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僅4元,你吃的外賣,竟然都是加熱過的菜肴包?
外賣,被稱作21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外賣平臺的出現,滿足了打工人對一日三餐的需求,只需要點幾下手機,等上半個多小時,一頓飯就可以通過外賣小哥出現在消費者面前。
做過飯的人都知道,從洗菜備菜到烹飪,絕對不是半個小時就能輕易完成的,雖然餐廳會提前做準備,但是在用餐高峰期,往往訂單壓力巨大,這些商家怎么做到的?
“一本萬利”的菜肴包
實際情況是,當你通過手機下了訂單,商家便將冷藏已久的菜肴包拿出來,通過微波爐進行簡單的復熱,然后裝進塑料餐盒,便通過外賣員送到你手中。
原以為是廚師現炒的、熱乎乎的美味佳肴,結果只用了短短的幾分鐘便制作而成,而造成這一現象正是化工制品——菜肴包。
菜肴包分為常溫、冷凍兩種,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殺菌的方法。常溫菜肴包采用巴式消毒(高溫殺菌),在 121 度以上的高溫下將肉制品內細菌殺死,然后將食品放入特制的耐煮、微波PET袋內密閉封口。
冷凍菜肴包則使用速凍技術,讓產品在瞬間達到冷凍狀態,再將菜肴包放置于-18℃下貯存,使料理包無法產生細菌。這種模式采用瞬間急速冷凍的方式,口味接近于現炒,幾乎嘗不出明顯差別。
早在18年,就有多家餐飲店鋪被揭露使用菜肴包,如今菜肴包更是無處不在,它正在涌入品牌餐廳,席卷整個餐飲行業。
有數據顯示,在中國的餐飲行業中,菜肴包的占比已經高達70%,也就是說,現在你所點的外賣,有近乎7成都是菜肴包加熱制成的。
雖然這個數字的真實性無從考證,但采用菜肴包的商家并不是個例。
成都商報記者曾前往建設路上的“外婆鹵肉飯”暗訪。狹小的店面靠一塊簾子分隔,前面是擠滿騎手,不足10平米的前廳,負責接單和出餐,簾子后則是“餐食加工區”。
加工的流程并不復雜,商家按照訂單從冰柜里拿出預制的菜肴包,放在沸水里加熱好,倒在米飯上,打包完就可以交給騎手。
這并不是孤例,在成都商報采訪的四家門店里,有的門店完全依靠菜肴包進行銷售,有的則是將現炒的菜品和菜肴包搭配使用。
在淘寶上搜索菜肴包,可以看到均價基本在4塊錢左右,而外賣的價格基本上都在20塊錢左右,對于使用菜肴包的商家來說,看起來是一本萬利。
這其中,根本也沒有什么人工的加工費,商家也不要請廚師,只需要在微波爐加熱一下就可以出餐,微波爐一下子甚至還可以加工好幾份菜肴包,商家一天就可以出好幾百份餐。
迫不得已的菜肴包?
但對于一些商家來說,卻有不得不選擇菜肴包的理由。
高昂的店面租金、工人工資、蔬菜肉類等原材料價格紛紛上漲,這些還只是明面上的可以看得到的成本,在我們看不到的背后,外賣平臺的傭金成為外賣商家的主要成本壓力。
2019年的數據顯示,平臺上八成商戶的傭金在10%至20%之間,這還只是針對于簽約商家的傭金,若商家沒有與平臺進行獨家簽約儀式,傭金比例高達22%,更高的甚至可以達到26%。
除了固定傭金抽成外,商家還面臨平臺要求的補貼推廣活動津貼等額外成本。
成本重壓之下,商家找到了另一條出路,那就是用菜肴包代替現做現賣。 菜肴包的出現和批量生產,讓商家看到了希望。
市面上普通的菜肴包保質期一般在幾個月到半年不等,但這種工業流水線餐飲真的安全嗎?
關于安全這一點,專業人士認為,正規的菜肴包生產廠家受食藥監部門監管,產品質量需要達到國家檢驗標準,在安全性這方面是有保障的。
從衛生、安全的角度講,只要合規,菜肴包并不存在額外風險。
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有一定的好處,例如,如果有人在餐館吃壞肚子,菜肴包要是出問題,可以進行同批次產品的查驗,進一步溯源,從而保護消費者權益。但如果是現做現賣的,消費者很難找商家維權。
但除了消費者非常關心的安全問題外,商家未經明示使用菜肴包,是否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在此問題上,外賣平臺皆表示只要符合法律法規," 允許餐飲商戶通過菜肴復熱的方式進行生產、售賣 "。
但是并未明確要求商家是否需要標示,換句話說,消費者很難知曉自己買到的外賣,是不是復熱過的菜肴包。一些消費者也表示,感覺自己受到了欺騙,侵犯了自己的知情權。
畢竟,如果只需要買好菜肴包加熱一下就可以,那自己去淘寶上買只要五分之一的價格,何必要點外賣呢?
菜肴包的火速進軍
一個事實是,菜肴包已經進入社會生活多年,并且還在不斷擴大影響,滲透進更多地方。
日本、臺灣等地,居家生活中購買菜肴包滿足日常飲食需要并不少見,尤其在臺灣的臺北、高雄等地,菜肴包被冠以“媽媽餐”、“家庭便當”之名,成為當地居民常見的主要食物形態。
而現在電商平臺、超市、餐館不斷上架菜肴包,已然顯示出向臺灣、日本看齊的趨勢。
菜肴包已經成為外賣行業內的主流,還有一些體量大的同行,幾家聯合起來建立了中央廚房,生產可以公用的菜肴包。
在疫情催化下,中大型企業也開始入局菜肴包行業,菜肴包也從餐廳后廚,直接走到消費者面前。
2020年2月,海底撈開始銷售方便菜肴,3月眉州東坡開超市迷你店,到8月,西貝砸20億賣賈國龍功夫菜,再到10月,肯德基、吉野家等快餐品牌集體上線零售產品。
曾經躲躲藏藏的菜肴包,疫情壓力下以所謂“家庭廚房”新增量的身份,光明正大走進大眾眼前。
經過熟化、真空包裝的半成品菜和方便食品,只需要簡單加熱或者二次烹飪就能入口,技術成熟,又符合消費者需求,在這個特殊時期成為破局的希望。
根據統計,疫情初期,天貓整體預制菜銷售額一度相較去年同期同比增長70%,部分品牌增長超400%,這個趨勢還在繼續加速。
甚至在知乎上,都有人直接提出求推薦菜肴包的需求,出發點也正是安全又美味。
可以看出,從商家到消費者,都正在入局這場關于菜肴包的“消費升級”。
- 上一篇:新媒股份2020年凈利預超5.3億 業績六連增全渠道用戶超1.8億人
-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