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政策前瞻及行業機會:科技創新、“雙循環”、低碳發展
國內外紛繁復雜的現實背景下,2021年是國家發展進程中關鍵時間節點,不僅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更是開啟“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2021年“兩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兩會”首要關注點是“十四五”規劃落地,此外科技創新、“雙循環”、低碳發展等領域也是重要關注點。在我們所預測的“兩會”政策要點中,科技創新、“雙循環”、低碳經濟等領域可能對應具體行業的投資機會。
推動科技創新是當前最緊迫的戰略任務。當前強調以科技創新突破核心技術、實現產業鏈自主可控,不僅是當前外部背景下的迫切需要,同時也是中國自身發展所必須經歷的重要階段。
從行業增加值角度看中國科技行業規模較小,2019年中國信息技術行業增加值為美國的31%,衛生保健行業增加值為美國的19%,而同期中國名義GDP是美國的66%,中國制造業、建筑業增加值是美國的164%、114%。中國在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等前沿科技領域依舊缺乏關鍵核心技術。“十四五”規劃建議稿指出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先進科學技術的突破將逐步在產業落地,實現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產業高級化、現代化發展趨勢將加速。當前中國正處在新一輪科技創新浪潮當中,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領域的先進技術將改造傳統行業。科技周期前期以硬件為主,中后期帶動軟件革新需求,最終實現萬物互聯、人工智能,依照硬件-軟件-內容-應用場景規律,因此,計算機、通信、傳媒、電子行業具備投資機會。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生產和消費是構建國內大循環的兩大重要環節。生產和消費是經濟循環的起點和終點,在構建國內大循環中,一方面要從生產端入手,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外部沖擊下進口受阻,以科技為代表的部分行業出現國產替代機會,國民意識覺醒有望助推國產品牌崛起;另一方面要重視消費端,目前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最終消費支出已經成為第一動力,應進一步積極釋放消費潛力、引導消費回流國內市場。
堅持擴大內需背景下,消費升級的品牌化、服務化趨勢將愈發顯著。消費品牌化過程中,質量提升和性能改善將鞏固品牌的護城河,自主品牌有望加速崛起,食品飲料、家電行業具備投資機會。同時隨著人均居民收入的增長,居民消費結構將從買商品向買服務過度,疊加“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發展服務消費,放寬服務消費領域市場準入,醫藥生物、社會服務行業具備投資機會。
碳中和勢在必行,碳達峰需提前實現。當前中國碳排放全球居首,其中能源和工業部門是源頭。202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2021年要抓好的八項重點任務,其中包括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并提出向調整能源結構、加快碳市場建設、國土綠化等方面推進。
碳中和將在未來幾年持續推進,其地位的重要性類似供給側改革,對部分行業將會產生重大影響。碳中和是ESG策略的重要落腳點,例如MSCIESG評級體系在環境(E)方面主要關注公司在氣候變化、自然資源、污染及浪費、環境機會等方面的表現,其中碳排放、電力資源消耗、發掘可再生能源的可能性等指標都跟碳中和掛鉤。具體到投資端,國際上通行的ESG策略有七種,碳中和相關投資機會主要涉及兩種策略:第一是負面篩選策略,主要涉及節能減排類公司,相關的行業包括煤炭、公用事業、建材、石油石化、家電、基礎化工等;第二是可持續性投資策略,主要涉及新能源類公司,相關行業包括光伏、電力設備、有色金屬等。
- 上一篇:國開2009為什么大漲?2021國開交易異常事件始末
-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