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團購對實體店造成的影響分析:菜市場超市受到沖擊?
有人認為社區團購模式疊加平臺補貼,讓菜市場的生意沒法做了?
我們來厘清這個問題。事實上,社區團購之于菜市場,就如電商之于線下門店一樣。誠然,電商奪走了很多原本屬于線下商場和門店、線下商家的生意和注意力,但直到現在,線下的很多商場和門店不還開著嗎?
補貼只是早期用戶拉新的一種方式。這些年,阿里、美團、滴滴、拼多多的補貼,大家不都「真香」了嗎?市場健全,價格回歸后,提升的社會整體的商品流通效率,買賣雙方都會受益的。
而傳統菜場也不會消亡,而是新舊模式并存。
從場景來看,社區團購目前是T+1線上預購,菜市場or零售門店是線下即時、現場挑選,場景和需求并不一樣。
從消費習慣來看,不論有沒有社區團購,消費者天然會追求更高效、更高性價比的消費模式,比如,目前社交團購有很多中年人(媽媽級)用戶等;習慣菜市場模式的另一類消費群體也會習慣依賴傳統菜市場,大超市。
從職業角色轉換來看,菜販子一個轉身,可以成為團長,不變的經營之道還是社區資源和做好服務。
還有一個點可能是被忽略的,社區團購沒有那么「可怕」,因為它也未必適用于所有地區。再看一遍費孝通的論述,「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這就意味著,每個地方,每個社區,都有其共性,也有其特性。
安信證券的分析就談到,足夠的訂單密度和客單價是保證渠道正常運作的條件,對消費者而言社區團購購物具有低價、空間距離近但需要次日提的特點。參照中國現實環境,社區團購在人口稀疏的中西部地區和時間成本高、生鮮渠道完善的一線城市是難以落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