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查聯合拉勾發布白皮書:互聯網行業逆勢增長 人才需求6月達峰值
12月8日,商業查詢平臺天眼查聯合互聯網人職業成長平臺拉勾發布《2020年互聯網人才招聘白皮書》,基于拉勾招聘平臺2019年及2020年超103萬企業和2600萬互聯網人才的招聘季求職完整數據,以及全國HR及求職者的調研結果,洞察“疫情年”中國互聯網人才市場的供需及趨勢。
互聯網人才需求6月達峰值,僅6成應屆生成功就職
相比于其他行業受疫情沖擊嚴重,互聯網行業沒有受到明顯的影響,部分互聯網行業反而乘風破浪,趨勢向好。天眼查數據顯示,互聯網行業逆勢增長,1月至9月新增企業數同比增長35%。
從招聘數據來看,2020年Q1季度整體受疫情影響比較嚴重,大部分的互聯網企業處于觀望的狀態,招聘需求較2019年同期下降40%左右。3月份開始疫情逐漸穩定,互聯網行業陸續開始到崗復工。招聘需求在4月份開始逐漸復蘇,到6月份達到高峰期。在1年以下及10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互聯網求職者中,有超過20%會因為疫情降低標準求職,職場新人和中年職場人在疫情期的求職心態更緊迫,而3-5年經驗者心態最為平穩。
疫情同樣也影響著求職人群的構成。疫情背景下,留學生國內就業、2020屆未就業畢業生的疊加,讓2020年人才市場流動求職者人數大幅增加。今年,留學生求職者總人數是2019年的2.1倍。相較于2019年,2020年在拉勾平臺上的畢業生求職指數增長12.4%,求職意愿更加迫切。應屆生的就職競爭加大,就職比例也受到影響——至11月,2020屆應屆生就職率為63.7%,比去年下降14.3個百分點。2020年春招崗位的人才供需比為7.2:1,至秋招期降為為5.3:1,疫情對畢業生的就業影響稍有消退。
新基建人才缺口426萬,醫療教育人才需求增長最快
此外,2020年人才市場還深受“新基建”政策影響。白皮書顯示,3月,國家鼓勵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后,企業新基建相關職位發布量直線上升,相關職位的簡歷投遞人數也出現增長趨勢,3月拉勾招聘上新基建相關崗位投遞人數占職位發布量的77%,至11月,投遞人數占比下降至38%,至2020年底新基建相關核心技術人才缺口已達426萬。
疫情環境加之新基建推進,也加速了傳統行業的轉型。在3月份,傳統行業對互聯網人才的需求就實現了1%的正增長,比整體互聯網行業提前了3個月,在9月份需求量增幅達到了12%。以傳統教育、醫療健康為代表的傳統行業,2019年新基建相關人才需求總漲幅為7%;2020年年度漲幅增至18%,其中傳統教育漲幅為22%,醫療健康漲幅為17%,成為新基建相關人才需求增長最快的兩大行業。
依托電商,MCN異軍突起,社區團購模式回春
在疫情和市場發展的雙向刺激下,MCN行業異軍突起,招聘需求逆勢提升138%,MCN的增長也帶動了相關文化娛樂行業的上升。MCN行業的快速突圍,跟電商直播帶貨模式關系緊密。拉勾數據顯示,就電商行業人才需求的崗位分布來看,“運營”是電商行業人才需求的主力崗位,“主播”/“藝人”等招聘需求極低,在對“主播”的用人需求上,電商行業多采用靈活用工形式與MCN機構合作,這讓MCN機構成為電商行業的“主播人才輸送庫”,MCN領域的人才需求趨勢與電商行業基本一致。報告顯示,MCN人才需求相較電商約延遲1個月,在有大型電商營銷活動的時間前后,電商及MCN人才需求出現明顯峰值。
從地域上看,MCN企業大部分集中在一線城市,占比43.6%,新一線城市中,杭州位居首位,占比達8.5%,僅次于深圳,其次是成都,占比7.0%。
此外,疫情催生的“宅經濟”背景下,生鮮電商蓬勃發展。據天眼查數據顯示,2020年電商行業的企業數同比增長69%,生鮮電商企業數同比增長17%。2020年生鮮電商蓬勃發展,自2月起招聘需求持續走高,至6月達到頂峰。2020年6月生鮮電商人才招聘需求是去年同期的2.2倍。
疫情推動生鮮電商發展,社區團購模式也逐漸“回春”,各大社區團購平臺于1-8月集中招聘技術人才,10月起市場、運營人才需求上漲,推動生鮮電商招聘需求在11月再達高峰。生鮮電商行業招聘需求最高的崗位為運營、采購,“團長”相關職位發布量是2019年的4倍。
資深人才薪酬不降反升,互聯網男女同工不同酬
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也體現在薪酬上。但在整體降薪的大趨勢下,由于傳統企業互聯網化的迫切,以及資深人才的稀缺,新一線城市中10年以上資深人才薪酬卻不降反升。不同工作經驗的互聯網人才在不同城市的薪酬水平,也存在較大差異。深圳、南京、杭州、蘇州10年以上經驗程序員,成都、蘇州、西安10年以上產品人才薪酬均有大幅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行業同樣存在男女“同工不同酬”現象。有17.1%的企業HR認為自己的企業男員工薪酬更高,這個數據是認為女員工薪酬更高的企業HR數的14.25倍。各類崗位中,設計崗位男女薪酬差異最少,而產品崗位差異最高以產品類崗位為例,北京、上海、杭州男性薪酬比女性薪酬高17%左右,差異最明顯的為南京,男性薪酬比女性高27.1%。綜合各崗位薪酬情況來看,杭州為男女薪酬差異最小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