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蛋白市場展望:豬存欄量明年將恢復到「非瘟」前80% 牛肉真正開始走入家庭
“今年前9個月中國牛肉進口同比增長40%。”
公司情報專家《財經涂鴉》消息,12月8日,荷蘭合作銀行發布了《2021全球動物蛋白市場展望》。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豬肉、家禽、牛肉和海產品進口占全球貿易的比重預計分別為45%、10%、25%和10%左右。到2021年,豬存欄預計將恢復到非洲豬瘟之前的80%以上。
2020 年資金將持續流入生豬養殖,據估計,已有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投入,預計未來兩年會繼續投入,相當于新增生豬產能約2億頭,接近正常生豬年產量的三分之一。
預計2021年豬肉進口量同比下降10%至30%,但中國仍將繼續是全球最大的豬肉進口國。
2020年前9個月中國牛肉進口同比增長40%,由于近年來在肉牛飼養方面增加的投資有限,預計2021年牛肉產量將繼續持平。由于豬肉價格較高,快速增長的電子商務提高了牛肉的銷售速度,預計2021年牛肉需求將保持強勁勢頭。這將導致牛肉進口持續增長。
后疫情時代,在動物蛋白市場有三大趨勢性變化:勞動力短缺和成本提高加快、電商滲透加快,以及供應鏈數字化加速。此外,產業的上下游也發生了逆轉,過去行業下游利潤高于上游,但由于勞動力和供應鏈的改變,下游利潤被擠壓,且消費降級在多個地方出現,短期內下游價格有一定下行壓力。
對豬肉而言,非洲豬瘟是當前不確定性中最重要的因素,目前仍然對中國生豬生產還有一定影響,且冬天非洲豬瘟能否被控制也具有極其不確定性。
整體中國的豬肉進口比例在過去幾年基本維持在20%,但今年超過了40%、達到了45%。在進口量劇增情況下,國外出口商已開始增加對中國市場的戰略布局。對中國豬肉生產有三個特別關注的話題即復查速度、價格走勢和整體肉類格局。
荷蘭合作銀行的高級行業分析師潘成軍表示,2021年豬肉增長可能會在10%-15%,也可能會接近20%的水平。
如果增長是15%,則明年產量也只是接近2019年的產量,意味著明年中國的豬肉生產扔處于短缺狀態,豬肉價格仍會處于高位。
2020年,中國的豬肉進口達到了歷史峰值,總進口量會超過500萬噸,而明年將有下降10%-30%之間,也即年進口量約為350萬噸-400萬噸。中國豬肉進口量下降將首先沖擊歐盟地區,其次是美國和巴西。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國內牛肉的生產量下降1.7%,中國對牛肉生產投資有限,因此牛肉進口量明年將繼續增長。
中國也在一直擴大牛肉進口渠道,總的進口量年增長同比速度為30%-40%,明年增長速度將下滑,原因在于其增長過快已處于峰值和澳洲進口量將下降。
在牛肉市場上,消費降級和消費升級同時存在,在中國整個消費者市場,這種分層愈加明顯,以往的主導型牛肉市場逐漸分化,此生的消費群體規模增長,從消費升級看,消費者會自然的從豬肉和禽肉轉移到牛肉和羊肉部分,所以消費升級趨勢對牛肉是個利好。
在零售端牛肉增長速度也出乎意料,且在疫情下,當消費者無法外出就餐時,牛肉逐漸被引入家庭餐桌。牛肉的引入也依賴于國內生鮮電商的發展,因生鮮電商發展之初首選引入了牛肉和水產品,因此牛肉的電商基礎相當強。
在疫情之下,牛肉更是得益于電商的快速增長銷售份額快速提升。潘成軍表示,今年對牛肉來說是革命性的一年,牛肉真正從餐飲渠道走向了家庭消費,因而未來市場仍被看好。
當然,中長期看,中國作為最大的豬肉消費國,豬肉仍然是最主要的肉類產品,牛肉更多是第三重要的動物蛋白。
對牛肉而言,最大的受制因素在于供應量。中國很難實現牛肉的自給自足,且供需缺口也越來越大,潘成軍表示,當中國需要依賴國外進口來滿足國內消費時,這個品種就較難成為一個關鍵性的家庭消費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