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合資擴產,國產化設備提速
8月3日,中芯國際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于2020年7月31日共同訂立并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中芯國際與北京開發區管委會有意在中國共同成立合資企業,該合資企業將從事發展及運營聚焦于生產28納米及以上集成電路項目。該項目將分兩期建設。首期規劃每月生產10萬片12寸晶圓產能,二期會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產量。
并且,首期投入資金預計在76億美元,注冊資本高達50億美元,中芯國際占公司51%的比例,同時還負責合資企業的運營與管理。
2020年,中芯國際計劃資本開支增長了11億美元,由32億美元增長到43億美元,主要資本支出為上海的300mm晶圓廠的設備,以及FinFET的研發線。中芯國際的產線設備投入占比超過80%,此次擴產至少拉動60億設備需求,促進經濟發展,增強市場需求。
集成電路主要工序為IC設計、晶圓制造、封裝和測試,每道工序都有不同的作用,IC設計公司根據客戶要求設計芯片,設計成功后交給晶圓工廠制造,生產完成后再送往IC封測廠,最后將性能良好的產品賣給系統廠商,完成交易。簡單來說就是設計研發生產檢測銷售,與一般的商品生產模式上沒有太大區別。
其中全球主要晶圓代工企業有力晶、世界先進、華虹、東部高科、臺積電、格羅方德、聯電、中芯國際。其中,中芯國際、華虹為中國大陸企業。
而全球主要封測代工企業有日月光、通富微電、京元電子、南茂科技、安靠、長電科技、矽品、力成科技、華天科技、聯合科技。其中臺灣封裝大廠日月光排名是全世界第一,全球市場占近20%,比第二高出5%的市場占有率。
晶圓制造是此過程中的核心,主要生產核心設備近幾年市場也逐漸擴大,龍頭企業開始逐步實現進口替代。
另外,中國內地濕法清洗設備的市場價值量預計在15-20億美元,國產化率剛達到10%,假設國產化率為40%,那么國產設備每年的市場空間將在40億-70億美元之間。
不論是封裝設備還是測試設備,尚不能實現完全的國產化替代,如探針臺等被海外企業壟斷。不過,封測設備的研發需要封測廠商的良好配合,而全球前三封測廠中我國占據其三。因此從降低設備研發成本上看,國產封測設備占比將逐步提升。
國產化的提升,直接提高國產設備的市場空間。
鄭重聲明:用戶在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與股民學堂立場無關,所發表內容來源為用戶整理發布,本站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上一篇:8月12日復盤
- 下一篇:最近大盤形勢略呈低迷之勢,券商們紛紛跑出來撐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