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新基建”,衛星互聯網進程加快
據國外媒體8月19日披露的消息得知,當地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發射了第11批星鏈互聯網衛星,目前衛星鏈發射均已成功完成,發射時間是當地的一個星期二。
在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一枚名為“獵鷹9號”的火箭在基地的40號發射臺發射成功。據悉,這是一枚二級火箭,共有58顆星鏈衛星以及3顆小型skysat衛星搭載這枚火箭成功進入太空。發射時間是美國東部時間8月18日的上午。
這次執行的行星鏈衛星發射任務,是SpaceX在2019年第11次執行發射任務。此次衛星成功發射后,入軌衛星的數量總和將達到653顆。而且這653顆衛星中,并不包括發射時間為2018年的2顆原型衛星。
SpaceX的負責人馬斯克最早宣布衛星互聯網服務計劃的時間是2015年1月,當時他們為這個項目命名的名稱是“星鏈”。在SpaceX的計劃里,預計發射到軌道上的通信衛星數量是1.2萬顆。這些衛星都是為地球上的寬帶互聯網提供服務的,這1.2萬顆通信衛星的數量是已經獲得相關部門批準的。除此之外,SpaceX還令賽申請了3萬顆衛星的發射。
衛星互聯網的覆蓋性優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它是對 5G 網絡不足之處的填補力量,同時也開始向6G邁出了探索的第一步。
傳統的移動通信星座可以提供話音服務,但是它有著前期投入成本過高和收入低回報低的根本性弱勢,最終敗下陣來。與地面通信系統之間呈現的是一種競爭關系。現在我們應用的是寬帶低軌衛星星座,該星座具有寬帶高、范圍覆蓋廣、建設成本低以及時效明顯優于高軌衛星的優點。
小區回傳、動中通、中繼到站、混合多波四種衛星互聯網被TUT提出將要與5G融合。 6G 時代如果得以實現,那么地面移動與衛星移動通信將實行標準制式、終端、網絡架構等多方位全面融合。空、天、地、海泛在的移動通信網絡將會成功被建立起來。
對于每個國家來說,在軌道和頻段資源布局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畢竟蛋糕就一塊兒先到先得。各國現在統一遵守的是國際電信聯盟 ITU的現行 規定,各國憑實力采用先占先得的方式來競爭獲得衛星頻率及軌道使用權,屆時衛星到期,占有國可以進行心衛星補充發射,他國不得爭搶。
這其實就是先發射衛星的國家占有了永久資源。所以軌道及頻率資源的戰略意義十分重大,它是衛星互聯網組網建設的瓶頸。目前各國都在大顯身手,用盡手段加快低軌衛星互聯網計劃的推進,意在先發搶占領地。
“新基建”的七個項目包括衛星互聯網納布局和建設,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動該項目。國家發改委第一次在2020年4月明確了“新基建”范圍。把衛星互聯網與 5G、物聯網、工業 互聯網并列納入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之后國家高度重視,頻頻出手支持,政策密集,推動衛星 互聯網和天地一體化網絡建設的決心和步伐都異常堅定。
從目前的進度來看,我國星座組網已經初步建立國 有企業牽頭發起“鴻雁星座”、“虹云工程”、“行云工程”等計劃,。對于該項目的部署很多民營企業給與了支持。我國預計在 2025 年前將發射約 3100 顆商業衛星。
衛星制造是衛星互聯網的上游環節 ,將首先獲得受益。衛星制造技術在國外也不夠成熟,相關企業少。誰先用有核心技術,誰就擁有核心優勢。火箭發射環節在我國技術成熟,有國家隊領導。將在第二位受益。中下游環節包括地面設備和衛星運營,將在第三、第四環節受益。目前市場容量大,利潤空間可觀,民營企業可大量參與,未來可期。
衛星互聯網下游應用場景包括:物聯網、船載/機載 Wi-Fi、海洋作業與科 學考察、生態環境監測與應急通信智慧、政府與軍事應用、車聯網等領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