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行業如何洗牌正在揭曉
國資委有關廳局負責同志近日傳達國資委決定,由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對中鋼集團進行托管。
鋼鐵行業在經過前些年的過熱過度發展、產能出現嚴重過剩后,確實到了需要重新洗牌的時候,尤其是那些看似規模很大,實則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也會在新一輪競爭中被淘汰、被洗牌。因為在行業出現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下,規模已經沒用,而要靠核心競爭力、靠提升企業的質量水平和效率水平,要有拿得出手的技術與產品。顯然作為以工貿為主的中鋼集團,盡管也有多家研究機構,但是研究的“含金量”明顯不足,別說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國內市場都缺乏競爭力。這樣的企業不淘汰,什么樣的企業才能淘汰呢?
反過來,由于中鋼集團一直是以規模著稱、規模生存、規模立足,要想讓其和中小企業一樣用破產的方式處置又無法做到,否則會出現大量員工失業問題。顯然,在目前的經濟環境和就業形勢下,也是不合適的。如果這些年來中鋼集團的改革力度大一些,或許問題的難度還小一些。恰恰是按照國資委巡視組的巡視,中鋼集團又是一家在改革方面作為不大的企業,甚至顯得碌碌無為。自然給企業運行和脫困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也無法實施破產重組,而只能由其他央企托管,實施過渡式改革。
所以從中鋼集團被托管的案例來看,也進一步告訴我們,鋼鐵行業的大洗牌已經全面推開,沒有核心競爭力的鋼企將在洗牌中被兼并或淘汰。只是像中鋼集團這樣的被洗牌,實際是對托管者的一種傷害。在托管中鋼集團中,寶武集團一定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對寶武集團的發展也會帶來一定影響。只是在利弊得失面前,國資委沒有選擇,寶武集團也沒有選擇,只能從大局出發。在這樣的情況下,也給其他鋼企,包括其他產能過剩行業新的啟示,一定要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要把企業的品牌做亮,把企業的行業話語權做強,把產品的標準做好。否則,不僅企業難以生存,整個行業的競爭力也難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