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龔虹嘉賺大錢的案子 都是VC注定投不到的
細數龔虹嘉的投資出手,幾乎都是“反主流理念”、“反天使投資”甚至“反VC”的。讓龔虹嘉持續獲得超高回報的案子,大概都是VC學不來,也投不到的。
1
“真正的”天使投資人
今年早些時候,李竹和龔虹嘉做了一場對話。末了,李用這么一段話評價這位老鄉:
“龔總是真正的天使投資人,估計也是國內每年投資金額最大的天使,看問題的高度和一般的投資機構也不一樣,寬度也不一樣,對創業者的容忍程度也是非常寬厚,這可能正是龔總能不斷取得成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們當然相信李竹是在真誠地夸人,不然不會用這么多定語,但這句“真正的”很有思辨意味。
如果對龔虹嘉賺了大錢的案例加以分析,就會發現,此人的投資風格是“最不真正”的天使投資,甚至可以認為是“反天使投資”乃至“反VC”的。
天使投資通行標準是啥,你我都背得出來:投資3F,金額小,股比低,提供幫助,激勵團隊,初期低回報、高投入,后期分股也要大方。
龔虹嘉卻把標準打個稀碎。看看海康威視(行情002415,診股)吧,這個讓他賺到了25000倍回報的壯舉是怎么發生的?
2001年,911引發全球安防浪潮,國企中電科的52所脫編了28位工程師成立海康威視,負責人正是龔虹嘉在華中科技大的兩位老同學。
戲劇性的是,海康威視的首選并非龔虹嘉,而是龔的好友李竹。李隨即拒絕,理由無可挑剔:海康威視是國資控股,創始人不占股,天使投資怎么玩得轉?
龔虹嘉則與對方一拍即合,龔出資245萬,占股49%,成為海康威視第二大股東,其余51%股份則掌握在中電科手中。
除了資金,龔虹嘉還幫著解決了急缺的核心技術,視頻編解碼H.264技術。
這里又是一段趣聞。龔虹嘉想招一位年輕的“技術大牛”做核心技術研發,對方當場提了三個“放肆”的條件:第一,不坐班;第二,要先給一筆錢保證下半輩子衣食無憂;第三,只簽一年合同。龔虹嘉呢?一口氣全答應了。結果這位老兄埋頭家中半年,真把技術做出來了,H.264編碼技術正是日后海康威視安防帝國的技術基石。
現在來看,這個案子至少有三點是不合天使投資常規的:首先和國企并肩早期投資,創始團隊不占股;再者,投資人占股的比例過高,足有49%;第三,在沒有任何成果的情況下,承諾早期員工財富自由。
按照主流的標準,上面三條隨便哪條給到主流VC,恐怕都避之不及,你看李竹就避開了。龔虹嘉一次性踩中三條“紅線”,卻賺到了史無前例的回報數字。
還有一個案子也能說明問題,嘉博文。這家公司業務是回收餐廚廢棄物,轉化為有機土壤調理劑。2007年,這家公司曾獲得高盛等機構的投資,但在VC基金的存續期間,公司業務并未迎來大規模應用,也沒什么IPO的可能性,VC便紛紛強制要求管理層贖回。
2015年公司瀕臨倒閉之際,龔虹嘉出手了。他在采訪中透露,把一部分海康威視的退出資金投到了這個項目,“每年總得放一兩個億”。在龔虹嘉的支持下,差點涼了的嘉博文跑出來了,成為固廢資源化領域的隱形巨頭。
一家瀕臨倒閉的企業,把VC的耐心都已耗盡,龔虹嘉不僅出手了,一出手還是好幾個億,這是又一個“反VC”的案例。
這到底是什么情況?這話應該怎么說?是“龔虹嘉投的項目和團隊,都是VC肯定不會投的”,還是“龔虹嘉賺了大錢的案子,都是VC投不到的”?
2
“反VC”的人才標準
如果你去問龔虹嘉最后悔的案子,答案肯定是拒絕王興。美團剛起步,王興通過李竹找到龔虹嘉,希望融資1000萬元去簽5000家商戶。二人聊了不到一小時,龔虹嘉沒投。
“看王興斯斯文文的,性格比我還內斂,不是適合干這件事情的合適人選”。龔虹嘉這個拒絕理由也毫不出奇。事后龔的反思是“自以為是”,但根源恐怕不在這。
我們談得具體一點:龔虹嘉可以在沒看到任何成果的時候,一口氣答應早期員工的財富自由,可以憑一種非主流的、極致的投資方式賺到2.5萬倍的回報,同時他也能完美錯過王興——這個時代的“優質創業者代表”,最符合主流商業價值的優質企業家。
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在龔虹嘉的人才標準下,他是“看不到”王興的。
王興是什么人?可以說,他是全民創業時代下“優秀創業者”概念的集大成者,是最符合主流商業價值的優質企業家。他身上的每一條線索都是VC的投人準則:保送清華,畢業拿著全額獎學金去美國,博士讀一半輟學創業,創辦人人、飯否的連續創業者。頂尖的教育背景,還附帶個“輟學創業”的標配劇本,王興怎么看都是妥妥的優質樣本。
除了美團,龔虹嘉還拒絕過大疆,尤其令人驚訝的是,他拒絕的是沈南鵬推介過來的大疆。
按照龔的說法,六七年前和沈南鵬在香港吃午餐。沈給他介紹了大疆,理由是有機會成為中國靠智能硬件掙錢的第二多的公司,前提是“他認為我是在中國靠做智能硬件掙錢第一多的人”。此時大疆剛接受紅杉的早期投資,價格不高,龔卻拒絕了,理由基于航空管制不看好無人機。
拒絕了后來的千億美金企業家和后來的福布斯全球第一風險投資人,龔虹嘉簡直是個拒絕主流的集大成者。那么,入得了龔虹嘉的眼的,又是什么人?
盤一盤他賺了大錢的案子就有端倪了。海康威視初創團隊是從中電科脫編的國企員工;做到全球前10的智能卡應用開發商握奇數據,創始人是一位北京的中專老師;龔虹嘉第一桶金德康通信的創始人是三位60多歲退休的技術專家,研究所干了大半輩子,不懂管理,招了幾個上海交大博士,不到半年全部走光,摩托羅拉來談合作,幾位老頭覺得對方是來“搞我們”的。
這應該怎么總結?龔有所謂的“人才標準”嗎?
那大概就是“土”了。他喜歡用“土”來形容自己,想來這一方面是自謙,二來也暗含著一種標準。龔虹嘉掛在嘴邊的“土”,并不是氣質上的土,而是一種反主流,甚至反現代的人才標尺。比如龔虹嘉就把三位大佬納入到“土”的陣營,“丁磊不精通管理、陳天橋沒出過國、馬化騰沒讀過MBA,中國最成功的網絡公司都是這些土鱉做出來的。”
翻譯一下,龔虹嘉的意思大約就是:用“反主流”的投資理念和人才標準,也一樣有top級別的結果。
不過呢,上個章節的結論,看來我們也只說對了一半:龔虹嘉的大案子是VC投不到的——但VC主流標準里怎么找頂級企業家,龔虹嘉也不會。
3
“運氣最好”?
收獲25000倍回報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回答這種問題挺麻煩,盈滿則虧,不如打太極,歸結為“運氣”最省事。
“我從大學讀書、工作、創業、到做天使投資人,甚至包括娶妻,都是在一個非常窄的圈子里面進行的。幾十年來,數番來來回回,我都和這幾十個人發生著各種聯系。人生這么多的大事都在一個專業班上完成,而且還從與班上同學合作賺得自己第一、二、三桶金。”
談“小圈子”,本質上就是談“運氣”,這也確實可以解釋他的前幾桶金,但時至今日,龔虹嘉的成績單用運氣來概括肯定是狹窄了。
龔虹嘉的投資密碼,暗藏著的是強大的手腕、認知和經驗。
比如,中源協和(行情600645,診股)的案子。中源協和是國內細胞存儲龍頭企業,早在1993年就在A股上市。2015年和2016年,中源協和兩次收購上海傲源,均告失敗。
2017年,龔虹嘉介入,迅速幫助中源協和完成收購。交易完成后,龔虹嘉持股中源協和10.21%,次年,龔虹嘉通過減持海康威視套現48.72億,增持中源協和超過3%股份,之后直接出任中源協和董事長。
一個兩次未果、錯綜復雜的資產重組案件,龔虹嘉不動聲色解決得干脆利落,最后甚至“反客為主”,這就遠不止于“天使”能概括的了,這是“野蠻人”級別的手腕和財技。
除了投資功力一流,龔虹嘉的說話藝術也十分了得。
龔虹嘉是一位情商極高的老江湖,深諳中國式關系之道。比如,賺了大錢只說自己“運氣好”。
對于很多事情,龔虹嘉也只是點點但不說破。今年早些的一場對話中,龔虹嘉被問及天使機構化是否是偽命題,他自始至終沒有直接回答,再被追問“你還是支持個人做天使投資對吧”,老兄終于給了一句“這樣考慮更加理智”。
與同行的相處,龔虹嘉也是又周到,又仔細。4年前,龔虹嘉和朱嘯虎等人同臺,當時的朱嘯虎接連投中滴滴、映客和ofo,春風得意。主持人問龔虹嘉如何看待共享單車,龔卻先大大地恭維了朱嘯虎一番,力道十足,這里有必要摘錄原話:
“我們在座見到朱嘯虎還是比較崇敬的,原來說早期投資沒有什么‘救世主’,那是誰都看不清楚的階段,但我覺得自從有了朱嘯虎,早期投資算是有了‘救世主’,只要他看重哪個項目他就砸大錢,往往他一砸大錢長則一年結束戰斗,短則幾個月結束戰斗,我們都得花十幾二十年才能結個果,你就整兩三年。他的滴滴算是整得波瀾壯闊一點,也快,所以你改變了我的人生觀,也改變了我的價值觀,向你致敬。
我總結就是說,第一,人起名字很重要,他的父母給他起了朱嘯虎,他在早期風投這一塊表現出來的風格就是呼嘯而來兇惡的老虎;第二,管別人的錢真好,風險大一樣敢上,這也是我的短板。”
你瞧,把對方稱作救世主,談自己卻凈顧著揭短了。
所以龔老板的話絕不能當干貨,你得當藝術聽。實際來看,強大過人的資本手腕,另辟蹊徑的深刻投資洞察,以及在中國式關系中如魚得水的生存之道,才是龔虹嘉“真正天使投資人”的利器,而不只是什么隨機的飄渺的運氣。
4
“所有人”的LP
龔虹嘉高在哪兒?高就高在除了創業者和天使投資人,他還是LP。
他不但是LP,而且還幾乎是所有人的LP。
2014年,龔虹嘉創辦了深圳嘉道谷投資,還與朱偉豪聯合創辦了嘉豪投資。根據報道,嘉道谷投資了紅杉中國、IDG資本、高瓴資本、晨興資本、經緯中國、英諾天使基金、梅花創投、中金資本、方廣資本、清科創投等知名機構。嘉豪基金對外投資的GP包括元生資本、沸點資本、火山石資本、順為資本、源碼資本、GGV紀源資本、愉悅資本、賽伯樂投資、云啟資本、南山資本等。
總共二十幾家,你順著榜單去捋吧,他幾乎把國內有頭有臉的GP承包了,簡直是獨立鍛造了一只中國風險投資的“30ETF”。
龔虹嘉談及過GP的選擇邏輯,一是看GP的擅長方向、過往案例和投資風格是否與認知吻合,二是否能夠彌補自身和團隊在認知和能力邊界上的不足,第二點比第一點投得更多。
這兩個理由無可厚非,畢竟龔虹嘉的投資版圖時常游離在主流之外,補補短板完全說得過去。但若想補短板,投個幾家GP也就足夠了。龔虹嘉為什么偏偏要投這么多家?
答案只有一個,不錯過。
聰明如龔虹嘉,不可能看不到中國市場巨大的投資潛力。他選擇用一種類似指數基金的策略做LP,把對外投資的盤子做到盡可能的大。龔虹嘉信奉“水利萬物而不爭”,時常把“不爭”掛在嘴邊。但在投資這件事上,龔虹嘉的動作語言是明明白白的“從不錯過”。
天使投資人也好,LP也罷,還是得捧一下這位只喜歡自揭短板的投資人:對于職業投資人來講,龔虹嘉的故事正像是帶著某些殘酷色彩的啟示錄,它有助于VC思考自己的邊界和局限性,也有助于投資人們更深層次地理解這份職業,乃至探索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