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檔計息存款為什么被叫停?靠檔計息什么時候取消?
靠檔計息,是指客戶在銀行買入定期產品時,如果提前支取,銀行會根據客戶實際存入時間,以靠近的定存檔計算定期利息,剩余的按活期計息。目的是吸引客戶購買,幫助銀行攬儲。
一般來說,定期存款采用的計息方式是到期一次性付息,如果有客戶在定期未到期時想要提前支取,則計息方式會直接按活期計算,所以提前支取會損失掉一定的利息收入。而按照“靠檔計息”方式,假設客戶一筆定期存款存期為3年,若在第2年第4個月提前支取,則支取的利息可以按照滿2年零3個月這一檔期兌付定期利息,剩余期限則按照活期計息。
2月14日,工、農、中、建、交、郵儲六大行齊發公告,2021年1月1日起,調整靠檔計息產品提前支取時適用的計息規則。如在調整日(含)后提前支取,將按照支取日該銀行人民幣活期存款掛牌利息計息。
為何要調整計息規則?六家銀行在公告中均表示,“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存款利率和計結息管理的有關規定”。
靠檔計息產品一度是中小銀行的攬儲利器,但在業內一直飽受爭議,因其違反了《儲蓄管理條例》中的有關規定。據媒體報道,2019年12月,監管通過窗口指導的方式,要求銀行在全國范圍內立即停止辦理關于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的相關業務,并逐步壓縮該類業務存量,從政策傳達之日起到2020年底為過渡期,在過渡期結束后,該類產品余額為零。
今年3月,央行曾下發《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加強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下稱《通知》),對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等不規范存款“創新”產品作出整改要求,此類產品也正式進入了清退階段。
西牛仔網經大學金融學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文對中新經緯客戶端表示,部分靠檔計息產品涉及結構化存款,但正如監管整頓所指出,大量結構化存款產品是假的結構化存款產品;部分是通過接力形式,即儲戶購買的是長期限存款,但允許在規定時點進行轉讓,根據連續持有的期限獲得利息,這種產品存在較大的流動性風險,極端情況下可能找不到接力方。整體看,靠檔計息產品存在拉高了銀行吸儲成本,加大了流動性風險管理的難度。
有民營銀行人士向中新經緯客戶端指出,今年金融業讓利實體經濟,銀行業是主力,如今貸款端利率下降,存款端也就是負債端的利率也必須要下降。監管機構規范靠檔計息存款產品意在降低銀行攬儲成本,從而為達到降低貸款利率、解決企業融資難及融資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