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限售股?限售股解禁的類型及意義
1.什么是限售股?
當初股權分置改革時,限制了一些上市公司的部分股票上市流通的日期。也就是說,有許多公司的部分股票暫時是不能上市流通的。這就是非流通股,也叫限售股,或叫限售A股。
2006年6月19日“新老劃斷”后,按照官方的定義,此后新上市的公司屬于股份全部可流通的公司,已不存在股權分置問題。但根據股改后“新老劃斷”前于2006年5月修訂的證交所(上市規則》規定:上市公司發起人持有的股份,“發行人向本所申請其股票上市時,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應當承諾:自發行人股票上市之日起三十六個月內,不轉讓或者委托他人管理其已直接和間接持有的發行人股份,也不由發行人收購該部分股份”,即通常所說的有3年的鎖定期、從上市之日起3年后方可流通;而“發行人在刊登招股說明書之前十二個月內進行增資擴股的,新增股份的持有人應當承諾:自發行人完成增資擴股工商變更登記手續之日起三十六個月內,不轉讓其持有的該部分新增股份”,即同樣有3年的鎖定期、從上市之日起3年后才可流通。但在2008年8月修訂的證交所《上市規則》中,將后者重新定義為“發行人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前已發行的股份”,并將它的鎖定期縮短為1年。(文章來自贏家財富網http://www.yingjia360.com)
這些可統稱為“流通權限售股票”,簡稱為“限售股”。只不過前者被市場簡稱為“大限”;后者被市場簡稱為“小限”。
2.限售股解禁的類型
解禁股主要有三類:一類是上市前就持股的投資者(其所持股份也稱為原始股),這些投資者稱之為“大小非”,他們持股數最較大,其所持股份在公司上市的頭三年內處于解禁狀態,不能于二級市場賣出,即解禁期限為36個月;另一類是新股上市時機構資金申購的股份,解禁期限為3個月;還有一類是上市公司定向增發股份時,機構投資者所認購的,解禁期限為12個月。對于個股走勢來說,大小非解禁上市對其影響較大,是我們要重點關注的。
大小非,就是上市公司的大、小股東。大非指的是大規模的限含流通股,占總股本5%以上;小非指的是小規模的限售流通股,占總股本5%以內。大小非持股成本非常低,有很多都是1元/股。若大小非所持限售股數量較大且不參與上市公司的經營,則當其解禁時,由于持股價遠低于市場價格,就會有較強的獲利拋售愿望,二級市場的拋售壓力也會陡然增強,很可能會改變個股的原有走勢,促成反轉。
在實盤操作中,大小非解禁上市前后并不是我們買股布局的好時機,如果大小非持續地拋售個股,多說明上市公司的經營前景暗淡,畢竟大小非手中持有大量的股份、他們也多參與上市公司的實際經營,對上市公司的盈利、未來發展情況要比我們普通散戶投資者明晰得多。而且,大小非的持續拋售也會讓市場對此股失去信心,引發場外資金離場、造成個股下跌。下面我們結合實例來看看大小非減持對個股走勢所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