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交易市場呼之欲出!從試點到統一,交易規模望進入倍增階段,龍頭股已四連板,10余家上市公司享盛宴
當下,碳中和在資本市場正掀起一輪炒作狂潮,此前,金融界網在《A股牛年熱詞“碳中和”!一文看懂投資圖譜,涉及光伏、電力、銀行等十余個行業,還是ESG策略重要落腳點》的文章中,跟廣大投資者探討了碳中和大背景下,對于環保、電力、有色、煤炭等行業的影響及催生出的投資機會。
今天,我們來圍繞碳交易的這個環節來總結下背后的市場前景以及享受盛宴的上市公司。
全國碳交易系統呼之欲出
隨著碳中和相關政策陸續展開,國家能源結構轉型穩步推進,作為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重要抓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設也在提速。
回顧過去,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辦公廳發出《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同意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深圳等七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福建省于2016年12月22日啟動碳交易市場,作為國內第8個碳交易試點。
2017年12月,我國印發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明確全國碳市場分基礎建設期、模擬運行期和深化完善期三個階段穩步推進,并將于 2020 年在發電行業交易主體間開展碳配額現貨交易,逐步擴大市場覆蓋范圍,豐富交易品種和方式。
但由于沒有統一的碳交易平臺,我國在國際市場上議價能力弱,缺失話語權,處于不利的地位。這一局面亟待碳市場統一來解決。
近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赴湖北省、上海市調研碳市場建設工作時表示,全國碳市場建設已到了最關鍵階段,要倒排工期,全面開展對接測試,盡早實現系統運行,確保今年6月底前啟動上線交易。
另據財聯社報道,即將上線交易的全國碳交易市場,股權由此前試點省市的碳交易所分別持有。其中,湖北、上海因分別牽頭承建全國碳交易注冊登記系統、全國碳交易系統平臺,其持股比例略高,其他省市則平均分配剩余比例。
碳交易市場6000億規模
碳金融市場在碳交易市場中產生可以理解為金融化的碳市場。隨著碳交易市場的不斷發展,碳市場金融化特征加深。在碳配額和項目減排量等碳資產現貨的基礎上,碳期貨、碳期權、碳遠期、碳掉期、碳基金、碳債券等碳金融衍生產品和工具逐漸被開發出來,用以規避碳市場風險和碳資產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碳市場的流動性,為企業融資拓寬了渠道。
天風證券(行情601162,診股)指出,全國性統一的碳市場即將落地,碳交易規模有望進入倍增階段。此前碳市場在全國 7 個試點省市覆蓋鋼鐵、電力等20多個行業,3000家企業,累計成交量超過4億噸,成交額超過90億元。而今年全國首批納入到配額分配方案和重點排放單位名單的發電企業就達到 2225 家,下一步鋼鐵、化工、電解鋁等行業也將納入,企業覆蓋面更廣闊。
國融證券分析稱,根據目前的設計規模預測,全國碳排放權配額交易市場市值可能達到1500億元人民幣,如果考慮到期貨等衍生品交易額規模可達6000億元人民幣。
10余家上市公司持股區域性碳排放交易所
根據金融界網站統計,多家進入試點的交易所等均有上市公司直接或間接持股(見下表),其中興業證券(行情601377,診股)、閩東電力(行情000993,診股)持有海峽股權交易中心不同比例的股份,金融街(行情000402,診股)、海油發展(行情600968,診股)、中廣核技(行情000881,診股)、國檢集團(行情603060,診股)、長源電力(行情000966,診股)、深圳能源(行情000027,診股)、華銀電力(行情600744,診股)、中國電建(行情601669,診股)、重慶燃氣(行情600917,診股)等上市公司也在分別持股不同省市的交易所。其中不少上市公司近期股價都出現了不錯的表現,其中華銀電力走出了四連板的走勢。
另外,國網英大(行情600517,診股)控股股東國網英大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是上海環境(行情601200,診股)能源交易所并列第一大股東,國網英大子公司置信碳資產管理公司是國網公司系統內唯一一家專業從事碳資產經營業務的公司。恒生電子(行情600570,診股)此前中標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有限公司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建設項目。紫鑫藥業(行情002118,診股)、開爾新材(行情300234,診股)、晉控電力(行情000767,診股)、協鑫能科(行情002015,診股)等上市公司的下屬公司相關業務涉及碳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