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火星地形地貌中文推薦譯名在哪看?中國天文學會官網回應如何查詢
中國天文學會近日通過學會官方網站向社會發布試用首批811條火星地形地貌名稱中文推薦譯名。
2020年7月23日升空的“天問一號”邁出了我國火星探索的第一步。為助力我國的火星探測任務,服務社會公眾,天文學名詞委組織力量首次將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迄今為止(截至到2020年7月15日)已公布的除環形山以外的全部811條地形地貌名稱譯為中文,旨在為相關學科的研究和科普教育等活動提供參考。
本次發布的火星地形地貌名稱的中文推薦譯名包括:拉丁語形式的國際通用名、IAU官方英文說明、中文譯名、以及中文翻譯說明。 主要參考資料包括新華通訊社譯名室編《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周定國編《世界地名翻譯大辭典》、陸谷孫編《英漢大詞典》、魯剛編《世界神話詞典》等權威資料,并經相關領域專家審定。
中國天文學會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現已完成首批811條火星地形地貌名稱中文推薦譯名審定工作,今起向社會發布試用。
火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相似的行星。在十七世紀望遠鏡發明之后,天文學家對火星進行了長期的觀測,對其表面明暗各異的反照率特征進行了系統的命名。1919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成立后,承擔起了行星地名的命名和仲裁工作。目前太陽系內星球表面特征的命名工作都是由IAU 的行星系統命名工作組(WGPSN)統一負責。
中國天文學會自1922年成立以來一直非常重視天文學名詞的規范、審定、統一和普及。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簡稱天文學名詞委)是中國天文學會及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下屬的專門負責天文學名詞術語定名與審定的專門工作委員會,多年以來一直致力于為公眾提供準確可靠的天文學術語和中文譯名。依托國家天文科學數據中心對外提供服務的天文學名詞數據庫(http://astrodict.china-vo.org/)目前已收錄包括火星常見地名在內的兩萬多條天文學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