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八項重點任務是什么?解讀經濟8大任務主要內容(2)
中國的收入可以分為5個收入組
中國的家庭可支配收入(稅后)可以分5個等分組,我們分析了最近7年來的比重:最高20%的人,大概3億人,占了全國收入比重的46%—47%;第二個被稱作“中產階級”,20%的人占了20%多一點;也就是說,中國前40%收入的人群,大概有5、6億人。那么,中國還有8、9億人,大概占30%的收入;然后,最低收入20%的人,就是是最低收入的3億人。所以,中國的收入結構可以分為三個組:20%的人屬于高收入組,中收入組人群占40%,低收入組約占40%。
那么,是什么在推動產業結構?是“需求推動”,那么,需求結構又怎么被決定呢?最大的力量是收入水平。我們20%比較高收入的3億人,他們的收入能力決定了他們的需求結構,我們的生產結構滿足他們的需求結構。因此,對明年以及未來一段時間提出了一個任務就是“擴大國內內需”。
擴大國內內需不是簡單的增加財政投入的問題,而是要打通各種環節、增加就業,包含著改善收入分配,包含讓城鄉低收入的人群需求能夠傳達給生產端,讓生產端能夠更好為中低收入的需求服務。這對于商學院的人來說,是一個機會,也是一個挑戰,也是努力的方向。
5個收入組增速同步、齊頭并進
還有一個好消息,就是5個收入組過去7年的真實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基本同步,這很好。
我們的高收入和中等收入、低收入增速基本差不多,這是最近7年來的表現。以前是高收入增長快一點,低收入增長慢一些, 但是從7年前十八大以來,中高低收入的增速齊頭并進,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表現。
仔細來看,雖然總收入份額只占30%,但是他們的人口卻占了60%—— 9億人,這9億人,基本上能以人均GDP的增速在增長,跟高收入人群的增長速度持平。這也意味著,如果這種增速能持續下去,可以預見在12、13年后,這9億人的人均收入會翻一番,真實收入翻一番,可支配收入翻一番,會有4億人邁入購買汽車的行列。今天這部分人面臨的挑戰,是我們巨大的潛力和未來。因此,關鍵是在于,我們的發展模式要讓這5個收入組都能以比較均衡的、相同的速度增長。
再來看看最富的10%的比例,從7年前的8千美元到今天的1萬1千美元,這是可支配收入,決定我們今天產業結構的基本格局是這3億人,但未來不是!未來你會看到其他幾個組別,第二組從4000美元漲到4500美元,這部分是焦慮的自稱為“中產階級”的人,這是另外3億人。第三個3億人增長的還可以;第四個3億人,增長的也相當不錯,他們就是拼多多的服務對象。第五組的增長也很好,這跟我們的扶貧、注重更加包容性的經濟增長是有關系的。
他們將決定未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方向
總結一下:第一、收入分配的變化是復雜力量的結果,最近十年來,我們在這些方面做的相當不錯。第二、我們要繼續這種包容性的增長模式,企業家需要關心收入分配的變化,我們在談到原理的時候,說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水平決定了它的產業結構,光華管理學院劉俏院長帶領的課題組大約也是用這樣的指標衡量未來產業結構的變化。
最后再說一點,“十四五”規劃建議里提出,我們要在未來15年時間里保持制造業份額的相對穩定。另外,工信部部長最近提出,我們要做強做實做優制造業,沒說做大,這表示了大家謹慎的一面。我認為,中國未來一段時間內,保持制造業一定程度上份額的穩定是可以做得到的,這取決于我們怎樣擴大內需,取決于后面收入60%的人群,他們大約滯后第一組人15年——20年左右,還處在第一組15年——20年前的消費結構,他們會構成未來10年對工業制造品、工業產品和家用產品的巨大的需求。
這些巨大的需求,當然伴隨著我們的深入改革,包含著城市化、長租房,包括高房價、城市管理的體系問題,包含政策是否有利于包容性經濟增長的,是否準備好將那60%的、8億多人逐漸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為他們提供工作崗位,為他們提供安居之所。所以說,中國充滿了前途和希望,也充滿了挑戰,也需要大家的創造力。
我的分享就到這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