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0m8ki"><acronym id="0m8ki"></acronym></strike>
    <button id="0m8ki"><tbody id="0m8ki"></tbody></button>
  • 從元気森林的爆火看中國的代糖行業

      回到當下,代糖之爭下半場的主要競爭對象是三氯蔗糖與赤蘚糖醇

      炎炎夏日,一款以“0糖、0脂肪、0卡路里”為賣點的汽水飲料火遍中國,它就是“主打無糖、使用代糖”的元気森林。元気森林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互聯網+的飲料公司,專門生產無糖、低熱量的產品。

      元気森林爆火的秘訣之一就是使用了赤蘚糖醇作用代糖甜味劑。作為一種天然甜味劑,赤蘚糖醇進入人體后不參與人體血糖代謝,直接從體內排出,不產生熱量,迎合了當下消費者對健康飲品的追求。據統計,元氣森林在 2020年上半年的銷售額超過8億,僅5月的銷售額就達到2.6億——這一數據超過2018全年銷售總和,在天貓618購物節中的銷售額更是超過可口可樂,成為水飲品類榜單第一名,這一切的背后是“無糖風”的快速興起。

      元氣森林的大火也引發了資本市場對于代糖產業的關注。根據《每日財報》的統計,以龍頭公司之一的保齡寶(行情002286,診股)為例,7月1日到8月30日短短兩個月漲幅超過2倍。

      1

      由來已久的無糖風

      種種數據表明,低糖正在成為人們的主流生活習慣,根據IFIC和Greenwald &; Associates 在2019年對1012名美國成年人(18-80歲)的調查,在飲食中正試圖限制和避免攝入糖分的比例達到了八成,而完全不試圖限制糖分攝入的比例僅為20%。

      而根據Mintel的統計,從地區上看,2012-2018年,拉丁美洲和亞太地區低糖/無糖產品數量年復合增長率分別為27%和19%,其后的歐洲和北美也分別有16%和9%的年復合增長率;從產品類型上看,全球上市的無糖/低糖的飲料、面包年復合增長率和乳制品數量分別為28%、20%和15%。

      實際上,早在上世紀就誕生了無糖產品,百事可樂公司于1964年推出的無糖碳酸飲料Diet Pepsi。1982年8月9日,可口可樂公司推出一款不含糖、不含熱量的碳酸飲料Diet Coke。Diet Pepsi最初的甜味劑是阿斯巴甜,2013年12月,Diet Pepsi將其甜味劑由阿斯巴甜改為三氯蔗糖。

      2015年,部分消費者在 Facebook和Twitter上表示對新配方不滿,面對市場的壓力,百事可樂于2016年9月將其阿斯巴甜配方恢復為Diet Pepsi Classic Sweetener Blend,并與新配方一起出售。隨后宣布了將百事可樂的甜味劑從三氯蔗糖轉變為阿斯巴甜的計劃。與此同時,七喜公司的一項全國性研究結果也表明人們更喜歡阿斯巴甜而非三氯蔗糖。

      Diet7 Up是百事可樂旗下檸檬味汽水飲料品牌七喜(7 Up)于1988年推出的無糖版本。Diet7 Up最初可追溯至1963年上市的無糖汽水品牌Like,該品牌由于美國政府禁止甜蜜素而于1969年停產,經重新配制后于1970年重新引入Diet 7 Up。Diet7 Up主要使用的甜味劑為阿斯巴甜,中間曾一度改回三氯蔗糖,后又重新改回阿斯巴甜。

      目前無糖飲料品牌在美國前十的碳酸飲料品牌中占4席,總市場份額超過四分之一。根據美國《飲料文摘》數據,無糖飲料在碳酸飲料市場的份額為64.4%,其中無糖碳酸飲料品牌Diet Coke、Diet Pepsi、 Coca-Cola Zero Sugar和Diet Mountain Dew分列第3、7、9、10為,總計市場份額為15.2%。

      不只是國外,近年來隨著國內消費者健康意識增強,本土無糖飲料銷量增幅也非常明顯,尼爾森2019年的數據顯示,82%的中國消費者愿意在健康飲品上花費更多,高于68%的全球水平。

      在國內碳酸飲料市場上,無糖碳酸類飲料的銷售份額由2017年2.2%增加至2019年的6.2%。在茶飲料市場上,2017、2018年近無糖/低糖茶的市場份額分別為2.4% 和4.7%,2019年則增加至15.8%。除此以外,豆奶、乳酸菌、山楂飲料等領域也相繼推出出現無糖或低糖產品。

      2

      代糖之爭的前世今生

      2019以前,代糖之爭上半場的主要競爭對象是阿斯巴甜與安賽蜜。兩種甜味劑的安全性與穩定性,雖然有頗多爭議,但僅從商業的角度而言,國內公司在代糖之爭上半場的代表企業當屬金禾實業(行情002597,診股),而金禾實業手中的王牌就是安賽蜜。安賽蜜屬第五代甜味劑,性能優異,最常見的應用是在無糖可樂的配料當中。

      簡單回顧安賽蜜的發展歷程,無疑對代糖市場的下一個階段會起到一定的啟示作用。價格戰一直以來都是上游行業擴張后進入下一階段的必經過程。2006年,國內多家廠商開始新建和擴大安賽蜜產能,2010年前后,產量的過快增長導致供需平衡被打破,行業進入下行周期。

      在這一下行周期,金禾實業采打低價策略以搶占市場,同時擴大公司產品的市場投放量以擠壓競爭對手。此前安賽蜜的價格則超過30000元/噸,最高峰則甚至在50000元/噸以上。但經過價格戰,2013年價格底部時,安賽蜜售價僅約28000元/噸,當時業內多數安賽蜜生產商均處于虧損狀態,例如金禾實業的主要競爭對手蘇州浩波,由于無法承受虧損壓力,公司于2015年宣布破產,金禾實業依靠價格戰勝出。

      回到當下,代糖之爭下半場的主要競爭對象是三氯蔗糖與赤蘚糖醇。相比于上一代甜味劑,三氯蔗糖和赤蘚糖醇在副作用和口感上幾乎沒有太多爭議,被認為是更優質的代糖產品。其中赤蘚糖醇是目前市場上唯一經生物發酵法天然轉化和提取制備而成的糖醇產品,是國家衛計委認定的0能量糖醇產品。

      在發展初期,三氯蔗糖和赤蘚糖醇都受到國外企業的壓制。2003年,英國泰萊公司對三氯蔗糖產品的專利保護到期,中國企業開始嘗試投資建設并生產三氯蔗糖,但受技術瓶頸的限制,當時生產能力很低,并不能滿足國內需求。2007年,為了壟斷國際市場,泰萊公司發起ITC337知識產權訴訟,最終中國企業全面贏得了訴訟,打破了國際市場的壟斷封鎖。從此,國內三氯蔗糖的產能持續釋放,金禾實業順勢切入,目前已經成為全球唯一一家同時生產安賽蜜和三氯蔗糖的企業,兩種甜味劑共享下游客戶,可以加速三氯蔗糖的放量。

      根據統計,在三氯蔗糖領域,金禾實業的產品收率提高至45%,遠高于國內平均30%-35%的收率,僅次于英國泰萊的50%,公司擁有三氯蔗糖產能4000噸/年,市占率約20%,位居國內產能第一、全球產能僅次于英國泰萊的4500噸/年。

      與三氯蔗糖的發展過程類似,赤蘚糖醇也是逐步打破海外壟斷。國內赤蘚糖醇工業化生產起于 2004 年,保齡寶公司(00286.SZ)是國內最早開始赤蘚糖醇工業化的企業,它和三元生物占據了國內絕大多數市場份額。公司建成 1000噸/年的生產線,產品填補國內空白,技術水平達到國內領先程度,獲得國際采標認證。但是在過去的十幾年間,受加工工藝的限制以及市場需求有限,國內成功進行赤蘚糖醇工業化生產的企業并不多,2018年合計有效產能只有3.85萬噸。

      保齡寶是目前國內市場唯一的全品類功能糖產品制造服務商,擁有核心制造技術與全產業鏈的優勢,今年上半年,保齡寶的赤蘚糖醇實現收入2.09億元,同比增長37.03%,占總收入的比重達到20.54%。

      3

      舌尖上的生意前景廣大

      前不久飲料巨頭農夫山泉公布了招股說明書,其中提到一個數據:2014年以來,中國軟飲料市場的零售額復合年增長率僅為5.9%,其中碳酸飲料、果汁飲料等傳統含糖飲品零售額增速低于3%,而無糖茶飲料等不含糖飲品的復合年增長率達到32.6%。

      同時全球多個國家已經開始對蔗糖類飲料征收“糖稅”,這反映了減糖、代糖正在成為趨勢。

      2019年我國糖消費量約為1580萬噸,隨著人們對健康重視程度的提高,無糖或者減糖是大勢所趨。從代糖角度來看,未來市場主要集中在赤蘚糖醇和三氯蔗糖,當前赤蘚糖醇主要添加在飲料中,但是其產品特性決定了未來赤蘚糖醇不僅可以用到糖果餅干等含糖食品中,甚至可以取代白糖進入家庭消費領域。

      假設未來赤蘚糖醇代替5%的白糖市場,那么國內潛在需求空間有望達到80萬噸。因此深耕這個行業的龍頭公司有望受益于行業的發展。

      不過要引起注意的是原材料風險,赤蘚糖醇以葡萄糖為原料,葡萄糖的加工原料主要為玉米或玉米淀粉,玉米或玉米淀粉價格的波動對葡萄糖價格進而對公司赤蘚糖醇產品的價格產生影響。今年以來玉米價格波動較大,如果產品銷售價格的調整相對滯后,會導致產品毛利率下降,直接影響公司的經營利潤。

    鄭重聲明:用戶在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與股民學堂立場無關,所發表內容來源為用戶整理發布,本站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峰县| 股票| 开平市| 灵山县| 杭锦旗| 大渡口区| 九江县| 华蓥市| 广东省| 清流县| 万年县| 通山县| 遂昌县| 开封市| 攀枝花市| 双江| 瑞昌市| 澄迈县| 疏附县| 高平市| 南靖县| 临洮县| 曲靖市| 陵水| 通江县| 南阳市| 天气| 滦南县| 茶陵县| 温宿县| 丹凤县| 高陵县| 湖南省| 定结县| 汶川县| 洱源县| 乌兰县| 开封市| 苍山县| 东光县| 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