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植物基肉制品》團體標準或于近期公布 杜邦、雙塔食品等二十多家企業參與
“標準里規定了植物基定義、原料以及最終產品屬性要求。”
11月18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杜邦營養與生物科技(下稱"杜邦")支持的第三屆"舌尖上的科技——植物基美食創新高峰論壇"于上海舉辦。
在接受論壇后的媒體專訪環節,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郭順堂教授透露:“《植物基肉制品》團體標準意見征求階段已經完成,現在處于專家審查和待公布的階段。”
今年年初,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立項了《植物基肉制品》團體標準。6月,團體標準形成征求意見稿,并在網上發布。在意見稿的基礎上,近期專家組對標準內容進行了部分更新,目前處于待公布的階段,就具體發布時間,目前還未正式確定。
據郭順堂介紹,目前團體標準約有二十多家企業參與,包括杜邦、星巴克和雀巢這樣國際公司,企業類型涵蓋從原料、加工到銷售等領域。據此前信息,羅蓋特、聯合利華、嘉吉投資和國內豌豆蛋白供應商雙塔也在參與企業名單中。
同樣,各家企業更關心該標準的核心點在哪里。近期,行業剛剛起步階段,國內植物基領跑公司相繼表示期待行業標準出臺,因怕行業發展混亂,做壞市場。
對于此次標準的核心點,參與制定標準的郭順堂表示,核心問題有兩個,即對于植物基食品有明確定義和基本要求不允許使用動物性原料。
對植物基的定義,目前不能凡使用植物原料的產品都稱為植物基,植物基食品的抓喲特征屬性是蛋白類產品。對此,標準里規定了植物基定義、原料以及最終產品的屬性要求,包括形態、風味、口感等方面。
植物基產品不能使用動物性原料,不能使用動物蛋白、動物油,可以使用部分添加劑,如在一定范圍的穩定劑和風味劑,此外植物基產品也嚴格規定了污染限量,如化學污染物、微生物污染物等。
素食產品在中國并非新鮮食,中國早有素雞、豆腐、面筋之類的植物蛋白產品,通過加工模擬程肉的口感,但今天的植物基產品在理念上跟傳統素食需要做一定區隔。
調查顯示,世界上90%的植物基食品消費來自于“彈性素食者”。重新定義植物基產品,從市場看可以支持可持續發展,從工藝看,可以形成獨特的品類和產業鏈。郭順堂表示,行業各方認為有必要通過建立規范來推動行業有序發展,避免一哄而起、一哄而落以及“劣幣驅逐良幣”,做標準是為了實現規范化,促進技術創新和共同進步。
在當前,植物基產品還需要加深市場普及和推廣,一個典型的問題是,很多消費者認為植物基等同于吃素,但其實植物基植物基食品的概念已大大擴展了傳統素食的概念,因此還要在營養、健康和環保層面對消費者進行宣傳和推廣。
郭順堂認為,市場普及、產品不足和團體標準規范是當下行業存在的三大問題。在現有產品上,技術研發航還存在不足,這也需要更多資本投入和研發來推動行業對技術的投入。
在標準上,從團體標準逐漸發展到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從而更好的規范企業行為。“最擔心的是,行業沒有規范,一哄而上,可能會把本來很好的理念甚至是行業毀掉了。”郭順堂表示。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主任馬冠生教授認為,行業早期要解決營養素密度問題,其次需要解決產品的口感問題,目前行業存在的一些技術研發投入不足的問題,需要國家有政策引導、支持和鼓勵,需從國家層面制定相關政策,進行戰略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