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十大金融科技趨勢全文一覽:金融數字化未來發展解讀(2)
趨勢三:底層技術乘數效應顯現,加速帶動上層業務深度融合
隨著金融科技底層技術的不斷迭代,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等底層技術的相互融合更加明顯,“ABCD”逐漸轉化為“A×B×C×D”,底層技術創新乘數效應取代各項技術的單點突破。同時,隨著底層技術的融合加快,下游金融應用場景會不斷拓寬,用戶管理、產品定價、渠道營銷、運營模式等業務場景將產生重大變革,金融科技產業鏈運轉將更加順暢。
趨勢四:新基建推進金融科技B端服務,加速智慧社會建設
在數字化浪潮的大背景下,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傳統信息技術與金融基礎設施已經無法滿足數字經濟時代的需求。新基建通過建設云平臺、數據中心等數字底層平臺,并帶動傳統基礎設施的轉型升級,構筑起數字化時代的底層支撐,以指數級提高社會全要素生產率,并重塑金融科技發展格局。隨著新基建推動產業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企業對線上化、數字化的需求提升,To B端尤其是小微金融科技業務發展將迎來新的突破,為金融機構對公業務科技化轉型帶來新的想象空間。新基建通過兼顧短期擴大有效需求和長期擴大有效供給,從底層全面重塑工業時代形成的生產關系與釋放數字生產力,借助金融科技帶動數據等要素資源的合理配置,構建全新的智慧社會。
趨勢五: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逐步擴展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無現金支付趨勢加快,我國加強數字人民幣研發,數字人民幣呼之欲出。目前,我國C端、B端、G端數據存在跑馬圈地,互相割裂的狀態。數字人民幣的二元架構體系有利于央行實現穿透式監管并加強宏觀經濟的調控,打通C/ B /G 三端即零售端、企業端、政府的多種應用場景。數字人民幣作為貨幣形態的數字化躍遷,使得交易支付數據實現線上化與可視化,隨著研發力度的加大與應用場景的擴容,將逐步構筑起數字經濟時代堅實的基礎設施。
趨勢六:金融機構全流程數字化轉型力度加強
經過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統計,2019年上市銀行已披露出的金融科技投入規模為1054.1億元。其中,建行位列首位,緊跟其后的是工行和農行。大部分上市銀行增加金融科技投入,并加強金融科技戰略制定。隨著“無接觸”金融服務的普及,以數字化、智能化的方式提供金融服務倒逼銀行業等金融機構加快信息化建設與技術力量投入,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價值鏈逐漸由重視前端應用向前、中、后端并重發展,數字化轉型勢不可擋。
趨勢七;區塊鏈與實體經濟融合更加深入
2019年,區塊鏈技術的研發應用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區塊鏈發展進入到與產業深度融合的新階段。“產業區塊鏈”已經成為行業共識,區塊鏈技術以其不可篡改、加密等特性,可以增進上下游企業的現實信任,解決供應鏈金融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有效推動數字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未來,區塊鏈將拓展在各領域,特別是區塊鏈+金融、區塊鏈+商業、區塊鏈+民生、區塊鏈+智慧城市、區塊鏈+政務服務等典型場景的應用,全方位賦能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趨勢八:金融科技監管更加全面、系統
2020年11月,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銀保監會將完善風險全覆蓋的監管框架,增強監管的穿透性、統一性和權威性,按照金融科技的金融屬性,把所有的金融活動納入到統一的監管范圍。2019-2020年,中國人民銀行加速推進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工作,為我國金融科技監管與發展提供了有益經驗。金融科技的創新發展與風險相伴而生,我國金融監管將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體系,促進金融科技進入更加有序發展的新時代。
趨勢九:金融科技與科技金融、綠色金融賦能效應凸顯
金融科技是通過技術創新提升金融效率,科技金融是通過金融手段提升科技企業融資效率。金融科技的發展,會推動科技金融服務業務線上化、智能化,優化場景應用,同時推動科技金融精準融資、加速資本高效對接。科技金融會為金融科技發展提供資本支持。二者之間可以相互賦能,以“金融+技術”新動能新模式互補互促,最終形成發展閉環。金融科技和綠色金融場景融合探索進一步擴大,ABCD技術會更廣泛的應用于綠色項目投融資、綠色貸款等方面。
趨勢十:數據隱私保護逐漸規范
互聯網時代金融服務與用戶數據緊密相連,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已經成為金融科技創新過程中不可回避的問題,消費者數據過度被采集、非法共享、隨意濫用等現象層出不窮,由人臉識別等新技術引發的隱私保護新風險引起廣泛關注。2020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正式頒布,將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好地呼應了數字時代發展的新態勢,回應了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需求。在數字經濟大發展的背景下,數據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每天有大量的數據產生和使用,與之相關的數據保護問題逐漸成為金融科技創新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