑰”:富縣有機蘋果走出產業發展新路徑

      ●長江商報公益記者李璟發自陜西富縣

      “高塬玫瑰”有機蘋果。

      高塬合作社去年投產的4.0智能選果線。

      疫情期間高塬合作社捐贈的“高塬玫瑰”有機蘋果送達武漢。受訪者供圖

      長江商報公益聯盟與孔建軍(中)的高塬玫瑰簽訂合作協議。

      秋來鄜州,紅果飄香。

      位于北緯36度的陜西延安富縣,地處世界上公認的蘋果生長優生帶,高海拔、厚土層、溫度適中、降雨適中、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無霜期長——仰賴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讓富縣“延安蘋果”成為消費者吃得放心的“平安果”“營養果”“幸福果”,也成為當地農戶脫貧增收的“致富果”。

      國慶前夕,在富縣高塬果業專業合作社(簡稱高塬合作社)蘋果生產基地,合作社總經理孔建軍召集了幾位合伙人,積極探討今年即將成熟上市的有機蘋果產品營銷方案。

      “推行標準化生產,實施品牌化經營”,作為富縣目前唯一一家專做有機蘋果的專業合作社,高塬合作社打造的有機蘋果“產業后整理”模式,打開了更多高端化市場,也為延安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引領出一條新的發展方向。

      精益求精踐行新時代企業家精神

      2020年大年初一,是中國人最期待、最喜慶、最熱鬧的日子,但處于疫情中心的湖北武漢正在經受磨難。遠在千里之外的孔建軍看著手機里、電視上播放的武漢的情景,心里難受極了。

      當晚,陸續看到全國各地醫療隊伍馳援武漢的新聞,孔建軍眼前一亮,“我是不是也能做點什么?”他立即拿起手機,給富縣縣委辦公室主任李宏柱發了條短信,說想給武漢捐2000箱蘋果。

      在縣鄉政府的積極努力下,2月10日,孔建軍終于收到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發來的防疫物資接收函。然而由于疫情嚴重,物流運輸成了大難題。孔建軍通過四方聯系,從山西找來一輛大貨車,花了1萬多元車費,才終于將蘋果發往武漢。“比平時貴了一倍,但特殊時期,幫人心切,顧不了這么多。”

      2月17日,高塬合作社捐贈的2000箱、12噸蘋果順利抵達同濟醫院,成為富縣第三批馳援武漢的愛心蘋果。

      “祝福武漢‘蘋’安。”孔建軍告訴長江商報記者,合作社發起捐贈活動時,農戶們積極響應,也不要工錢。就連村里回家過年的大學生,也跟著一箱箱搬蘋果,特別能吃苦。讓醫護人員能吃上富縣的蘋果,感受到富縣人民的溫暖,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人人都覺得值。“企業就應該在國家有危難的時候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19年前,30歲的孔建軍和他的父輩一樣,在9畝果園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同的是,腦筋活泛的他還做起了“蘋果經紀人”,每年蘋果采摘時,他就在各個村鎮跑前跑后,忙著替鄉親們和果商“牽線搭橋”。飽讀詩書、熱愛歷史、崇拜路遙,勤奮好學的孔建軍不甘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

      “僅憑果農一人之力是無法對抗市場的,一定要把他們聯合起來,從生產到銷售統一規范,共同規避市場風險。”帶著這樣的思想理念,2008年,孔建軍創立了高塬合作社。誰知這年蘋果銷售市場遭遇“滑鐵盧”,收購價從國慶節前的每斤1.8元猛跌至1.3元。

      但富縣茶坊鎮伏龍村的果農張延峰找到孔建軍,堅持要以1.8元的價格賣給他,執拗的很,不肯松口。早聞張延峰的蘋果全村第一,于是孔建軍去他的果園轉了一圈,頓時眼前一亮:大小均勻、色澤鮮亮、口感清甜,絕對的好蘋果,不愁賣,全要了!

      “只有好蘋果才經得起市場的挑選!”升華了經營理念的孔建軍,拉上張延峰當上合伙人,一同鉆研種植技術,讓蘋果賣出好價。

      2011年,合作社投建2000畝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開始生產綠色蘋果。誰知孔建軍去超市一看,“綠色認證”隨處可見。“我一定要做更好的、更難的,因為有難度才有高度。”

      2012年,在多番考察和細心鉆研后,孔建軍決定做有機蘋果,并在伏龍村建設了1000畝有機蘋果基地。

      有機蘋果是目前蘋果生產的最高層次,其生產管理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難度十分大。但孔建軍認為,富縣當時36萬畝蘋果,有機蘋果為數不多,這1000畝有機蘋果做成了,賣出去,反響一定好。

      但做有機蘋果確實不容易。在種植過程中,因為不允許用農藥和化肥,難度非常大,農戶也不接受,不敢輕易嘗試。因技術操作不當,第一年就失敗了,蘋果受了蟲害。但孔建軍并不氣餒,免了農戶的農資費用,第二年從頭再來,繼續嘗試、研究、學習。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孔建軍的精心經營下,伏龍村的1000畝有機蘋果做成了,于2016年獲取了有機證書,并得到了良好的市場反響。2017年,合作社又在茶坊鎮羌村油坊塬小組新建1000畝有機蘋果基地,預計今年可獲取證書,帖標銷售。去年,全村共產153萬斤有機蘋果,總價700多萬元。“中國國際農產品(行情000061,診股)交易會金獎”、“陜西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百強示范社”、“陜西省果業優秀合作組織”……在合作社蘋果生產基地的會議室里,長江商報記者看到,十幾面獎牌掛滿了合作社榮譽墻。

      但“野心勃勃”的孔建軍不滿足于此。

      “美麗鄉村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主戰場,我們要把它和產品結合起來。”他告訴記者,目前合作社正在伏龍村大面積種植花草,改善環境,要把有機生產基地打造成一個公園。在周邊建網球場、籃球場,為鄉村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吸引更多的高端消費人群來此消費,讓他們不光能吃上健康美味的有機蘋果,還能到農村來觀光休閑旅游。“通過打造鄉村旅游業,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把鄉村振興這盤棋做大,我們要開好局。這也是今后富縣縣域經濟農業企業發展的方向所指。”

      品牌意識先進經營理念的核心

      國慶節長假剛過,伏龍村蘋果已經開始大面積采收,10月下旬左右第一批有機蘋果就要在市場亮相了。

      走進高塬合作社蘋果生產基地加工廠,“定位中產消費”“聚力鑄造品牌”兩行標語格外醒目。工廠里,4.0蘋果智能選果線轟轟隆隆,一顆顆紅彤彤的蘋果在傳送帶上完成清洗、烘干、稱重、篩選等步驟后,被包裝成“高塬玫瑰”,進入冷庫儲藏。

      “高塬玫瑰”是孔建軍為生產的有機蘋果打造的一個品牌。他認為,有機蘋果瞄準的市場是中產消費群體,他們對產品的品質和文化元素追求更高,因此在品牌建設、包裝設計方面,一定要符合定位。

      “農業的發展方向就是打造品牌農業、贏得更大市場。”孔建軍告訴長江商報記者,當年自己在西北大學讀自考時,品牌意識就已經在腦海里形成。后來在市場的摸爬滾打中,他更深刻地認識到,把農業和品牌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精準、快速地找到優質客戶。

      孔建軍說,有機農業不光是一種產品,而是一種更高追求的生活方式。高塬玫瑰嚴格按照蘋果生長周期采摘,含糖量一般在16%左右,不是光甜,而是甜酸度剛好。蘋果如果太甜,吃起來會很膩,而甜中帶酸,才能更體會出蘋果的果香,口感更好。因此高塬玫瑰十分受南方沿海一帶城市歡迎,而這些城市一般中高檔消費群體也比較集中。

      另一方面,要賣好產品,就一定要打造企業文化,而品牌就最能突出這些。比如市面上的有機蘋果,有的確實是好產品,但是很多人都不相信是真的,也不敢買。但像高塬玫瑰這樣,不僅取得有機認證,還樹立了自己的品牌,只要客戶一提到是“高塬玫瑰”,就知道是有機蘋果。客戶購買后,覺得產品好,能回頭,這樣品牌和企業文化就都成功了。

      孔建軍認為,中國提出農業供給側改革,主要原因就是現在農產品的結構有問題。普通的、低端的農產品太多,已經飽和過剩,賣不出去;高端的農產品需求量越來越大,但供應不足。現在人們生活條件好了,對生活品質要求提高了,消費能力也提高了,優品優價才是更多人所向往和追求的。“一定要把這種過剩的局面扭轉過來,讓高端的消費市場有產品消費。”

      孔建軍告訴記者,加工廠這套4.0智能選果線,是為響應延安市政府蘋果產業后整理政策,去年投入162萬元剛剛建成的。智能選果線分揀,既能保證蘋果在大小、重量、色澤和含糖量上保持最大程度的一致性,還能識別霉心病,這是人工分揀無法實現的。經選果線選出的優質蘋果,可以提高蘋果單價,再加上品牌包裝,從“論斤”發展到“論個”賣,讓蘋果效益有了質的飛躍。

      同樣,精細化的作業帶來的收益也遠高于傳統企業。2018年,“高塬玫瑰”品牌在北上廣深等地的高端市場一炮而紅,20萬斤有機蘋果賣出160萬的高價。在去年廣東和陜西聯合舉辦的“南果北上北果南下”系列活動中,富縣縣長李彥俠直播帶貨,將高塬玫瑰帶到廣東推介,短短三分鐘就賣出了五六百箱。在孔建軍看來,這是市場和政府對品牌和產品的肯定。

      孔建軍坦言,今年的新冠疫情給蘋果銷售市場帶來不小影響。但他相信,高品質的保證,依然會讓高塬玫瑰站穩市場。

      “疫情讓高塬玫瑰和武漢結下了緣分。”孔建軍告訴記者,下一步,他想把富縣有機蘋果和“高塬玫瑰”品牌推向華中市場,武漢是首選之地。在同等條件下,高塬玫瑰愿意在價格上給武漢一定的優惠,以感謝英雄的城市和人民。他說,長江商報關注的是資本市場,而資本市場里的中高端消費人群,正是高塬玫瑰一直以來正在追逐的消費市場。“借助長江商報公益聯盟平臺,希望高塬玫瑰能更快融入消費市場,我們也會更加努力把產品做好。”

      學無止境產業升級步伐永不停歇

      玫瑰花好看,需要綠葉的襯托。孔建軍說,“高塬玫瑰”能在黃土高原綻放,他的好搭檔張延峰功不可沒。“我是學營銷做市場的,主要負責賣好蘋果,但蘋果的種植、和農戶的銜接,主要靠老張。”

      張延峰在基地擔任生產隊長職務,也是高塬合作社合伙人之一。在他的果園里,長江商報記者看到了不一樣的景象。

      密密麻麻的蘋果樹,整齊劃一地成縱列排開,像極了在操場上身著統一校服、排隊做廣播體操的學生。每列果樹之間的距離雖然隔得很開,有差不多3米左右,但每行果樹之間的距離卻十分小,僅1米出頭。

      “這是我去年整的矮化密植有機蘋果園,現在已經掛果子了,明年這個時候,就能看到成效了。”48歲的張延峰是土生土長的伏龍村人,祖祖輩輩以務農為生。早些年,家里以種糧食和烤煙為主,但因作物產量低,只能勉強維持溫飽。1989年,從學校畢業回到家的張延峰開始種植蘋果,隨著富縣整體蘋果產業的發展,家里的經濟條件也逐漸開始好轉。

      和孔建軍一樣,張延峰也是個“愛折騰”的人。30年的蘋果種植經驗,成為他最寶貴的財富。

      有一年,張延峰到延安洛川縣參加了一次蘋果種植培訓,學到了不少東西,回家后立馬將園子里的果樹進行了一番“整頓”。第二年,改良的果樹開始掛果,產量高了近一倍。不僅如此,因為蘋果改良后質量也變好了,賣的價錢也更高,足足增加了8000多元的收入,這讓他高興壞了。

      張延峰意識到,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和自我增值,才能種出更好的蘋果。這幾年,他開始到處參加培訓學習,樂此不彼。哪里的科技局有好講座了,哪里的產業園又有新技術了,哪里就有老張的身影。

      三年前,張延峰在咸陽市楊凌區的一次培訓上,學到了矮化密植栽培技術。隨后,他到矮化技術開展較成熟的地方進行了好幾次實地考察,終于下定決心親自嘗試一下。

      去年4月,張延峰流轉了10畝地,全部用來開展矮化密植有機蘋果栽培,投入了將近10萬元。

      “喬化種植的樹,光合產物用到蘋果里不到50%,但矮化密植模式可以達到75%。”這個看起來皮膚黝黑、話少樸實的農民,說起專業理論知識來卻頭頭是道。他告訴記者,矮化密植,意味著果樹種植密度更大,產量更高,不僅能省地、省水、省肥,還尤其省人工。

      一直以來,人工成本在蘋果種植生產成本中占比都是最高的,幾乎超過六成,而且近年來呈不斷上升趨勢。但矮化密植技術通過全程機械化操作和水肥一體自動化灌溉,可以節省約90%人工成本,一個農戶就可以管理50畝地。不僅如此,如今矮化密植技術已經實現了1年栽培,2年掛果,3年豐產的高效運營,比喬化種植要少一兩年,降低了風險。而樹勢矮化,集約栽培,便于通風和光照,生產的蘋果含糖量高,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蘋果的質量。

      “過去一畝地年產最高不過6000斤,矮化后能有8000到10000斤,為啥不改進呢?”張延峰說,人要學習,要進步,種蘋果當然也一樣。明年矮化蘋果豐產后,他就將自己原有的8畝喬化果樹全部鏟掉,也改為矮化密植。

      不僅自己干、自己學,張延峰還帶著村里的其他果農一起干、一起學。他總是將自己在外學到的新技術、新知識,帶回村里給農戶進行培訓。因為蘋果種得好,遠近聞名,連其他村的農戶都經常來找他取經。而張延峰的帶頭示范作用,更是孔建軍和合作社最大的定心丸。

      孔建軍告訴長江商報記者,富縣蘋果喬化稀植有30多年歷史了,是時候需要更新換代了,伏龍村1000畝的有機蘋果也正面臨著這個生產瓶頸。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大批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出現勞動力短缺、人口老齡化、農村空心化等問題,從而導致果園用工成本上漲、生產成本上升、經營效益下滑。

      “產業的吸引力在減弱,已成為蘋果產業發展的最大限制因素之一。”孔建軍說,有的農戶可能現在不理解,好好的喬化果園,為什么要鏟掉挖掉改矮化。但有張延峰帶頭示范,等農戶們看到他矮化后的效益后,思想也會改變。未來伏龍村1000畝有機蘋果,都將轉化成矮化密植。“產業轉化升級是農業發展必然趨勢,中國要發展現代化農業,必然要依靠機械化,這也是包括有機蘋果在內的延安蘋果新的發展方向。”

      有機蘋果敲開果農致富幸福門

      9月23日下午2點,富縣茶坊鎮伏龍村果園里一片繁忙。十來個農戶扛著梯子,挎著籃子,哼著小曲,穿梭在碩果累累的蘋果園中。恰逢中國農民豐收節,果園里歡聲笑語此起彼伏,農戶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藏不住內心豐收的喜悅。

      這天,是60歲的伏龍村村民張智峰家種的5畝蘋果拆紙袋的日子,鄰居王改香、張五栓等人都來給他幫忙。到明天,就該張智峰家去幫他們了。農忙時間,四鄰八舍之間輪著互相幫忙,不僅能節約不少人工成本,還能增添幾分鄰里感情。

      拆下紙袋的黃蘋果,再過十來天就變紅了,到時候農戶們就能摘果子大豐收了。不過王改香告訴長江商報記者,今年蘋果受了凍,產量略有下降。“不影響果子的質量的,到時候熟了一樣好吃,好吃就能賣好價!”

      爬上一米多高的梯子,她麻溜地從樹上扯下一個個黃色紙袋,只是在夠樹頂的幾個紙袋時有些吃力。一位鄰居打趣道:“再過幾年就摘不動了咋辦?”王改香笑呵呵地告訴記者,合作社之前培訓說以后改用機械化,到時候人也輕松了,收入也高了,不愁!

      張智峰說,自己已經種了30多年蘋果,但以前不懂種植技術,種的蘋果個頭小、產量低,根本賣不出價,每年只有幾千元收入。加入高塬合作社后,不僅定期享受合作社開展的田間培訓,還有技術員專門給他指導種植技術,蘋果質量明顯提升。后來在合作社的推動下,村里都改種了有機蘋果,品質和賣相更好了,賣價也更高了。不僅如此,合作社收蘋果的價比客商價要高,這幾年,家里的收入蹭蹭直漲。

      “有機蘋果生產基地的建設,也離不開這些農戶。”孔建軍說,合作社作為生產的組織者,主要功能就是把農戶們組織起來進行有機蘋果的生產。高塬合作社每年都會對農戶進行大量的培訓,他們不懂,就手把手教,讓他們認識有機蘋果,知道種植有機蘋果益處,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實施生產工作。

      在組織農資方面,農業投入品都是靠合作社為農戶組織回來,價格比市場低,品質也有保障,這也是合作社的優勢。一直以來,高塬合作社向農戶收購的蘋果比普通客商價格高,一方面調動農戶的生產積極性,一方面保障農民的正常收入,有利于農戶脫貧攻堅走向小康。“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首要就是產業興旺,我們把有機蘋果做起來,就等于是把這第一產業做起來了,然后再帶動加工業乃至就業。”

      走進高塬合作社蘋果生產基地,大門口合作社的標牌旁,還豎著一塊“就業扶貧基地”的標牌。這幾年來,高塬合作社在打造品牌、發展企業的同時,還吸收了161戶貧困戶,開展產業幫扶,帶領大家一起脫貧攻堅。2019年,伏龍村人均純收入達12000元。今年,除6戶兜底戶外,32戶貧困戶已經全部實現脫貧。

      蘋果摘完了,賣完了,農戶還可以到蘋果基地加工廠來干活,又有了工資性收入。在4.0智能選果線上,女工負責包裝,一天100元;男工負責包裝和搬運,一天120元。孔建軍說,每年10到12月是豐收期,如果一家兩口子都來工作,3個月就能掙一兩萬。

      高標準生產,按照分級銷售的模式進行分裝,也有利于分級銷售。精品果論個賣,商品果走了高端路線,次果走低端市場,剩下的蘋果就走了果汁廠,平均下來,比以往傳統銷售模式賣的更多了,果農收入也提高了。

      基地里,還有個庫存量200萬斤的氣調庫,大大延長了蘋果的銷售期。有了合作社兜底銷售,果農再也不愁蘋果賣不出去了。

      孔建軍說,通過多年的實際經營經驗,他總結出了蘋果產業后整理的六大核心理念,即“分批采收、分級銷售、智能選果、冷藏冷運、網上銷售、品牌營銷”,目的就是讓蘋果賣出好價錢,實現農民收入倍增。

      和高塬合作社一樣,目前富縣上百家企業、合作社,都在按照蘋果產業后整理的思路營銷蘋果,努力實現優果優價。蘋果產業后整理,不僅讓傳統單一的生產銷售模式向高科技、精細化邁進,也打開了更多高端化市場,讓“延安蘋果”這一品牌逐步走向世界,為果農和企業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

      截至目前,延安全市的智能選果線達到100條以上,冷氣庫存量達到140萬噸以上,鮮果加工轉化能力40萬噸,以智能選果線、冷氣庫為標志的后整理現代化裝備體系基本形成。

      本版圖片長江商報記者李璟攝

      

    鄭重聲明:用戶在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與股民學堂立場無關,所發表內容來源為用戶整理發布,本站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阳县| 城步| 类乌齐县| 大庆市| 锦州市| 黔西| 互助| 霍城县| 庆云县| 阜宁县| 利川市| 武山县| 铜川市| 云南省| 伊吾县| 山阴县| 汉中市| 桦川县| 论坛| 花垣县| 德令哈市| 桦甸市| 常德市| 仪陇县| 怀仁县| 赤城县| 凤台县| 卓资县| 浑源县| 关岭| 磴口县| 静海县| 新密市| 揭东县| 遵化市| 娄烦县| 云林县| 温泉县| 昌乐县| 朝阳市| 宾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