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500億資本殺入這一行業!“吸管大王”每月產值瘋漲50%,卻有企業收退貨通知!
自今年元旦起,有著“史上最嚴禁塑令”正式落地。這次升級版的禁塑新政,不僅事關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也頻頻攪動著資本市場。
如今,禁塑新政已經滿月,圍繞著實施成效及未來展望,尤為受到市場關注。近期,證券時報·e公司通過實地走訪發現,禁塑新政的成效喜憂參半,除了大型的商超、連鎖奶茶店得到較好了較好應用外,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袋、吸管在其他場所的應用還相當普遍。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了解到,有些生產可降解塑制品的企業,在經歷了短暫的訂單喜悅后,已經收到退貨通知。他們擔心,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場監管,很容易上演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若按照目前情況再持續幾月,市場將很有可能會走回頭路。
從噱頭到主打產品
隨著牛年春節的臨近,“世界超市“義烏的高鐵站,忙碌一年的外來務工者,扛著大包小包往家趕。
被稱為“吸管大王”的樓仲平,是義烏市雙童日用品有限公司的創辦人、董事長。采訪之初,坐在記者對面的樓仲平,不時將眼光投向玻璃門外的財務室。根據公司規定,員工春節回家之前,會統一到財務室結算工資。
看著漸漸列隊成群的返鄉員工,樓仲平坦言,還是很難留人啊!春節在中國人心中地位太特殊了。 今年為了挽住員工留在公司,除了義烏政府補貼500塊,公司還額外補貼1000元,再贈送餐飲券300,開工時計劃再發200利是紅包。 “這樣一來,愿意留下來的員工,差不多有2000塊春節補助,還是有一點點的吸引力。希望能留住一半員工就地吧!”
樓仲平扎根吸管行業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經過近30年的發展,如今的雙童年產吸管7000多噸,產值近2億元,擁有全球塑料吸管行業三分之二的專利,包攬制訂了全球吸管行業的所有標準,是行業絕對的領導品牌。
深耕吸管行業的雙童,可能是國內較早涉足可降解塑料吸管的企業。早在2005年,樓仲平從西歐客戶溝通了解到,塑料吸管的局限和危害所在,為此并著力研發和開辟出聚乳酸(PLA)生物質可降解吸管。
“2005年立項,2006年就開發出來了。不過在2015年之前,這純粹只是一個噱頭,設備都涼著,一年都賣不出幾噸。” 樓仲平稱,直到2015年,雙童的可降解塑料吸管的銷售才開始慢慢起來。2018年,英國、歐盟以及部分美國城市已經禁用塑料吸管。這一年,雙童的外貿出口占收入比重達到70%,其中可降解塑料吸管占出口比重也達到了70%。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于以出口為重的雙童吸管是一次重創。從2020年2月份開始,該公司的出口量大幅度下滑。與此同時,發改委和生態環境部于2020年初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這個被業界視為升級版的“禁塑令”,讓樓仲平決定調整經營策略,開拓國內市場。
據介紹,從2020年3月份開始,為了備戰禁塑令,雙童公司對廠房、設備進行了一次全面的升級,幾千萬的舊設備做廢鐵處理,一塊五一斤,大卡車拉了10多車。單單舊設備,都賣了幾十萬。目前,改造后的6個生產車間,只有半個車間是傳統的塑料吸管生產車間。其他的5個半車間,全部被改造成了紙吸管和可降解塑料吸管生產車間。
樓仲平對記者稱,用國外的標準打國內市場,上半年虧得很慘。情況從7月份才開始好轉。一方面,國內市場的量起來了;另一方面,因為禁塑令臨近,下游渠道可以提前備貨了。四季度,每個月的產值都是40%-50%增長。12月份,公司的產值創下來了有史以來的新高。
基礎原料供應趨緊
塑料是現代化工行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然而,使用后的廢棄塑料制品具有數量大、分布廣、難回收等特點,從而形成了全球都非常關注的“白色污染”問題。 因此,限塑令和禁塑令,近年來開始全球范圍興起。
塑料吸管、購物袋,在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廣泛應用在線下商超、便利店、餐飲、外賣平臺、社區團購平臺等生活場景。我國升級版的禁塑料令發布后,使得可降解的購物袋、吸管引起了市場廣泛關注。
目前,被廣泛應用的可降解材料包括PLA、PBAT、PBS、PHA等。其中,PLA(聚乳酸)、PBAT(聚己二酸/對 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是可降解塑料領域主流產品。由于二者的特性不同,PLA主要應用于可降解吸管、PBAT主要應用于可降解塑料袋。
公開資料顯示,PLA產能主要集中于海外,我國PLA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已建并投產的生產線并不多,且多數規模較小。豐原集團都宣稱擁有5萬噸/年的產能,浙江海正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擁有產能4.5萬噸/年。
近些年,我國PLA的進口數量在國內需求的推動下不斷攀升,2010-2017年聚乳酸進口量年平均增長率達到34.26%,其中2017年進口量達到1.26萬噸,較2016年度增加了55.66%。
“PLA技術壁壘較高,早在兩年前,國內某企業就對外宣稱1.5萬噸PLA生產線已正式投產,但是兩年過去了,就是拿不出合格的產品。目前,國內PLA的實際有效產能,不會超過10萬噸。”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較PLA而言,PBAT技術壁壘相對較低,產業較為成熟。目前,國內擁有PBAT產能的企業較多。譬如,新疆藍山屯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擁有PBAT產能12.8萬噸/年,居全球領先地位;金發科技(行情600143,診股)擁有PBAT產能6萬噸/年,于2011年投產;恒力石化(行情600346,診股)子公司營口康輝石化于2020年12月宣布年產3.3萬噸PBAT/PBS 類生物可降解聚酯新材料項目一次性開車成功。
聚如如是一家致力于生物基降解材料交易平臺,合作的企業包括豐原集團、海正生物等約百家企業。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時報·e公司稱,近幾個月,國內可降解材料的PBAT和PLA供應有所趨緊,但價格漲幅不是特別明顯。國內PBAT產業已經較為成熟,去年下半年的出廠價,一般在2萬元/噸出臺,現在也就2.2-2.3萬元/噸。PLA自2020年8月豐原集團宣布年產3萬噸生產線投產后,價格一度從4萬元/噸,下探到3萬元/噸,目前出廠價也就是3.2-3.3萬元。但是,制品企業的PLA用量不大,不會直接購買PLA用做改性材料。所以,在經過改性企業、貿易商層層加價后,制品企業的原料拿貨價格可能會漲到4-5萬元。
“目前,用于生產吸管的改性PLA,市場上拿貨非常緊張,可以用一貨難求的形容。”一家浙江塑料制品企業對記者稱,目前,1根塑料吸管約0.01元,1根紙吸管約0.03元,1根PLA吸管約0.05元。在上游供應沒有打開前,如果政府再一刀切,那原料供應會飛上天。這樣的話,又更不利于市場推廣。
廠家擔憂極有可能走回頭路
《意見》發布后,各省市相繼發布了地方版的實施辦法。 綜合來看,各省的禁塑節奏類似,均為2020年底在幾個主要城市試點,2022年推廣全省,2025年達成全省禁塑的目標。
譬如說,2020年9月,浙江省發展改革委會同省生態環境廳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實施辦法》,2020年底,浙江范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縣城以上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2020年底,杭州市、寧波市、紹興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將被淘汰;市面上將不再銷售一次性塑料棉簽;浙江不再生產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
浙江版的禁塑令實施情況怎樣?近日,證券時報·e公司在杭州的商場、超市等地走訪時發現,聯華、盒馬等大型連鎖超市,都在收銀臺提供有償的可降解塑料袋,總體情況尚好;而部分中等規模的個體超市,仍在使用傳統的不可降解塑料袋。
如果說連鎖超市表現尚可,那么路邊便利店、藥店、奶茶店等場所,禁塑令的執行情況就讓人大跌眼鏡了,不可降解的一次塑料袋、吸管占比相當高。隨便一問,得到回復基本相似,“聽說過禁塑令,但至今沒有人來動員和管過這事”。
在記者實地調查過程中,浙江一家塑料制品企業負責人對e公司記者直言,“針對目前市場在售的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假貨、次品等情況,我們曾向所在地的市場監管局反映,但市場監管局稱這是環保部門的事情,而咨詢環保部門,他們也稱這不是環保局監管的職責。當監管職能沒有清晰的劃分,監管真空就會出現,禁塑效果可想而知”。
杭州禁塑令的落地情況,或許只是全國一個縮影,根據近期各地媒體的公開報道,禁塑令在各個省份的執行情況都不甚理想。
比如說,北京某媒體記者近期在走訪北京市豐臺區、西城區多家商場、超市等發現,一般大型商超、連鎖店多提供付費可降解塑料袋;而一些中小超市、臨街店面、個體商戶等,多免費為消費者提供無任何標識透明塑料袋。另外,一些大型連鎖飲品店,以提供紙質吸管為主;而在部分快餐店,一次性塑料吸管還在被廣泛提供。
實際上,這些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塑料袋,相當一部分是溫州制造。在各地一次性塑料袋、吸管禁而不絕的背后,是塑編重地轉型生產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企業寥寥。
據悉,浙江是我國塑料制品的生產大省,而浙江的塑料制品企業,以溫州的蒼南、平陽等地最為集中,其中蒼南被譽為“中國塑編之都”,2019年全縣共有塑料制品企業1185家,規上企業170家。
民進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浙江省政府特約研究員周德文,一直與溫州中小民營企業有著密切的聯系。周德文對證券時報·e公司稱,“據我掌握的情況,溫州從事塑料制品的中小企業,目前依舊以傳統的一次性塑料制品為主,轉型生產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企業很少。”
“目前的情況如果再持續幾個月,市場將會很自然的演化成劣幣驅逐良幣現象,行業極其有可能走回頭路。”上述浙江塑料制品企業負責人對記者稱,這次禁塑令實施以來,效果肯定有。但是,目前只有規范的大企業在轉,眾多的小廠家在旁邊觀望。如果缺乏嚴厲監管,出于成本考慮,下游客戶自然選擇低價的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現在才一個月,我們就已經出現了客戶退單的現象。
超500億元產業資金涌入可降解塑料產業鏈
禁塑新政市場帶來了想象空間,自政策發布以來,產業資本紛紛涌入。 部分公司基于市場前景,正在討論在建項目擴產的可行性。
根據中信證券(行情600030,診股)(港股06030)研報預測,在中性假設下,2025年國內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量將達213萬噸,遠期替代規模超500萬噸,替代性新材料有望獲得快速放量的機會;據東吳證券(行情601555,診股)測算,到2025年,完全可降解塑料有望迎來500億左右的市場規模,2019-2025年的年復合增速可達73%;據GrandViewResearch,2019年我國塑料包裝市場規模540.8億美元,假設以30%的替代比例計算,可降解塑料市場規模約162億美元。
浙江一家上市新材料企業對記者稱,自海南在全國率先全面禁塑之后,生物降解塑料產品出現嚴重緊缺,市場前景被各方看好。據估測,僅浙江市場,未來每年至少有200萬噸生物降解材料的市場需求。公司依托科元控股集團整體深耕化工產業的優勢,決定快速切入這個賽道。目前,公司在建的PBAT項目進展順利,預計2021年六七月份建成投產。
根據證券時報·e公司不完全統計,僅上市公司在建/擬建的可降解生物塑料項目,就包括萬華化學(行情600309,診股)、金發科技、長鴻高科(行情605008,診股)、金丹科技(行情300829,診股)、齊翔騰達(行情002408,診股)等10余家上市公司,項目涉及資金近200億元。
比如說,長鴻高科2020年10月公告稱,公司與嵊州市人民政府簽訂《全生物降解新材料產業園項目投資協議書》,公司年產60萬噸全生物降解熱塑性塑料產業園PBAT/PBS/PBT靈活柔性生產項目選址在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項目總投資約50億元。項目總建設周期5年,先行建設年產10萬噸最快有望2021年建成投產。
記者還發現,由于PLA和PBAT的投入門檻不同,上述公司擬建/在建可降解生物塑料項目中,多數以PBAT項目為主。擬參與建設的PLA項目上市公司,僅限于金發科技、金丹科技和齊翔騰達等少數幾家。
金發科技2020年半年報顯示,目前擁有生物降解聚酯合成產能6萬噸,并配有專業生物降解塑料改性生產線,產品涵蓋PBAT、PBS、PLA樹脂及相關改性材料,同時,在建的6萬噸PBAT生產線進展順利,預計新建產能將于2021年投產。齊翔騰達2020年9月公告稱,公司就在欽州石化產業園投資建設輕烴下游新材料基地項目的有關事宜,與欽州市人民政府達成合作意向,項目總投資約122億元,其中約90億元的二期項目,就包括規劃建設5萬噸/年聚乳酸項目,6萬噸/年PBAT項目,20萬噸/年不飽和聚酯樹脂項目。
2021年1月,金丹科技在募投項目變更公告中稱,結合相關“禁塑”政策以及生物可降解材料未來市場情況,并考慮到投資的規模效應,公司管理層認為有必要在原先設計的1萬噸聚乳酸產能基礎上進行適當擴充,目前公司董事會正在組織相關人員分析論證擴大本項目投資規模的可行性及實施方案。
在可降解生物塑料產業鏈淘金大潮中,非上市公司的表現也同樣惹眼。
2020年12月,中國石化(行情600028,診股)集團資本有限公司宣布投資入股浙江海正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布局高端聚乳酸可降解材料,后者是國內較早開展聚乳酸產業化的企業,正在籌劃科創板上市。新疆望京龍新材料有限公司PBAT在建產能130萬噸,總投資約300億元,2020年6月,中化十三建與新疆望京龍新材料有限公司簽約,標志著該項目先期年產10萬噸PBAT項目已經具備開工條件;2020年9月,安徽豐原集團年產50萬噸乳酸、30萬噸聚乳酸項目開工動員會召開,該項目總投資45.6億元。公司官網指出,在10年內,豐原計劃建設300萬噸/年聚乳酸下游產品加工線,到2025年,聚乳酸加工能力將達到1000萬噸/年,銷售額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年。
按照上述公司在建項目的時間表,國內的可降解塑料的材料項目,將在今明兩年迎來集中釋放,可降解塑料的原料供應,屆時有望得到緩解。若禁塑新政的未能得到較好的實施,市場預期出現變化,難免會影響到項目的建設進度,甚至不排除項目出現調整和取消。
記者觀察:禁塑大勢所趨 監管力度關乎成效
今年元旦實施的禁塑令政策,用“升級版”的禁塑令,或“史上最嚴禁塑令”表述更為準確。這項新政實施以來的成效,外界頗為關注。
塑料袋一直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最糟糕的發明,在方便了人民日常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負面影響——白色污染。因為市場上出售的塑料袋大都不易降解,過量的使用、丟棄,對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專家研究發現,塑料垃圾中9%會被回收利用,12%被焚燒,剩下的79%將進入垃圾填埋場或自然環境中,需要200年到500年才會被分解。
為應對白色污染,早在10多年前,愛爾蘭、意大利等部分歐洲國家,就已經開始出臺各種類型的“限塑令”。隨后,部分西方國家的“限塑令”逐漸升級為“禁塑令”。2018年,英國、歐盟以及部分美國城市開始禁用塑料吸管。
針對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我國政府的管控也在不斷趨嚴。2007年12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2011年7月6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集中開展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專項行動的通知》;2013年4月2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深化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實施工作的通知》。
這些年來,白色污染為何時至今日依舊禁而不絕,甚至是愈發泛濫。究其原因,是塑料制品的不可或缺性。在日常生活中,采購生活必需品,超市、商場提供既便宜(或免費)又方便的塑料袋,選好物品往里一擱,非常方便。網購、外賣等新業態的發展,更是加速了塑料袋用量的指數化增長。
同樣是塑料袋,可降解的塑料袋為何未得到廣泛應用,商品的價格是商家考慮是否采購的決定性因素。
供需關系決定價格。過去,可降解塑料產業的話語權不掌握自己手中,特別事關PLA產業的丙交酯等核心技術,直到近年來才被國內企業突破。有數據顯示,我國可降解塑料產能位居世界第一,產品種類齊全,2019年我國可降解塑料的產能達到了61.7萬噸,產能增速達到了37%,占全球總產能的45.3%。
崛起中的國內可降解塑料產業,讓人民有底氣對禁塑充滿期待。而且,這次國家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與過去的政策比起來,確實更為系統,基本涵蓋了塑料制品生產、流通、使用、回收、處置的各環節,同時也明確了推廣應用替代產品、培育新業態的要求,政策調整既針對傳統領域,也包括電商、快遞、外賣等新興領域。但只有嚴格監管,才能真正行之有效。
另外,在采訪過程中,民進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浙江省政府特約研究員周德文對記者稱,“禁塑”是大勢所趨,但牽涉面較大,特別是在疫情當下,很多中小企業日子還很非常難過,這種情況下不能“一刀切”。在實施過程中,應分階段分場景循序漸進。同時還應通過市場調控、政策激勵等措施,推動各地企業加快技術創新,研發綠色環保、經濟適用的可降解塑料產品,從而滿足消費者需求,使“禁塑令”真正收到成效。
- 上一篇:狼來了?蘋果殺入造車圈!豪擲百億聯合起亞造“蘋果汽車”,華為也要發新車,野心多大?
-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