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儲蓄率為什么下降?總儲蓄率目前數據下降至44.6%
據最新數據統計,2019年,我國總儲蓄率下降至44.6%,連續9年處于下行區間,較2010年的峰值51.8%,下降了7.2個百分點。
中國金融學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曾表示,2019年年末,中國的儲蓄率占GDP中的比重降到44.6%,未來或還會進一步下降。
近年來,我國儲蓄率的下降,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決定。
1. 人口結構的變化
儲蓄率與人口結構都有著密切關系。這主要是由于工資性收入是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主要來源,而可支配收入則是測量儲蓄率的重要因子。
當勞動力人口(15-64歲)占比較高,相當于居民可支配收入有著較快的增速,收入對于支出的覆蓋率更高,就會產生更多的剩余收入,從而提升儲蓄水平的增加。反之,儲蓄率就會出現下降。
2010年開始,我國人口結構出現了巨大調整,勞動力人口占比持續回落,人口老齡化凸顯。而對比我國儲蓄率的變化,也正是從2010年開始,我國居民儲蓄率進入了長達9年的下行周期。
因此,從長期因素來看,人口結構的變化是我國居民儲蓄率下降的最根本因素。
2. 房產投資占比下降
2018年地產投資在我國家庭資產中的占比是71%,2019年這一比例降至了59%,說明在監管趨嚴、消費觀念轉變和房價居高不下的影響下,地產投資在我國家庭資產中的占比出現下降。
如前所述,地產投資會計入我國居民儲蓄率,因此,地產投資占比的下降,也加速了近幾年我國居民儲蓄率的回落。
展望未來,2014年以后,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的長期變化以及流動人口的下降,我國地產大周期實際上已經逐步見頂,盡管棚改政策人為的延長了本輪地產大周期的時間,但我國地產長期下行的趨勢并沒有改變;同時,在“房住不炒”定位的推進下,政策層面給與了地產小周期更多的壓力,使得地產進入大小周期共振的下行階段。
在這種背景下,預計房產在我國居民家庭資產中的占比將會進一步降低,從而會對儲蓄率持續施壓。
- 上一篇:年報公布時間表2021新消息:上市公司年報披露什么時候開始?
-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