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垃圾堆里搶救出百億臨期食品市場
先來看一組數據。
一天凈賺3000元、毛利率70%、月成交額上億、百億級商機……這些數字,都指向了一個看來不太起眼的市場——臨期食品。
消費降級
提到臨期,大多數人想到的還是連鎖超市里因為放置太久而落滿灰塵的“買一送一”,或者是晚上八點后菜市場里皺皺巴巴的綠葉蔬菜。商家很少愿意使用“臨期”這個字眼——它仿佛共享了“過期”二字一半的含義——他們更愿意用“尾單”、“大促”這樣不涉及產品品質的字眼。尤其是對于食品,最終要入口的東西,是一點差池都不能出的。
不過,隨著疫情帶來的收入不確定性的增加,大眾消費愈發趨向理性。平價代表拼多多從淘寶、京東等巨頭電商平臺中殺出來,同時,特價版、團購新興消費趨勢應運而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自發選擇消費“降級”。
反映在食品上,民眾每日剛需的肉蛋奶等,依舊需要通過每日采購來保持新鮮,而那些在金字塔更上層的食品消費——比如進口零食等——則開始出現了擁抱“臨期”的趨勢。
有不少消費者愿意光顧“臨期商品區”。他們表示:“又沒有過期,只要在保質期內吃完、用完就行了,這樣也可以節省家庭開支。”
消費端的力量到位后,供應端也如雨后春筍般冒出。
一方面,以拾惠惠、好特賣、T3進口食品為代表的線下臨期食品店,正在積極拓展運營新模式,從社區走出,不斷擴張,不斷下沉;另一方面,沃爾瑪、歐尚、家樂福這樣的連鎖超市,也開始常常舉辦進口食品促銷活動;另外,在電商平臺上,用“臨期”等關鍵字稍加搜索,就可以發現數量可觀、價格低廉的各種臨期食品。
線上平臺之中的佼佼者,如好食期,一家專門售賣臨期食品的電商平臺,其主打的賣點"日期越近越便宜"。在2018年7月,其獲得了阿里巴巴獨家的1.1億元C輪融資。
臨期食品,已經成為了一塊新的爭奪之地,吸引著眾多玩家的加入。
放錯地方的資源
“民以食為天”。不可否認,在國內龐大的人口基數之上,食品行業從來都藏著巨大的商機。
受新冠疫情的影響,人們在家中時間較長,對休閑食品的需求旺盛。根據食品伙伴網的數據,我國2020年休閑食品市場規模達到12500億元,復合增長率達到13%以上。
與此對應的是,中科院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提供了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中國食物浪費量世界第一,每年浪費1.35億噸,接近世界食物浪費總量的三分之一。這其中自然有因不良進食習慣造成的浪費,但因為保質期限問題造成的浪費也絕對不可忽視。
都說“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臨期食品其實也是一種在流通過程中被浪費的有用資源。
對企業來說,當生產與銷售發生錯配,產能過剩產生臨期食品,同時將帶來一系列問題:倉庫管理費用、人力運營費用、滯銷過期貨損,甚至高額的垃圾處理費用。更不用說處理不當將導致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
由此來看,一面解決品牌的庫存壓力、一面為消費者帶來低價福利的臨期食品市場,無疑是對資源的再次配置,不僅減輕了產品的成本損失,更能彌補市場空缺、收獲新的消費群體。
從貨源到中間商到消費者,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已經逐漸被摸索出來:代理商和食品集團簽訂戰略性協議,鎖定定價體系,全包鎖定清倉食品貨源;平臺將食品按照剩余保質期長短進行分類,并提供相應的價格折扣;而落到消費端,這個市場中消費者忠誠度非常高,據相關門店統計,90天復購率在63%左右。
物盡其用,方得善終。通過創造一個新的市場進行調節,臨期食品回到它該去的地方。不僅實現了資源的有效配置,也迎合了節儉的良好風尚。
食品安全
不可忽視的是,因為“臨期”而鬧出的烏龍,也并不在少數。
比如,某電商品臺打出“7.5元售賣原價888元奶粉”的口號,究竟是臨期、過期還是假奶粉傻傻分不清楚,遭遇了一波負面輿情。
臨期食品標準定義是什么?按照百度百科,臨期食品是指即將到達食品保質期但仍在保質期內的食品,屬于安全食品的范圍,
目前,最相關的國家規定還要追溯到2012年。國家工商總局在當年年初發文明確要求:食品經營者對即將過期的食品應向消費者做出醒目提示。同年,北京市工商局公布了“食品保質期臨界”的6級標準:
標注保質期1年或更長的,臨界期為到期前45天;
標注保質期6個月至不足1年的,臨界期為到期前20天;
標注保質期90天到不足半年的,臨界期為到期前15天;
標注保質期30天到不足90天的,臨界期為到期前10天;
標注保質期16天到不足30天的,臨界期為到期前5天;
標注保質期少于15天的,臨界期為到期前1—4天。
如今距離這一標準推出已經過了8年,無論是在生產、運輸、儲藏等環節的工藝技術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標準卻沒有隨之變動。同時,雖有明文規定,但無具體處罰措施,如果出現問題,責任在生產方、平臺方之間如何分攤,也缺乏清晰的規章制度。
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免有一些商家打起擦邊球,比如不提示消費者這是臨期食品,或者暗藏霸王條款、不支持無理由退貨等等。
不可否認的是,臨期食品的確會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市場。但就現下來看,臨期食品的發展仍然面臨著巨大挑戰。食以安為先,作為市場的入局者,對上游食品的貨源和合理回收期限的確認、對供應鏈的把控能力及進銷貨匹配能力、對消費者的全面提示和到位的售后服務,缺一不可。
唯有此,才能在臨期食品市場的賽道上跑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