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10年來房價上漲最猛的城市!| 米筐原創
在這個長假來臨前,樓市變局還在繼續。
9月14日,成都調控加碼,提出個人住房轉讓增值稅征免年限調至5年。
9月23日,長春調控加碼,提高首付比例、三套停貸、限房價、限地價;
9月23日,東莞調控加碼,主要針對公積金買房;
9月28日,唐山調控加碼,限房價、競地價,二套房首付比例不低于50%,三套房暫停商貸;
9月30日,銀川出臺調控,首套房首付不低于20%,2年限售;
……
無一例外,都是今年房價漲幅領先的城市,也是先后被約談的幾個重點城市,都難逃“槍打出頭鳥”的命運。
而據不完全統計,截至9月28日,全國房地產調控政策次數達376次。
加上對房企的“三條紅線”、房貸資金的嚴監管、HD泄露文件的風波,下半年的樓市走向,顯然比寒冬來得更快。
而在此之前,一波北方城市房價下跌潮,更是刷遍了朋友圈。
天津、石家莊、濟南、青島、鄭州,幾個北方大城市都陷入房價大跌的漩渦中,即便有辟謠有曲解,但真實的狀況依然像迷霧般,讓人看不清。
北方城市房價真的不行了?哪個城市房價真的在跌?過去5年甚至10年間,哪些城市的房價在漲?哪些城市又在跌?
1
北方城市的房價,全都在下跌?
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8月份70個大中城市房價變化表中,59個城市的新房環比上漲,9個城市下跌。
更能反映市場價格的二手房市場,48個城市環比上漲,18個城市下跌。尤其是廣州,二手房市場連續兩個月領漲全國。
而與去年相比,70個城市的二手房價漲幅表現,更為具體。
70個城市中,有43個同比上漲,27個城市出現了下跌,下跌的城市數量有所擴大。
43個上漲的城市中,深圳漲了15.9%排在第一,唐山漲了14.6%排在第二,也是僅有的兩個漲幅在15%左右的城市。深圳的氣勢還在,年中再次調控加碼后,資金開始外溢,這也是廣州、尤其是惠州等地房價近期大幅上漲的原因之一。
此外,西寧、沈陽、無錫、銀川四個城市的漲幅都超過了9%,排在第二梯隊,而這些漲幅較大的城市,都進了兩次被約談名單,調控也紛紛出爐。
而在27個下跌的城市中,牡丹江下跌8.3%排在倒數第一,貴陽、天津、鄭州、湛江四個城市的跌幅都超過了4%,天津和鄭州下跌的情況確實存在。
從區域分布看,上漲的43個城市中,南方城市占了24個,北方城市19個。下跌的27個城市中,南方城市占了18個之多,北方城市僅有9個。
雖然上漲前10名中也有唐山、沈陽這樣的北方大城市,而下跌的城市中,也不乏貴陽、武漢這樣的南方重鎮,但當天津、青島、濟南、鄭州、煙臺、石家莊等6個北方經濟重鎮全都在下跌,自然會有北方城市房價不行了的感覺。
2
但當我們把時間線拉長到5年,南北方城市房價的差距就明顯了許多。
在70個大中城市中,無論是一二線,還是三四線,5年來的房價全部實現上漲,也能窺探出2016年這一波全國房價上漲潮的威力。
其中,深圳上漲近80%,依舊排在第一,從經濟增長到人口增長,深圳無疑都是最具房價支撐力的城市。
排在第二位的是合肥,5年來上漲65%。這座行政上劃歸中部,卻在實際發展中緊綁長三角的城市,依靠穩步的經濟增長,房價在2016年開啟暴漲模式,成為當時“房價四小龍”的領跑者。
無錫、廣州、杭州、北京四個城市的漲幅都超過了50%。廣州、北京兩個一線城市的漲幅在情理之中,而杭州則得益于近年來的經濟和人口快速發展,房價也一直居高不下。
南京、廈門、武漢、上海、濟寧、寧波、唐山這7個城市的漲幅都超過了40%。三四線城市開始登場,如果說唐山尚在京津冀都市圈,人口、資金外溢加上供需不平衡導致唐山的房價一直漲到現在,那么濟寧這座在山東并不出彩的城市,卻上漲40%以上,著實令人意外。
同樣的行情,也發生在后面的徐州、九江、贛州、洛陽等城市身上,三四線城市房價的上漲,其實超過很多人的想象。
而從區域分布上看,前10名的城市中僅有北京1 個北方城市,南方城市實現霸榜。在前20名城市中,也只有5個北方城市入圍。
顯然,經濟高增速、人口高增長,致使南北經濟的差距越拉越大,也讓南方城市的房價更具底層支撐力。
3
當我們把時間線再次拉長到10年的緯度,各個城市的房價表現又是如何?
船長收集了過往10年間217個城市的房價數據,覆蓋一二三四五(行情002195,診股)六線。令人驚訝的是,10年來房價下跌的城市只有2個,215個城市的房價都是上漲態勢。(詳細表格在文末)
先來看漲幅前50名的城市。50個城市的房價,10年來的漲幅都超過了120%,翻倍成為最基礎的門檻。
其中,深圳上漲334%,比2010年的房價增長了3.34倍,高居全國第一位。這里不僅是全國經濟開放最前沿、經濟技術實力最前沿,順帶著也成為房價最高峰。
廈門10年上漲293%排在全國第二位,2020年的房價已經接近5萬元/㎡,這個數據也能排到全國前5。廈門是特殊的,島內的可用地開發殆盡,而最好的教育、企業、醫療資源都在這里,房價便持續走高。
東莞10年上漲200%排在全國第三,從2010年的6400元/㎡漲到接近2萬元/㎡。這個依靠制造業加工起步的城市,2019年GDP與萬億只有一步之遙,2019年GDP增速在廣東排第一。堅實的經濟底子,加上深圳資金外溢,東莞的房價漲幅殺進前三。
排在四五六位的城市令人意外:保山上漲197%、南陽上漲196%、大理上漲184%。
保山是誰?這個很多人連聽都沒聽說過的云南城市,常住人口只有263萬,2019年GDP只有960億元,房價漲幅如此之大令人大跌眼鏡。
當然,另一個原因是保山的房價基數太低了,2010年時只有2887元/㎡。南陽同樣如此,2010年的房價只有2757元/㎡。
但南陽的瘋狂還在繼續,這個以“爛尾樓之都”聞名在外的城市,卻有著千萬人口的支撐。9月份某樓盤甚至開出了均價14500元,600套房源3000人認籌。不知如此場景,會延續到何時。
此后,還有廣州、臨沂、北京、合肥四個城市的漲幅超過170%,躋身前10名。
與南陽同理,臨沂的人口也高達千萬級,是中國16個千萬人口城市中僅有的兩個三線城市。大量的外出務工者回鄉置業,也逐步推高了這里的房價。
從區域分布看,前50名的城市中有30個南方城市,北方20個,而前10名中有7個南方城市,北方僅有南陽、臨沂和北京殺入。
即便從全國格局看,南方城市的房價漲幅普遍比北方高,已是不爭事實。
而在217個城市中,還有30個城市的漲幅10年間未能超過50%,完全跑輸大盤。
這里面不僅有哈爾濱這樣的省會城市,也有榆林、大慶這樣典型的資源型城市。而其中,東北城市就占了接近一半之多,房價是經濟的反應,可見一斑。
墊底的溫州,10年來房價跌了31%。溫州也成為這十年間,中國房地產市場“牛熊交替”的見證者。
2010年前后,溫州房價漲到最高峰的3萬多,與杭州一起成為“樓市雙雄”,超過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高居全國榜首。
但2011年,國家出手調控樓市,“新國八條”給了樓市一拳重擊。銀根收緊、貸款難度增加,加上民間借貸崩盤導致的高杠桿炒房客爆倉,溫州樓市開始直線暴跌。
直到2014年8月解除限購政策,溫州樓市經歷了連續36個月下跌。3年時間溫州房價下跌約40%,部分高檔樓盤價格下跌超過50%。此后,溫州房價才開始緩慢爬升,到今天的2萬元左右。
而10年前與當下中國房價最高的20個城市對比,更能看出時代變遷。
2010年排在第一的溫州,已經掉到了13。而當時的深圳,從第六位躥升到第一,稱霸全國。
另外,從這張表中還能看出,浙江的房價普遍較高。即便在2010年,溫州第一、杭州第四、寧波第七,加上后面的舟山、金華、臺州、紹興,20強城市中浙江有7個之多。
到了今天,浙江城市依然有5個城市入圍20強,舟山、臺州出局,麗水以1.8萬元的高價殺到18名,這也讓浙江成為平均房價最高的省份。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但唯一不變的,就是這20個城市基本被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承包。
無論投資抑或自住,去尋找人口持續流入、經濟穩定增長的城市,才是正確之道。
附:2010-2010年中國217個城市房價漲幅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