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正式退出歷史舞臺意味著什么?P2P網貸歸零解讀
11月27日,銀保監會首席律師劉福壽表示,互聯網金融風險大幅壓降,全國實際運營的P2P網貸機構由高峰時期的約5000家逐漸壓降,到今年11月中旬完全歸零。
2012年起,我國P2P平臺開始野蠻擴張,高峰期運營平臺約5000家。但是由于監管真空,非法集資、詐騙等亂象層出不窮,P2P行業共經歷三次暴雷潮。監管清退至今,P2P網貸平臺數量已完全歸零。在短短不到十年時間里,P2P從遍地開花到完全歸零,導致居民財富流失,金融風險加劇,教訓深刻,值得反思。
摘要
P2P本質是信息中介,與作為信用中介的傳統金融機構有根本區別。P2P交易模式誕生于歐美,本來僅是針對特定范圍的小眾商業模式,但是2006年傳入我國后,打著金融創新的旗號,有所變質。總結P2P在我國發展的教訓,一是監管缺失、商業模式異化,二是P2P商業模式天然存在缺陷,難以持續。
我國P2P商業模式:偏離信息中介,劣幣驅逐良幣。國內P2P業務模式主要分兩類,1)正規的信息中介,只對借貸雙方進行信息匹配,以拍拍貸為代表;2)違規的類信用中介,包括擔保模式、超級債權人模式、類資產證券化模式等,共性均為資金池方式運營,背離信息中介職能,存在期限錯配、自融、龐氏融資等多種違規操作。震驚行業的“P2P第一大案”e租寶、善林金融案等,均為異化的類信用中介,單筆涉案規模均超百億水平,受害投資者超過百萬人。由于行業監管缺失,大量P2P在發展過程中以類信用中介模式沖規模,擠壓正規信息中介生存空間,劣幣驅逐良幣,導致風險快速積聚。
P2P商業模式存在天然缺陷,可持續性較差,存在道德風險。美國P2P平臺Lending Club經過十余年的發展,一度成為全美第一,但是2016年至今生存難度同樣加大。首先,信息中介模式本身可持續性較差,依靠交易傭金的盈利模式驅動平臺擴大業務規模,但是傭金收入難以覆蓋沖規模帶來的管理、開發費用成本。其次,模式天然存在道德風險,平臺有違規改善盈利的內在動力,2016年Lending Club管理人違規借貸2200萬美元以改善利潤,2018年Sofi平臺夸大其貸款再融資收益、客戶收益率以吸引更多資金,2019年Prosper錯誤計算和夸大平臺年化收益率,一系列丑聞劇烈沖擊企業和整體行業。盈利困難背景下,包括Lending Club在內的頭部平臺紛紛向數字銀行轉型,結合銀行牌照優勢與自身技術優勢拓寬業務邊界。
展望未來,一方面,目前我國P2P平臺已完全清退,各大正規平臺陸續轉型;另一方面,當前金融科技與金融創新快速發展,未來隨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監管能力將持續提升。近期金融委專題會議定調,“必須處理好金融發展、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的關系”,預計未來監管態度也將更加審慎,防控金融風險。
風險提示:金融過度創新、金融系統性風險。
來源:新浪財經 任澤平 方思元 梁珣
- 上一篇:中國高鐵首度整體出口:印尼雅萬高鐵供應企業名單公布
-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