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碾壓阿里健康!京東健康總市值超3500億港元(2)
走出賣藥的桎梏,互聯網醫療還是一門好生意
但是,醫療服務即便實現線上化,也依舊不是阿里、京東擅長的流量生意。
長期以來,互聯網醫療最遭質疑的一點在于,沒有多少人會真的選擇在線上看醫生。
做不了檢查,不能望聞問切,溝通不順暢,即便對于當下的活躍用戶而言,線上醫療的吸引力也僅僅在于買藥和小病問診的便利性,這也是當下大健康企業仍舊靠賣藥賺錢的原因之一。
但這種醫療消費習慣正在發生改變。原因來自疫情對健康管理需求的激活,也得益于日益完善的醫療健康支付體系。
3月,國家推出的《關于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明確,對符合要求的互聯網醫療機構為參保人提供的常見病、慢性病線上復診服務,各地可依規納入醫保基金支付范圍。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19年中國數字健康市場規模為2180億元,預計2024年可增至11290億元,同時醫藥產品線上渠道銷量占院外渠道的比例已從2015年的5%升至10.9%,預計在2030年達到27.5%。
這之中,龐大的慢性病市場反映了數字化的巨大潛力。報告顯示,慢性病當前占醫療健康支出總額的77%,到2030年將達到84.4%,市場體量將達1487.4億元。
而與其他疾病相比,慢性病管理對醫生的聲譽要求較低,用戶需求一般是定期復診和重復的處方續簽和治療。
在支付和醫保得到報障后,這部分需求能輕易被轉移到線上。
醫療服務是互聯網醫療的下半場,但下半場的進程將尤為緩慢。有業內人士指出,醫療雖然是強消費需求的領域,但其特殊性在于高風險、高投入和重運營。
今年8月,京東健康推出滿足家庭場景健康需求的京東家醫,開始向醫療健康服務的縱深處探索。目前,京東健康已入駐超6.8萬名醫生,并建立了16家專科中心,并建立線上線下分級診療系統,嘗試優化醫療資源配置。
京東健康已經意識到醫療健康和零售的運營思路不一樣,它是一個“非標準化”的領域:每家醫院的系統、規則、對醫生的管理都不一樣。而當下的京東健康走到盈利和上市,也只能算是一個好開頭,電商與醫療都是長鏈路,但二者重合度并不高。
京東健康“不計成本”的投入還需要更多,這是它要走到醫療服務核心,真正推動醫療產業數字化的必經之路。而這條長路是否能走通,還需要更多時日來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