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冰火兩重天,9家公司上半年凈利潤超億元
核心要聞:
上市公司2020年半年報披露,截至8月26日晚21時,27家基金公司披露,其中6家公司2020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均超10億元,華夏基金榜首。
不過,小基金公司想要“做大”非常困難,發行速度慢、規模小,成為影響利潤增長的主要原因。
----------
隨著上市公司2020年半年報的披露,上市公司參控股基金公司的最新業績情況逐漸浮出水面。截至8月26日晚21時,華夏基金、南方基金、銀華基金、鵬華基金、華安基金、景順長城基金等27家基金公司2020年上半年的營收情況披露。其中,華夏基金、南方基金、銀華基金、鵬華基金、華安基金、景順長城基金6家公司2020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均超10億元,華夏基金以7.48億元凈利潤暫列基金公司利潤榜首。值得注意的是,在已披露業績的基金公司中,行業首尾分化,強者恒強格局明顯。
9家公司上半年凈利潤超億元
上半年,憑借市場顯著的賺錢效應和基金發行的火爆,基金公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均實現同比大增。截至8月26日晚,已曝光盈利情況的基金公司中,有6家營收超10億元,9家凈利潤超過1億元。
中信證券發布的2020年半年度報告顯示,上半年華夏基金實現營業收入23.83億元,同比增長24.63%;實現凈利潤7.48億元,同比增長25.93%。截至2020年6月30日,華夏基金總資產119.33億元,凈資產92.29億元。
華泰證券發布的半年度報告顯示,南方基金2020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1.40億元,實現凈利潤5.9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57%和27.59%。截至6月30日,南方基金總資產為96.73億元,凈資產為74.64億元,華泰證券持有其41.16%股權。
東北證券發布的2020年半年度報告顯示,銀華基金2020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3.89億元,凈利潤4.3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16%和31.44%。截至6月30日,銀華基金總資產為43.37億元,凈資產為28.49億元,東北證券持有其18.90%股權。
國信證券2020年半年度報告顯示,鵬華基金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3.82億元,同比增長35.36%;實現凈利潤3.80億元,同比增長53.23%。
另外,景順長城基金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0.67億元,同比增長54.86%;實現凈利潤3.53億元,同比增長80.10%。華安基金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1.56億元,同比增長36.80%;實現凈利潤2.80億元,同比增長28.44%。
此外,大成基金、諾安基金和華泰柏瑞基金上半年凈利潤也都超過1億元,分別為1.51億元、1.36億元和1.27億元。
部分公司凈利潤增速亮眼
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業績已曝光的27家基金公司今年上半年全部實現盈利,其中13家基金公司凈利潤同比增幅超過30%,6家基金公司凈利潤同比更是增長一倍以上。
在凈利潤“翻倍”的基金公司中,西部利得基金和國聯安基金的凈利潤增速尤其亮眼,分別同比大增205.92%和208.33%。
西部利得基金控股股東西部證券的半年報顯示,西部利得基金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980.24萬元,去年同期凈利潤僅647.31萬元。
此外,國聯安基金控股股東中國太保的半年報數據顯示,國聯安基金上半年凈利潤3700萬元,去年同期凈利潤僅為1200萬元。
業內人士表示,國聯安基金凈利潤大增主要歸功于旗下的半導體ETF,得益于年初科技股的靚麗行情,該基金實現規模大增,截至8月26日,該基金最新規模近70億元。
另外,萬家基金、財通基金、東方基金和紅塔紅土基金今年上半年凈利潤也實現增長超一倍。國際實業半年報顯示,萬家基金2020年1-6月實現營業收入5.02億元,實現凈利潤9677.05萬元。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1.41%,凈利潤同比增長超過124%。
浙江瀚葉股份有限公司2020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財通基金2020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39億元,凈利潤7499.31萬元,同比增長達114.29%.
紅塔證券2020年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紅塔紅土基金實現營業收入9772.03萬元,凈利潤1904.76萬元,凈利潤同比增長118.83%。
小型基金公司突圍難
幾家歡喜幾家愁。在大型公司“豐收”、中型公司凈利潤翻倍的同時,也有一些小公司收入和利潤水平不盡如人意。
中信建投證券半年度報告顯示,中信建投基金2020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58億元,同比增長43.64%;實現凈利潤950.57萬元,同比下降54.76%。截至2020年6月30日,中信建投基金總資產為6.6897億元,中信建投證券持有其55%的股權。
東吳證券半年報顯示,東吳基金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0.89億元,凈利潤587.57萬元。同比分別下降18.35%和51.04%。截至2020年6月30日,東吳基金總資產4.33億元,凈資產3.20億元。
此外,上銀基金凈利潤同比下降62.31%;興銀基金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同比下降11.57%和12%;中郵創業基金營業收入和凈利潤也分別同比下降21.64%和24.05%。
有公募基金人士指出,基金行業中的渠道非常重要,有銀行、券商、保險等大機構背景的基金公司更有優勢,而小基金公司想要“做大”非常困難。“缺乏渠道優勢,就需要靠業績來突圍,但是小公司想吸引到人才更是難上加難,更別說是吸引一些明星基金經理了。”在行業“馬太效應”越發明顯以及行業發展越發規范有序的大背景下,小公司的規模、業績表現、風控能力等與大公司有一定差距,突圍有一定的難度,留給小基金公司的時間和空間都越來越有限。
某基金業內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基金公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的增長主要靠規模增長,上半年利潤增長較快的基金公司也同時是規模增長較大的公司。大公司憑借其業績和渠道優勢以及上半年市場的賺錢效應,實現了規模的快速增長;而一些小基金公司新基金發行速度慢、規模小,成為影響利潤增長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