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看好大宗商品 尤其是工業金屬和原油的漲價預期
展望未來3-6個月,預計全球經濟復蘇和再通脹預期仍將是市場的主旋律。預計政策刺激和經濟復蘇預期將繼續支持Q1-Q2風險資產的表現。大類資產中相對看好大宗商品,尤其是工業金屬和原油的漲價預期。
原油方面,我們認為短期供應端收緊預期仍未完全見頂,繼續看好近期油價偏強趨勢,關注3月初OPEC+會議和美國1.9萬億刺激方案落地。中期來看,預計年內全球原油需求持續溫和復蘇,油價良好表現有望貫穿全年。長期來看,我們維持Brent、WTI油價長期保持在65-70、60-65美元/桶區間內的判斷,分別對應OPEC+國家財政收支平衡和美國頁巖油現金流平衡油價,但在回歸長期合理中樞前,油價有望超預期沖高。
油價回升和需求復蘇推動石油化工行業景氣度持續回升,其中,化纖聚酯、黏膠、染料等順周期品種景氣上行趨勢確立,產品價格持續上漲;同時,由于主要農產品(行情000061,診股)均處于價格上行周期,預計將拉動化肥產品需求進而帶動化肥價格上漲。
工業金屬方面,流動性合理充裕,疊加偏緊的供需格局,銅、鈷、稀土及鋰的價格有望持續上漲。目前銅價上漲已來到缺口+通脹為核心驅動力的新階段,我們預計此輪銅價有望達到12000美元/噸,且未來兩年維持高位。在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保持高景氣的預期下,鋰鈷等電池原料價格漲勢確立,疊加鈷上游供應不確定性增加,行業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我們預計將推動鈷價漲至35萬元/噸以上的高位;鋰精礦市場拐點信號明確,或回到700美元/噸,從而對鋰鹽價格進一步上漲形成支撐。新能源汽車等新興下游需求即將爆發,疊加政策端對上游供給的持續嚴控,稀土行業或迎來歷史性拐點,稀土價格或開啟長牛。
原油和工業金屬價格持續上漲
得益于歐美國家疫情改善、疫苗接種進度加快以及拜登財政刺激方案順利落地的預期。經濟復蘇和再通脹預期下,年初以來,油價和工業金屬價格再創新高。展望未來3-6個月,預計全球經濟復蘇和再通脹預期仍將是市場的主旋律。預計政策刺激和經濟復蘇預期將繼續支持Q1-Q2風險資產的表現。大類資產中相對看好大宗商品,尤其是工業金屬和原油的漲價預期。
大宗商品價格表現
資料來源:Bloomberg,中信證券(行情600030,診股)研究部,截至2021年2月16日
中期來看,油市基本面的脆弱平衡同時受到需求復蘇和供應端減產的影響,但供應端壓力遠小于2020年,看好油價中樞上行至55-60美元/桶。從更長周期來看,2014年以來低資本開支導致全球原油供應潛力不足,2022年前后原油基本面可能呈現供不應求狀態,有望成為中長期持續推升油價中樞的主要驅動力。
2020Q4-2025年全球原油供需(百萬桶/天)
及Brent油價中樞(美元/桶)預測
資料來源:中信證券研究部預測;注:需求和供應均為相較2019年同期的增幅
結合供需、庫存等基本面數據,我們認為油價回升和需求復蘇推動石油化工行業景氣度持續回升,其中,化纖聚酯、黏膠、染料等順周期品種景氣上行趨勢確立,產品價格持續上漲;同時,由于主要農產品均處于價格上行周期,預計將拉動化肥產品需求進而帶動化肥價格上漲。
工業金屬方面,流動性合理充裕,疊加偏緊的供需格局,銅、鈷、稀土及鋰的價格有望持續上漲。目前銅價上漲已來到缺口+通脹為核心驅動力的新階段,我們預計此輪銅價有望達到12000美元/噸,且未來兩年維持高位。在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保持高景氣的預期下,鋰鈷等電池原料價格漲勢確立,疊加鈷上游供應不確定性增加,行業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我們預計將推動鈷價漲至35萬元/噸以上的高位;鋰精礦市場拐點信號明確,或回到700美元/噸,從而對鋰鹽價格進一步上漲形成支撐。新能源汽車等新興下游需求即將爆發,疊加政策端對上游供給的持續嚴控,稀土行業或迎來歷史性拐點,稀土價格或開啟長牛。
哪些漲價可持續,帶來哪些投資機會?
本輪主要工業品價格上漲的支撐因素包括經濟恢復推動的需求增長預期、流動性寬松預期及供給端受政策限制或進入低增速階段等。我們認為,具備供給+需求兩方面因素支撐的品種漲價可持續性更強,主要包括原油、化纖聚酯、黏膠、染料、銅、鈷、稀土、鋰等品種。
由產品漲價帶動的投資機會,建議主要把握:1)價格-業績彈性;2)行業競爭地位;3)成本、資源優勢;4)估值等幾條主線。
主要產品漲價邏輯梳理及推薦標的邏輯
資料來源:中信證券研究部
風險因素
全球經濟復蘇不及預期的風險;美聯儲貨幣政策變化的風險;疫情影響下游消費不及預期的風險;進口原料超預期增長的風險;消費電子領域鈷需求走弱的風險;動力電池技術路線變化對鈷用量產生較大不利影響的風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不及預期的風險;后續產品漲價幅度不及預期的風險;國際油價大幅波動的風險;全球疫情防控不及預期的風險;中美貿易爭端加劇的風險;后續化工品漲價空間不及預期的風險;全球化肥需求減少的風險;全球磷肥、鉀肥產量大幅提升的風險;農產品價格下跌的風險;產油國減產不及預期的風險;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環保政策不確定性,復合肥銷量不及預期的風險;政策不達預期或意外收緊的風險;主要國家經濟復蘇/政策預期分化,“美強歐弱”格局推升美元指數等的風險;進口、安監政策放松,供給集中釋放壓制煤價等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