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湖區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全文重點解讀:發展項目有哪些?
《羅湖區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征求意見稿全文重點:(本文為征求意見稿,請以正式發布文件內容為準)
發展目標
到2025年,打造布局合理、要素齊全、功能完善的“一主兩區三帶”產業空間新格局,構建總部經濟、金融、商貿、商務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黃金珠寶、文化創意為代表的“1+4+2”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發展動力加快轉換、發展質量顯著提升,形成以高質量、韌性強、活力足為突出特征的產業發展新模式。優化完善主導產業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增強其對國內國際市場的適配性,促使其更好地融入“雙循環”大發展格局之中,為打造“灣區樞紐、萬象羅湖”提供堅實產業基礎。
——產業發展質量和結構層級優化。通過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優化,實現本轄區總部經濟集聚化、現代服務業高端化、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化、優勢傳統產業品牌化。產業基礎高級化,現代服務業占第三產業比重達到75%,戰略性新興產業占GDP比重超過10%。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產業層次日趨清晰,產業鏈條不斷完善,產業競爭力明顯增強。
——創新驅動和數字賦能動力強勁。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0.8%以上,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累計超過800家。在5G、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培育成長一批研發機構、創新團隊、優勢企業。數字經濟產業加速成長為新的增長動能,并與服務業緊密融合,推動服務業網絡化、智能化、平臺化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涌現,服務業發展質量效益大幅提升。
——國內國際市場適配性明顯提升。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1600億元,對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本地供給體系為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提供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能力顯著增強。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口額快速增長、服務貿易占對外貿易比重提升、雙向投資更加活躍,生產、投資、流通、消費等環節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間取得動態平衡,在高水平開放合作中打造產業競爭新優勢。
——新基建對新產業支撐更加有力。第五代移動通信、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等加快建設,初步構建起符合現代產業體系要求,能夠支撐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信息、創新、融合等新型基礎設施體系。智慧城市、數字社會建設取得較大突破,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加速發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構建“一主兩區三帶”的產業空間新格局
落實深圳市“東進、西協、南聯、北拓、中優”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特別是“中優”“南聯”戰略,依托“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城區空間布局和產業發展基礎,構建“一主兩區三帶”產業發展新格局,形成“中心集聚、東西聯動、南北貫通”產業空間格局。在“一主兩區三帶”集中空間資源、要素稟賦、配套設施,提供多樣化、個性化、復合化的優質產業空間和服務配套,形成宜商、宜居、宜業的產業集聚區,便利大中小企業各得其所、共生共榮,構建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產業格局和產業體系,探索高度建成中心城區產城深度融合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
圖1“一主兩區三帶”產業空間布局
(一)構建“一主”總部經濟主廊道
把總部經濟擺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突出位置,以深南路為主中軸,高質量布局總部經濟主廊道。堅持培育和引進相結合,吸引一批,鞏固一批,壯大一批,加快形成企業總部的集聚效應和溢出效應,促進經濟發展的高端化、集約化和規模化。全力推進互聯網金融產業總部基地、匯金天瑯大廈、兆鑫匯金廣場等城市更新項目,加快推進湖貝塔開工建設進度,充分利用京基100、華潤大廈、地王大廈高端產業載體,加大優質產業空間釋放力度,重點培育和引進金融、高端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行業綜合性跨國型、區域型超大型、高成長型總部企業以及平臺型總部企業。
(二)強化“兩區”功能組團新特色
國際消費服務核心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搶抓深圳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東門步行街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高品位步行街試點的機遇,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實現消費業態全布局,線上線下全融合,消費渠道全覆蓋,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核心區。在東門、蔡屋圍、人民南三大商圈的基礎上,加快拓展構建“一河六圈一帶”全域消費格局。“一河”,在布吉河羅湖段,將對標芝加哥河,打造文化旅游休閑走廊,“六圈”,蔡屋圍高端商業核心區、東門大眾時尚消費區、人民南(火車站)口岸消費區、湖貝現代商業綜合區、水貝-布心黃金珠寶產業集聚區、筍崗—清水河時尚特色商貿區;“一帶”,羅湖-文錦渡-蓮塘口岸經濟帶,打造成為集旅游消費、跨境消費、醫美消費于一體的消費集聚區。
文化生態休閑區: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緊抓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的機遇,精心守護羅湖“一半山水一半城”生態基底,促進產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發揮城市之根歷史底蘊、改革開放人文資源、現代都市產業資源,大力發展轄區“全域旅游”。以大梧桐山、深圳水庫、東湖、沙灣河等資源優勢,推動發展生態旅游。全力推進粵海體育休閑公園、翠湖公園、羅湖體育中心建設,打造深圳東文體活動中心。積極整合東湖公園、梧桐綠道等城市綠地自然資源,打造環東湖景觀休閑旅游圈。提高全區公園品質,加快城市綠道建設,提升轄區宜業宜商、宜居宜游功能品質。
(三)塑造“三帶”產業發展新引擎
大梧桐新興產業帶:產業帶西起銀湖山,沿北環、泥崗路、布心路向東延伸,輻射羅湖北部地區,經羅沙路至蓮塘,建成區面積12平方公里,核心包括清水河、東曉布心、蓮塘三大片區。大梧桐新興產業帶,納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重要節點,清水河片區布局為深圳市人工智能產業基地、東曉布心片區布局為深圳市生命健康產業基地、蓮塘片區布局為深圳市互聯網產業集聚區。“十四五”期間,重點推進清水河片區土地整備,加快紅崗國際創新廣場二期、三期建設,釋放34萬平方米連片土地資源,遴選引進科技創新總部企業,打造科技創新總部基地。深挖布心片區、草鋪大修廠、蓮塘片區連片改造空間,集中釋放產業用地,加快清水河中糧、物資、寶能等城市更新項目建設,聚焦人工智能打造一批專業園區;加快東曉布心布吉農批市場、布心工業區、金翠園等更新項目建設,聚焦信息技術與生命健康打造一批專業園區;加快蓮塘第一工業區、鵬基工業區、工業七小區等綜合整治與城市更新,打造互聯網、5G產業基地。
紅嶺新興金融產業帶:產業帶北至泥崗路、南至濱河路,從紅嶺路到寶安路之間,長度3.6公里,面積2.03平方公里,是連接羅湖和福田雙中心的中軸線。“十四五”期間,推進實施紅嶺路城市更新項目,加大優質辦公空間、商業物業釋放力度,依托蔡屋圍國際金融中心和城建梅園國際創新金融中心、招商中環、物資大廈、城脈中心、深業泰富等重點項目建設,集聚一批優質金融企業,重點發展金融科技、財富金融、風險投資、黃金金融等,打造集金融科技、新興金融、金融總部于一體的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服務中心。
深港口岸經濟帶:經濟帶以羅湖、文錦渡和蓮塘三大口岸為核心,南面以深圳河為界,北至深南東路、羅沙路、蓮塘路,西抵紅嶺南路,東至蓮塘口岸片區,占地面積約7.1平方公里,是全市深港口岸經濟帶的先行啟動區和核心區。“十四五”期間,重點推動轄區高端商務服務、專業服務等重點領域企業與香港機構開展合作,全力推動基礎設施“硬聯通”和體制機制“軟聯通”,促進要素高效便捷跨境流動,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不斷提升國際化水平,打造集中高端消費、專業服務和現代金融于一體的國家級深港合作平臺。重點打造五個區域:在羅湖口岸與人民南片區打造國際醫療商務試驗區,在文錦渡口岸片區打造灣區知識經濟自貿區,在蓮塘口岸片區打造深港民生協同發展區,在蔡屋圍南片區打造跨境創新金融實踐區,在深南東片區打造區域文化生態典范區。
打造“1+4+2”現代產業體系
在“一主兩區三帶”產業發展新格局中,加快發展總部經濟,著力凝聚主導產業、特色產業集群,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產業生態不斷優化,推動羅湖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打造“1+4+2”現代產業體系,形成以總部經濟為龍頭,以“金融業、商務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商貿業”為4大主導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和黃金珠寶產業”為2大特色產業的現代產業體系。
(一)做大做強總部經濟產業
全力打造蔡屋圍-湖貝深南總部經濟主廊道,持續優化和完善總部企業發展環境,堅持本土培育與招商引資相結合,引導具有發展潛力和競爭優勢的企業做大做強。全力推動深南路兩側具備條件的地塊開展城市更新、微改造及綜合整治,吸引國內外總部企業落戶羅湖,在金融業、高端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集聚一批企業總部或區域性總部,打造深港區域性總部經濟中心。到2025年,累計新引進總部企業100家,實現營收達1500億元。
綜合型超大總部企業。積極推動全球500強企業、中國企業500強、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等在羅湖設立區域總部、灣區總部;扶持綜合實力強的本地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逐步形成一批市場前景廣闊、市場潛力巨大、規模效益明顯并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的優勢總部企業;支持區內總部企業“走出去”設立分支機構。
功能型總部企業。充分發揮羅湖金融、商貿、商務服務。黃金珠寶等產業優勢,鼓勵產業鏈上下游的跨國公司和國內大型企業集團在羅湖設立運營中心、結算中心、投資中心、銷售中心、采購中心、研發中心等功能型總部企業。
平臺型總部企業。結合羅湖產業基礎,重點培育、引進一批電子商務、物流服務、金融科技和研發設計平臺企業,并在工業互聯網、信息消費、家庭服務、健康醫療等細分領域發展一批有競爭力的平臺企業。
高成長型總部企業。圍繞下一代信息網絡(5G)、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數字經濟形態,以及生命健康、新材料、綠色低碳等重點領域,積極引進和培育知識型、研發型、快速成長型“小巨人”企業總部。
(二)強化發展四大主導產業
1.金融業
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提升金融業發展能級,高標準建設紅嶺新興金融產業帶,集聚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等持牌機構和總部企業,積極穩妥發展黃金金融、金融科技、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跨境金融、綠色金融等新興業態,支持“5G+數字技術+金融”融合發展,推動金融業創新發展,不斷鞏固金融業第一支柱產業優勢地位。力爭到2025年,引進持牌金融機構不低于25家,金融業增加值達到1200億元。
高起點建設紅嶺新興金融產業帶。推動金融總部、風險投資、金融科技、黃金金融及其他新興金融機構集聚發展,完善金融服務配套。鞏固重點金融主體優勢地位,穩定金融機構傳統業務基石,打造蔡屋圍銀行資管總部集聚區。大力引進境內外保險、證券、基金、私募等機構,推動打造灣區保險總部和金融投資總部集聚區。發展金融科技、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等新興特色金融業態。推動大數據、區塊鏈、數字貨幣、移動支付等研究應用,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金融科技孵化平臺和數字貨幣應用場景,打造形成金融總部商業區、新興金融要素區及金融科技與創新創業區等三大功能片區。借鑒陸家嘴金融論壇、北京金融論壇舉辦經驗,探索舉辦紅嶺新興金融論壇,擴大轄區金融影響力。
大力發展特色金融。搶抓深圳建設中國特色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的機遇,爭取要素市場化配置方面的授權事項在羅湖實施。充分發揮深圳黃金珠寶產業基礎深厚、金融機構體系健全等優勢,鼓勵黃金金融業務創新,豐富黃金金融市場主體,引導黃金產融融合發展,優化黃金金融生態環境。支持跨境金融發展,建立跨境融資租賃中心,爭取落實推廣一批跨境金融政策,支持轄區金融機構創新跨境金融產品。推動綠色金融發展,支持企業開發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金融產品,支持構建綠色技術市場導向創新體系,推動金融科技和綠色金融融合發展,鼓勵開展國際綠色金融合作,引導金融資源投向綠色產業領域,助力深圳申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
加快培育發展新興金融業態。支持發展網絡征信、科技保險、數字金融等新興金融科技業態,重點發展區塊鏈金融技術,開展數字貨幣研究與移動支付等新應用,推動數字人民幣國際合作,前瞻布局下一代重要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灣區金融科技創新高地。支持和鼓勵金融機構依托產業鏈核心企業,開展倉單質押貸款、應收賬款質押貸款、票據貼現、保理、國際國內信用證等各種形式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支持金融機構與零售商合作,推廣數字貨幣,提升互聯網金融科技水平,助力消費金融發展。
推動金融業高水平對外開放。按照國家推進金融業對外開放的相關工作部署,建立對接港澳的聯系溝通機制,以深化與香港金融合作為重點,探索推動與境外資本、人才、技術、服務等市場要素融合,全方位提升羅湖金融業開放發展水平。加大外商獨資或合資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等引進力度,吸引國際資本積極參與轄區基礎設施建設,爭取跨境金融登記、流轉、結算等基礎設施在羅湖落戶。爭取擴大人民幣計價的跨境金融產品開發,推動跨境人民幣業務服務便利化。積極落實國家實施金融監管的任務部署,探索設立跨境金融監管平臺、地方金融監管平臺等,爭取國家級風險監測基礎設施建設,探索試行“沙盒監管”模式,健全符合新興金融發展需求的監管制度,打造新興金融創新監管試驗區。
2.商貿業
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順應雙循環要求和消費升級趨勢,圍繞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核心區功能定位,優化構建“一河六圈一帶”全域消費空間格局,支持發展體驗消費、定制消費、時尚消費、大健康消費等新型消費模式。全力推動商貿數字化、智慧化轉型發展,提升高質量消費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優化消費場景和消費體驗,將羅湖建設成為高端品牌的“重要駐地”、珠寶消費的“全球高地”、跨境消費的“前沿陣地”、服務消費的“品質勝地”、“夜間經濟”的“打卡圣地”。力爭到2025年,商貿業增加值達到600億元。
培育壯大數字化智慧化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緊跟數字化、平臺化、線上化、智慧化發展的新趨勢,完善“互聯網+云空間+新商貿+新物流+新消費”的消費促進體系。積極推動商貿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支持發展“云逛街”“網紅直播”“網上餐廳”“網上超市”等新型消費形態,推動發展智能超市、智能商店、智能餐廳等新零售業態。鼓勵轄區購物中心、大型百貨等升級業態布局,向文化、藝術、教育、體驗和零售多業態聚合的新型復合消費轉變,鼓勵建設“智慧街區”、“智慧商圈”,支持無人超市等進入公園、綠道等。推動壯大智能化消費。圍繞醫療、教育、政務、時尚等重點領域,豐富5G技術應用場景,推動5G手機、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服務機器人等產品應用,支持設立智能化、體驗式銷售門店,打造高端智能品牌“重要駐地”。大力發展“夜間經濟”,在人民南、東門、筍崗、水貝等重點商圈持續打造夜間經濟示范街,完善交通、夜間標識體系、公共Wifi及5G通訊等配套設施。策劃組織主題鮮明的“夜羅湖”文化休閑活動,開發“網紅美食街”“深夜食堂”等夜間旅游網紅“打卡”地。
全力暢通和拓展國際國內消費市場。充分利用香港國際化市場資源,推動與香港消費市場互聯互通,打造深港高端消費及跨境消費的區域中心。加快萬象城三期改造,推動國際知名品牌布局品牌首店、旗艦店和品牌代理機構總部,做強“首店經濟”和“首發經濟”。全力推動培育一批商貿龍頭和骨干企業,引導傳統商超向全渠道、集成服務商、供應鏈服務商、定制化服務商等轉型。打造跨境消費中心,加快推進國貿免稅城項目,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免稅城。鼓勵大型零售企業“走出去”建立海外采購中心或直采基地,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增加高質量商品進口。全力推動轄區黃金珠寶、家居、服裝、動漫衍生品等特色消費領域快速發展,打造以“柔性定制+都市工業”為典型特征的消費中心。
提升消費產品和服務供給質量。增強羅湖消費供給體系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能力,擴大高端化、個性化、品牌化的消費產品和服務供給,促進我國居民境外消費回流。立足羅湖區資源稟賦,實施“一街一品”行動計劃,提升黃金珠寶、旅游、工藝品、醫美等產品供給及服務質量,培育一批彰顯特色的“深圳手信”和“深圳禮物”。引進各地具有文化傳承和地域性品牌標志的“中華老字號”、優質自主品牌等國貨精品,打造國貨精品集聚地。推動商旅文融合發展,探索打造主題樂園,增強文化消費供給能力,拓展兒童經濟、銀發經濟、婚慶經濟等消費業態。
持續完善新消費場景優化消費環境。以布吉河為軸,依托蔡屋圍、東門、湖貝、人民南、水貝、筍崗六大特色商圈,以及深港口岸經濟帶,構建“一河六圈一帶”全域消費空間格局,提高消費資源承載力。圍繞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核心區定位,打造數字消費、智能消費、互動式體驗的消費場景。實施消費場所國際化標識改造工程,規范設置中英文雙語導視標識標牌,設立國際居民服務臺,提升國際化消費服務水平。統籌全區商業網點、文體設施規劃,推進大中小商貿設施均衡發展,高中檔設施與便民網絡梯度布局。加大商貿物流智能化基礎設施的用地保障和資金支持,推廣共同配送、集中配送、夜間配送等共享型物流組織方式,打造適應新需求的智能化商貿配送物流園。著力完善交通及消費基礎設施建設,美化提升街區整體環境等硬設施,以及完善消費市場監管、構建信用懲戒體系等軟環境。
3.商務服務業
圍繞以知識密集型、資源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為主要特征的商務服務業發展需求,統籌規劃高端專業載體、專業化服務園區,建設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商務服務產業園,推動商務服務業集聚發展。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契機,推動與香港在高層次商務領域深度合作,提高羅湖商務服務業國際化水平。推動商務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擴大羅湖商務服務業的外溢服務范圍。力爭到2025年,商務服務業增加值達到250億元。
大力發展高附加值行業。重點發展高端旅游服務、會計服務、咨詢服務、人力資源服務、法律服務等領域。依托旅游服務集聚優勢,促進“旅游+消費”“旅游+文體”等融合發展,引導旅行社企業品牌化、規模化經營,鼓勵旅行社打造康養旅游、定制旅游、研學旅游等高端旅游產品,全力提升旅游行業附加值,構建集生態旅游、文化旅游和工業旅游于一體的全域旅游特色區。做大做強會計、審計、咨詢、人力資源等優勢行業,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響、成長性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商務服務機構;積極發展律師、公證、調解、仲裁及信用等潛力行業,對接引進國內外高水平的專業服務機構,鼓勵其在轄區設立合伙聯營機構、分支機構或分會,提升高附加值行業占商務服務業比重,打造羅湖高端商務服務業集聚區。
建設特色專業服務集群。前瞻布局基于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區塊鏈等新技術的商務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軟件信息服務業,全力推動現代服務業和制造業融合發展,推動信息技術服務企業面向制造業研發集成解決方案,提供信息技術咨詢、設計和運維服務,開展示范應用,促進信息技術在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綠色制造中的應用,促進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制造、服務型制造等智能制造新模式的應用推廣,支持軟件企業向云計算轉型,培育行業領先的云服務提供商,推動面向制造業的可信云技術發展,組織開展云服務試點和應用示范。高標準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創新園羅湖人才產業園,集聚國(境)內外知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培育有特色、有影響、有競爭力的人力資源服務企業集團。
推動商務服務業跨境交流合作。落實國家服務業領域開放舉措,爭取上級支持,在金融、保險、電信、航運、醫療、旅行、文化、教育和專業服務等領域先行先試。落實CEPA(內地與港澳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協議,以深港口岸經濟帶建設為契機,圍繞羅湖、文錦渡、蓮塘三大口岸區域,先行先試與港澳服務貿易全面自由化,探索建立深港商務服務業聯合體。落實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和全國版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制度,在設立外商獨資專業服務機構、取消或降低外商投資認證機構的投資方條件限制等方面開展先行探索。為香港專業服務機構提供“一站式”政策資源、客戶挖掘、出入境便利等條件。加強深港服務業交流合作,聯合兩地機構舉辦專業服務業交流活動,優先支持港澳專業人才創業就業發展。鼓勵轄區企業和機構跨國經營,積極開拓國際業務,參與國際人才交流與合作。
持續引進和培養高層次人才。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與培養計劃”,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商務服務業“人才高地”。對專業機構聘用的“高精尖缺”外籍人才,在住房、子女入學、工作許可、出入境等方面提供便利措施和“綠色通道”服務。加大專業骨干人才培養力度,創新過程培養體系,以文錦渡口岸片區為核心載體,聯合灣區各地機構、高校,設立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的商務服務業人才培養基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執業資格認證培訓,舉行職業資格考試,為商務服務業提供專業人才支持。依托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創新園羅湖人才產業園,引進國際優質人力資源服務企業,建立專業化、信息化、國際化人力資源服務體系。
4.戰略性新興產業
全力推動大梧桐新興產業帶建設,釋放優質產業空間,引進和培育一批高成長型科技企業,構建形成以“數字經濟、信息經濟、生物經濟”為主的三大重點產業形態,培育發展綠色低碳和新材料產業,打造“DT+IT+BT”新興產業集聚融合發展高地。力爭到202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達到340億元。
跨越發展數字經濟產業。緊緊圍繞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兩個方面,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領先的數字產業集群。依托清水河人工智能產業基地,加速人工智能產業集聚發展,重點培育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智能無人自主技術與裝備制造、智能芯片、邊緣計算和智能傳感器等相關領域企業。前瞻布局關鍵技術平臺、重點實驗室等,引進人工智能細分領域龍頭企業,建設集數字經濟技術創新、應用場景于一體的綜合型數字產業生態圈。實施人工智能融合示范應用項目,推動智能產品在工業、金融、零售、物流、旅游等領域的集成應用。依托羅湖電子商務產業園,引進國際知名電商平臺入駐羅湖,重點扶持一批消費帶動強、發展潛力大的電子商務骨干企業,推動互聯網、電子商務集聚發展。力爭到2025年,數字經濟產業增加值達到100億元。
高端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加快推進羅湖大梧桐新興產業帶建設,重點培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下一代信息網絡(5G)、智慧城市等領域,加快大數據與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開展深度合作,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能級。支持重點企業加強產品創新,前瞻布局若干技術創新平臺及公共服務平臺,爭取引進產業鏈缺失環節的重點項目,完善產業配套。圍繞黃金珠寶智能制造、醫療健康、安防監控、智能交通、文教娛樂等重點領域打造若干“AI+5G+8K”示范應用場景。力爭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100億元。
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產業。依托清水河-筍崗生命健康產業基地,重點發展生命信息、智慧醫療、醫學影像、健康管理等領域。促進BT與IT深度融合,積極引進醫學影像、基因檢測、細胞檢測等細分領域龍頭企業。對接引進國內外醫藥研發、臨床試驗等機構和團隊,布局合同研發服務(CRO)、合同生產服務/合同生產研發服務(CMO/CDMO)和臨床試驗現場管理服務(SMO)等服務產業鏈。支持人工智能、生物三維打印技術與醫用機器人、醫學影像輔助診斷等深度融合,開發可穿戴智能醫療設備、便攜式健康監測設備和遠程監測診療設備等產品。培育第三方醫療服務機構、健康管理機構等產業新業態,發展整形美容、醫學抗衰、口腔美容、母嬰護理等高端醫療服務產業,促進醫療服務產業逐漸從“治療服務”向“健康服務”轉型。力爭到2025年,生物醫藥產業增加值達到35億元。
培育發展新材料及綠色低碳產業。強化新材料創新應用,發揮中金嶺南、宏翔新材料等企業,以及黃金珠寶、建筑裝飾等產業集群優勢,支持開展無氰環保鍍金技術、形狀記憶合金等貴金屬、環保合成材料等技術研發及新材料應用。前瞻布局3D打印材料、新興功能材料、超高溫材料等領域。創新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推動綠色低碳、節能環保,治水治污、生態環境技術創新與應用,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聯合創新中心”建設,搭建集水安全、智慧水務管理、展覽展示于一體的公共服務平臺。支持綠色建材、裝配化、園林與環境服務和綠色環保工藝等研發與應用。力爭到2025年,新材料及綠色低碳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20億元、95億元。
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充分利用福田、南山、龍崗、鹽田等區域在5G、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軟件與信息服務等領域的技術先發優勢,加強與兄弟城區的產業鏈協同,加大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探索實施“鏈長制”工作服務機制,由區主要領導擔任重點產業“鏈長”,統籌各項產業調研、企業服務和政策制定實施等工作,實施產業鏈精準扶持,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打造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
(三)提升兩大優勢特色產業
1.黃金珠寶產業
以水貝-布心片區為核心,打造成為“一帶雙心三區”的功能布局,即時尚消費帶、品牌集聚中心、智能制造中心、展示交易區、生產制造區以及配套服務區。加快發展黃金珠寶設計、品牌、營銷、創新、智造、總部等具有高市場影響力、高附加值特征的核心功能,支持企業加強黃金珠寶設計、流行預測、商品策劃,加大新技術、新工藝、新功能、新材料的研發,引導企業加強組織優化、流程再造、信息化建設,縮短產品設計、生產、銷售周期,推動現代服務業和制造業兩業融合發展。力爭到2025年,黃金珠寶產業增加值達到120億元。
建設國際黃金珠寶時尚消費帶。以貝麗北路作為黃金珠寶時尚消費帶的啟動區,推動沿線建筑立面、戶外廣告、燈光夜景、街面環境等升級改造。支持黃金珠寶零售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大力發展用戶直連制造(C2M)等新模式,發展工業設計、素金智能制造、鑲嵌智能制造、智能門店等新業態,支持發展黃金鉆石個性化訂制、高端展示和奢侈品交易服務。鼓勵開展黃金珠寶企業開展高端珠寶鉆飾的拍賣、租賃、寄售、質押等業務。支持建設黃金珠寶直播基地,推動拓展交易場景。充分利用大數據、物聯網、5G及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深度革新黃金珠寶創意設計、生產制造及銷售產業鏈各環節,引導黃金珠寶與時尚文化旅游消費深度融合。鼓勵珠寶產業與婚慶產業、鐘表產業、服裝產業等融合發展,大力發展零售業態,推動由加工制造、展示批發向批零兼營、時尚創意轉變,助力水貝片區由傳統的工業區向新興的綠色消費街區轉變。
創建黃金珠寶品牌集聚和智能制造中心。依托城市更新項目,吸引國內外知名珠寶品牌入駐,發展總部辦公、品牌運營、展示交易、設計研發等高市場影響力領域,打造成為珠寶品牌集聚、品牌培育、品牌輸出基地。以粵海置地布心項目以及布心工業區城市更新項目為載體,重點發展智能制造、高端精品制造、高級定制等高附加值環節。推進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核心支撐軟件、工業互聯網等系統集成應用,開展黃金珠寶制造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服務型制造等試點,推動黃金珠寶智能化轉型。推進智能工廠建設,積極布局“黑燈工廠”,大力發展智能化解決方案服務,廣泛應用工業軟件,推廣貴金屬3D打印技術、無氰電鍍清潔技術和節能減排技術,實現柔性自動化、綠色制造。
優化黃金珠寶產業生態。爭取各方支持,建設涵蓋黃金、鉆石、彩色寶石等領域的要素交易平臺,降低企業交易成本,提高行業輻射力和話語權。提升中國(深圳)國際珠寶展、“天工精制”設計大賽、“一帶一路”泛珠寶時尚聯盟等辦展辦會水平,積極謀劃舉辦“水貝論壇”等高層次行業活動。深化PPP合作,辦好深圳珠寶博物館,實現“一庫一展三中心”的定位,即國際化數字化當代珠寶博物館,珠寶產業大數據庫,全球珠寶新品發布中心、深圳珠寶精品展示中心和高級珠寶定制體驗中心。以產業升級引領片區整體環境提升,梳理產業空間載體,優化產業空間布局,聯動城市更新、道路交通、景觀設計的規劃和建設,完善片區環境,提升城市空間品質。
2.文化創意產業
鼓勵和支持文化創意與轄區人文、旅游、消費、科技、時尚等元素結合,大力發展數字文化內容、時尚設計及文化旅游等重點領域,建成一批特色鮮明、配套完善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培育一批實力雄厚、核心競爭力強的骨干文化企業。力爭到2025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到250億元。
打造數字文化內容創意高地。發揮羅湖國家動漫畫產業基地的配套優勢,以動漫大廈為主要載體,積極對接引進香港及全球影視、傳媒、動漫等優勢文創企業落戶,支持優質精品創意內容發展,打造成為數字內容創意集聚高地。支持轄區龍頭企業跨地區、跨行業兼并重組,加快資源整合,培育一批航母型企業集團。支持小微文創企業快速增長,培育中小文創企業市場主體。支持社會服務機構、互聯網企業和其他市場主體根據市場需求,在確保數據安全的基礎上開發教育、醫療健康、文化和旅游、體育健身等數字資源,提供網絡化服務。以“文化創意+數字+智能”為導向,創新發展數字出版、網絡視聽媒體等數字文化新業態,催生一批面向“三網融合”、數字視聽、數字出版、動漫游戲等領域的應用軟件和公共技術平臺。支持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在文化創意產業的應用。到2025年,打造2-3個具有國際知名影響力的動漫網游IP。
打造灣區時尚設計產業集聚區。推動筍崗工藝美術及蓮塘服裝設計集聚區環境升級,重點發展創意時尚、藝術設計等重點領域,推動開辟創意設計空間,促進時尚文化與創意設計深度融合。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加大國際知名設計公司、科研院所引進力度,學習最新設計理念、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整體創意時尚及藝術設計水平。鼓勵香港、澳門以及米蘭、巴黎等國際知名工藝美術及服裝設計企業在轄區設立分支機構,推進國際品牌本地化發展。推動設立海外品牌推廣中心,助力羅湖時尚品牌提升全球認知度、美譽度、知名度。到2025年,打造3-5個具備全國影響力的時尚設計品牌。
打造文化旅游示范區。深挖羅湖“一半山水一半城”自然資源、改革開放人文資源、現代都市產業資源,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建設,完善梧桐山、深圳水庫、東湖、沙灣河等生態旅游設施基礎,推動生態休閑廊道、旅游風景道、城市綠道、騎行專線、登山步道等公共休閑設施建設,形成整體的山、海、湖、城生態旅游路線。依托羅湖口岸、漁民村、國貿大廈、迎賓館等改革開放重點地標,打造改革開放經典線路,形成文化旅游品牌。推動打造具備羅湖特色的旅游產品及服務,培育融城市文化、產業、自然人文為一體的新興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集“旅游休閑、自然觀光、養生、佛教文化”于一體的文化產業旅游特色區。
實施五大發展路徑
緊抓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國家戰略,聚焦“灣區樞紐、萬象羅湖”戰略定位,以“保存量、促增量、挖變量”為工作重點,以推動一批重大平臺載體建設為重要支撐,聚集創新要素,整合創新資源,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以打造一批產業集聚區為抓手,培育經濟新增長點,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以完善新消費體系為突破口,助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推動制造業數字化、高端化為主攻方向,增強現代產業體系韌性,提升產業要素抗風險能力;以智慧應用為引領,打造數字化應用國際標桿。
(一)實施平臺載體“云集行動”
1.搭建智慧零售公共服務平臺
支持轄區零售企業聯合互聯網、物聯網等行業重點企業搭建智慧零售公共服務平臺,吸引國內智慧零售創新創業團隊入駐,提供技術研發、應用場景、金融服務、資源對接等全鏈條綜合服務,推動智慧零售集聚發展高地。支持實體企業整合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AR/VR等技術,實現基于用戶大數據的精準推送、智能補貨、智能防損和智能化客戶服務等,逐漸縮小與電商在精準營銷和一體化互動上的差距。
2.搭建珠寶玉石原材料及黃金交易平臺
建設“保稅+”珠寶玉石原材料交易平臺,利用現行保稅監管有關政策并進行監管創新,先行先試開展珠寶玉石產業全鏈條保稅監管,建設保稅研發設計中心、保稅加工制造中心、保稅檢測鑒定中心、保稅展示交易中心、保稅金融結算中心等“五個中心”,引入專業的第三方培訓、保險、金融、物流等配套服務商,構建“保稅+”全產業生態鏈綜合服務平臺。建設鉆交所深圳延伸服務平臺。通過保稅保函模式,將上海鉆交所入境的鉆石轉運至深圳進行展示交易,為鉆石貿易商提供更貼近市場的展示平臺。建設上海黃金交易所國際板指定倉庫(工行深圳)。采用信息化、智能化、自動化管理模式,打造成為深圳地區唯一的“黃金國際板”交割倉庫。
3.搭建商貿高端品牌集聚平臺
以寶能第一空間為載體,打造集“新生活方式+藝術場景內容+全業態商業”于一體的藝術商貿綜合平臺。充分結合政府、集團、設計師協會、商戶、媒體等資源,以“藝術展覽+圈層活動”為主線,以重大節慶、展覽為節點,輔以多元形式品牌推廣和營銷;以家居、設計、藝術、生活為核心元素,打造新型世界家居文化藝術城市會客廳,塑造代表深圳城市新形象的“文化名片”。
4.搭建數字賦能服務平臺
搭建集數字化戰略咨詢、數字化業務咨詢、數字化技術咨詢于一體的服務平臺。開展數字化成熟度評估、企業數字化轉型戰略規劃、數字化組織文化與管理變革等戰略咨詢,智慧金融、智能供應鏈、數字化客戶經營、數字化整合營銷、智能化服務轉型、數字化新業務模式等相關業務咨詢,以及大數據、物聯網、AI等應用規劃,數據體系架構、物聯網與邊緣計算架構、統一數字化平臺架構等技術咨詢服務。
5.搭建創新創業公共服務平臺
依托鵬基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打造集創新與創業、線上與線下、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為小微創新企業成長和個人創業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開放式綜合服務平臺。加快整合行政資源、資金資源、市場資源、科研資源和人才資源,通過大數據精準匹配企業需求,提供政策解讀、辦事指南、資金對接、品牌推廣等服務,服務粵港澳青年交流融合,加快深港科技創新,促進人文交流,助力深港科技創新深度融合。
6.搭建文錦渡跨境數字商貿服務平臺
打造“線上交易自由”與“線下綜合服務”交互,實現跨境產業自由化、便利化、規范化發展,實現跨境產業信息流、資金流、貨物流“三流合一”的綜合型跨境數字化產業園,建設內容包含國際商品及海關政策研究中心、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國際物流中心、大數據中心等十大服務中心,為跨境數字貿易提供一站式全鏈條服務,促進企業提升技術水平、優化商品供給、完善服務質量,從而帶動產業轉型升級。
7.搭建清水河科創智慧平臺
加快構建“總部基地+研發孵化+場景應用”的產業空間布局,集聚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要素,重點圍繞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重點領域,布局建設一批關聯領域的高端、緊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重點實驗室,引進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建設研發總部和產業化基地,打造國內科創智慧應用示范園區。
8.搭建商務服務業開放發展合作平臺
推進京基100總部現代服務業專業園、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創新園羅湖人才產業園等園區建設,打造“會計師大廈”“律師大廈”“旅游總部大廈”等,形成企業管理、會計、咨詢與調查、法律、旅游等服務產業集群,支持轄區內專業機構加強合作,搭建高端專業服務業合作平臺。發揮轄區口岸優勢,拓展業界開放合作,促進轄區旅游業與香港的會計、會展經濟、律師、咨詢等領域融合發展。
(二)實施產業集聚“強核行動”
1.建設蔡屋圍銀行總部集聚區
充分利用紅嶺南金融產業聚集資源優勢,依托京基100大廈、華潤大廈和地王大廈為主的蔡屋圍高端樓宇集群載體,通過城市更新與招商引資聯動,著力吸引一批銀行、保險、財富管理、大型券商以及資產管理公司落戶,打造蔡屋圍金融總部集聚區。到2025年,新引進銀行類持牌金融機構15家。
2.建設大灣區保險總部集聚區
依托中國人保集團、國任保險等重點保險業企業的輻射效應,以蔡屋圍城市更新統籌片區、城脈中心等城市更新項目及金融樓宇為載體,大力引進境內外保險機構大灣區總部,提供資產管理、營運、研發、數據信息等業務,同時發揮深港金融產業協同優勢,促進大灣區保險產品創新研發,建設灣區保險總部集聚區。到2025年,新引進保險總部及其一級分支機構不少于30家。
3.建設紅嶺北金融科技集聚區
通過城市更新、政策精準定制,規劃布局以風險投資、保險科技、互聯網金融為主的金融科技產業孵化園區,圍繞城脈中心、招商中環、HALO廣場核心樓宇,吸引金融機構和大型科技企業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金融科技研發中心、開放式創新平臺,支持建設金融科技實驗室、孵化器、加速器等平臺,促進金融資本、國際創新要素及產業鏈高端服務集聚。到2025年,集聚金融科技專業研究機構不少于5家。
4.建設黃金金融融合發展集聚區
依托羅湖水貝黃金珠寶產業集聚優勢,以紅嶺新興金融產業帶上蔡屋圍城市更新統籌片區、城脈中心等城市更新項目或重點金融樓宇為載體,鼓勵黃金金融業務創新,豐富黃金金融市場主體,引導黃金產融融合發展,推進黃金金融開放合作,優化黃金金融生態環境,打造黃金金融集聚區。到2025年,集聚5家具有國際知名度的黃金鉆石金融交易龍頭企業,培育10家以上區域黃金鉆石品牌企業,推動不少于3個黃金鉆石金融基礎設施落地。
6.建設清水河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
依托華潤智地文創中心、峰晟創谷、羅湖投資控股大廈等載體,集中培育引進一批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和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引進和培育人工智能領軍人才,加強人工智能應用研究、運行維護等方面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打造集核心技術研發、成果產業化、產品展示、場景應用于一體的人工智能產業基地。到2025年,引進人工智能總部企業5-10家,新建專業園區3-5個,集聚人工智能企業超過300家。
7.建設布心生命健康產業集聚區
加快東曉布心布吉農批市場、布心工業區、金翠園等更新項目建設,打造集基礎創新平臺、成果轉移轉化平臺、臨床公共服務平臺、應用示范項目、專業園區于一體的綜合型產業基地。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研發與服務外包、醫療器械研發、健康管理服務等重點領域,建設專業園區2個以上,引進生命健康總部企業5-10家。到2025年,集聚100家以上生命健康領域創新企業。
8.建設梧桐AI生態小鎮
借鑒國內特色小鎮成功經驗做法,建設總面積約2.2平方公里的涵蓋場景應用、會議展覽、總部經濟、研發銷售等環節的人工智能特色小鎮。強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數據中心、充電樁等建設,構建“AI+LoT+5G+8K”全域信息基礎設施,打造全場景“AI+5G+8K”應用示范區。
9.建設蓮塘5G產業創新應用集聚區
加快蓮塘第一工業區、鵬基工業區等綜合整治與城市更新,以中海慧智大廈、智美國威5G應用產業園為載體,瞄準5G產業鏈關鍵環節和領軍企業、潛力企業、科研院所進行重點招商,培育細分行業領域“單項冠軍”和“小巨人”企業,鼓勵各類主體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提供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標準制定等專業服務,新建專業園區3-5個,打造成為灣區5G創新應用示范區。
(三)實施商貿消費名街“磁吸行動”
1.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免稅城
積極爭取市內免稅政策落地,支持有條件的龍頭企業申請免稅品經營資質,高標準建設“兩店三稅五平臺”,“兩店”:集“離境市內免稅店+市內外匯商品免稅店”功能于一體。“三稅”:構建涵蓋“免稅+有稅+保稅”的“三稅融合”新商業模式,構建以免稅業務為核心引擎,有稅業務、保稅業務協同發展的商業生態圈。“五平臺”:全球高端商品銷售平臺、國際品牌新品中國首發平臺、國貨精品展示平臺、自主品牌推介平臺、民族傳統文化傳播平臺,打造成為品質保真、環境一流、購物便捷,集免稅購物、科技體驗、文化藝術、特色餐飲等于一體的國際一流免稅城。
2.打造東門國際特色消費體驗中心
按照商務部關于試點步行街改造升級的要求,以“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頂級商圈,深圳市井文化的時代樣本,商旅文融合的國際時尚街區”為總體定位目標,在舊商業區改造、文化設施活化、商業業態創新、跨境消費合作、消費環境提升等方面先行先試,整合周邊“商、旅、文、居、教、游”資源,將東門步行街打造成為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先行示范區的商業打卡地以及具有世界能級、國際化屬性的特色旅游消費合作區,推動老東門煥發新活力,大力發展“夜間經濟”,打造消費網紅打卡地。
3.打造人民南時尚消費街區
以人民南路品質提升改造、國貿大廈升級改造、大灣區免稅城進駐為起點,推進鉆石廣場、迎春配電站、茶葉批發中心及零散地塊城市更新,和深房廣場等國資物業綜合整治,進一步打通連接人民南路與東門商圈的人流、車流。結合地鐵線路引入建設,重點推進人民南核心區更新改造,統籌國商大廈、熙龍大廈、海豐苑、百貨廣場大樓、羅湖村等物業升級,以“站城一體”理念打造深圳商業新地標,重塑人民南商圈國際時尚消費中心形象。
4.打造湖貝國際消費示范商業區
推進湖貝統籌片區城市更新,以超大型綜合體建設為依托,融合時尚潮流、傳統文化、前沿生活風向,匯集垂直型購物中心、總部辦公、會議展覽、復古街區等多元業態,打造深圳新的城市地標、商業名片和具有鮮明嶺南特色的城市綜合體,適應不同類型、不同消費層級的消費需求。
5.打造水貝珠寶消費特色商業區
發揮羅湖黃金珠寶產業集聚優勢,建設集技術研發、創意設計、生產制造、產品發布、展示交易、時尚傳播、時尚消費于一體的黃金珠寶產業集聚地,推動黃金珠寶業態從代工加工、批發展銷向品牌展示、場景體驗、批零兼營、總部經濟轉變。打造珠寶文化藝術大道,促進黃金珠寶等時尚產業與高端旅游融合發展,建設亞洲最具影響力黃金珠寶文化體驗和時尚購物旅游基地。
6.打造筍崗文化藝術消費商業區
依托寶能中心、深業泰富廣場、招商中環、萬象食家、城建梅園等城市更新項目,推動消費載體、消費業態同步升級,創新消費潮流。推動工藝美術、家居生活、汽車展銷等特色商貿業態融合創意設計、場景體驗、藝術展覽、新興科技、文化休閑等元素,打造全球品牌家居集聚地、國際裝飾藝術文化消費中心。
7.打造口岸跨境旅游消費合作區
依托羅湖、文錦渡、蓮塘三大口岸,優化口岸消費環境,重點發展海外精品優品消費、保稅展銷體驗消費、國貨精品展示等業務,建設免稅購物區,優化口岸免稅店品牌布局,支持國貨精品進入口岸免稅店,豐富口岸免稅商品種類,形成以全球商品為主、國貨精品為輔的跨境消費商圈,促進海外消費回流,打造成為集休閑購物、旅游文化于一體的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平臺。
8.打造國家物流樞紐城市先鋒區
瞄準“灣區樞紐萬象羅湖”的戰略定位,加快發展智慧物流、保稅物流、冷鏈物流,建設國際物流轉運中心。支持建設自動裝卸堆存、無人配送等技術應用基礎設施,推動包裹流動全程可控、智能識別及快速分撥配送,促進物流無人化發展。積極引進和培育一批供應鏈綜合服務商,整合上下游資源,構建集供應鏈管理軟件、交易平臺、智能倉庫于一體綜合服務體系,打造國際一流供應鏈管理服務體系。
9.打造實體商業數字化轉型示范區
緊抓“新基建”快速推進的契機,推動商品零售和服務消費領域應用5G、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進一步支持華潤萬家、蘇寧易購、茂業百貨等行業龍頭以及各大購物中心,積極應用新技術發展新零售業態,推廣“到家業務”“無接觸配送”等新型服務模式,支持“云逛街”“云走秀”“宅消費”等新零售模式;推動中小商貿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利用互聯網平臺開展線上營業,發展線上教育、線上醫療、線上點餐、線上購物等。
(四)實施產業轉型發展“強韌行動”
1.提升黃金珠寶產業鏈競爭力
在“保稅+綜合服務平臺”“深圳鉆石交易平臺”基礎上,爭取國家部委支持,加快上鉆所(深圳)服務平臺建設,補齊黃金珠寶原材料產業鏈缺失環節,大力培育一批市場占有率高、產業鏈拉動作用大、具有較強行業話語權的龍頭企業,并發揮龍頭企業的領航作用,構建上下游企業及配套企業生態。
2.提升黃金珠寶產業數字化水平
引進和研發先進的生產制造工藝和設備,推動先進智能制造融入傳統珠寶生產制造過程,建立智能化生產示范中心。推動珠寶高端產銷管理全鏈條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引進國內外知名珠寶設計師入駐,培育“明星設計師”“簽約設計師”“新銳設計師”,支持開設黃金珠寶品牌專賣店。
3.提升黃金珠寶產業供需適配性
依據消費者需求進行原材料采購、設計、制造,創新生產消費模式。支持企業實施品牌戰略,走高端化、品牌化發展之路,推動本地品牌拓展市場,將羅湖打造成珠寶品牌集聚、品牌培育、品牌輸出基地。推動水貝片區珠寶產業與婚慶產業、鐘表產業、服裝產業等融合發展,推動黃金珠寶零售業態轉型,支持企業由加工制造、展示批發向批零兼營、時尚創意轉變,進而推動水貝-布心片區由傳統的舊工業區向新興的特色消費街區轉變。
4.提升黃金珠寶知識產權保護能力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珠寶知識產權維權平臺,提高維權案件的處理速度,降低維權成本。研究建立珠寶知識產權運營中心,促進珠寶知識產權的資本化運營。強化市場監管力度,嚴厲打擊抄襲違法行為,提高侵權成本。加強珠寶行業標準化建設,制定彩寶等珠寶產品國際化標準。
5.提升黃金珠寶產業生態發展水平
支持國際機構在羅湖舉辦國際性行業活動,支持“一帶一路”泛珠寶時尚產業聯盟發展,辦好泛珠寶時尚產業聯盟論壇,將羅湖打造成為國際珠寶進入中國市場的“橋頭堡”、中國珠寶走向國際市場的“起航地”。推動完善和提升水貝-布心片區公共空間系統、公共交通系統及慢行交通系統,搭建立體式、多層次的現代化交通網和全天候步行系統,實現布心生態創新工業社區、水貝北珠寶產業集聚區、水貝南生態宜居配套社區聯動高效發展。
6.提升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品質
著力解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平臺缺失及配套不足等問題,推動搭建一批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加緊完善配套建設。加快推動漁民村創意文化產業基地升級改造,打造創新型創意文化產學研孵化園,為我市創新文化產業的專業培訓、孵化和研發提供優質平臺。全力推動版權產業園申報省級示范園區。健全城區自然公園、綜合公園和社區公園三級公園體系,推進全區文化旅游品質提升。
7.提升文化創意品牌內涵特色
加快申請創建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引導轄區企業對接優質授權代理商,搭建與國內外版權授權方的對接渠道,積極引進世界知名創意文化品牌在羅湖設立研發中心、采購中心、運營中心和品牌旗艦店、體驗店,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時尚品牌“世界櫥窗”。舉辦文化創意高端賽事、論壇、展會,提升產業影響力。全力推進動漫大廈招商引資工作,強化龍頭企業的招商引資工作,推進產業做大做強。
(五)實施數字化應用“領航行動”
1.開展數字應用場景建設
圍繞總部經濟主廊道、深港口岸經濟帶、紅嶺新興金融產業帶、清水河片區、梧桐AI小鎮以及東門、人民南、湖貝等重點區域,加快搭建一批智能消費、智慧物流、智能交通、超高清視頻、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數字化應用示范場景,完善5G產業生態。
2.開展智能制造示范應用
圍繞黃金珠寶、家居等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需求,建設1-2個工業互聯網平臺示范項目。推動制造生產數字化應用,通過對實時生產數據的分析與反饋優化整個生產過程。推動制造業運營管理數字化應用,打通設計、管理、供應鏈等各環節數據,實現管理決策優化,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服務質量,加快由“制造”向“智造”轉變。
3.開展智慧金融示范應用
加強人臉識別、聲紋識別、智慧預測、區塊鏈等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鼓勵龍頭金融企業圍繞技術、數據、場景、專家等核心要素,打造智慧金融應用創新平臺。探索金融領域監管方式創新,有效防范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發揮人工智能在化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上的作用,運用技術手段對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提供債券、股權融資、征信查詢、信用評級等一站式服務。
4.開展智慧商圈示范應用
推動筍崗-清水河、蔡屋圍-湖貝、東門等開展智慧商圈試點,鼓勵生活服務業等場所“云化”改造,深度運用數字技術推動建成一批智慧商店、智慧街區、智慧商圈。增強互聯網、大數據、AR/VR等技術應用,建設商業信息數據庫、客流分析平臺、慢行導視系統,運用終端定位、視頻識別、AR/VR等技術,塑造面向未來智慧商圈消費場景。
5.開展智慧旅游示范應用
整合大東湖沿線多種形式的生態資源,結合正在推進的粵海體育休閑公園、碧道工程等項目,完善多功能桿、互動顯示屏等硬件設施,充分運用物聯網、云計算、5G等技術,圍繞游客的“吃、住、行、游、購、娛”等相關信息,構筑完善的旅游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化服務體系,為游客提供綜合的智慧化應用。建設“一鍵游羅湖”微信小程序,實現景區、酒店、旅行社、名優特產和文創產品等數據信息和產品服務上線上“云”。
6.開展數字醫院示范應用
以羅湖人民醫院、羅湖中醫院、羅湖婦幼保健院三大區屬醫療機構和58家社康中心為實體支撐,利用先進的物聯技術、人工智能、傳感技術等科技,收集存儲、管理市民個人健康信息,建立個人健康信息云檔案和數據庫,以此為基礎升級傳統就醫模式,建立具備咨詢、隨訪、慢病管理等功能的羅湖互聯網在線醫院,鏈接實體醫院端各類服務,實現在線問診、智能問藥、藥品快遞到家等。
7.開展數字教育示范應用
在區屬4所高中、13所初中、40所小學部署宏站,安裝用戶智能終端設備,實現5G信號全覆蓋,每個學校設立1間“5G+VR”智慧教室,通過信息技術手段與教學、管理深度融合,建設一體化智能服務平臺,構建羅湖教育數字大腦,為師生提供無處不在的學習資源和體驗,推動教與學的深度變革,形成教育治理新生態。
8.開展智慧交通示范應用
建設智能網聯路側環境,將道路視頻監控、V2X路側單元、5G微基站等設備集成于多功能智能桿等道路設施載體,提供與配套車載單元的對接服務;建設云端管理系統,打通公交車輛調度系統與交通新控系統,實時交互公交車輛、路側設備的指標數據,對車路協同系統進行云端管控,大幅提升公交運行效率和服務體驗。打造以“三橫四縱”路網為基礎的車路協同精準公交運營示范。
- 上一篇:2021鋼材為什么漲價這么厲害?鋼材價格一路上漲原因分析
-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