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風起,資本嗅先機,產業待破題
迄今為止,人類社會已歷經兩次重大能源轉型:第一次是17世紀中葉,煤炭取代薪柴,人類步入“煤炭時代”;第二次是20世紀60年代,石油取代煤炭,人類進入“石油時代”。現如今,人類社會正在經歷第三次重大能源轉型,下一個時代將是“新能源時代”。
無論是進入“煤炭時代”還是“石油時代”,轉型的主要動因都是化石資源的勘探與發現。在轉型過程中,生產力水平顯著提升,社會生活獲得極大改善。而此次人類社會向“新能源時代”的轉型,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的——如果不能在規定時限內完成轉型,溫室效應就將愈演愈烈,甚至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
雖然馬斯克的火星探索計劃時不時搶奪著科技愛好者的眼球,但世界各國的精英群體明白,向外太空移民終究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游戲,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從更加務實的角度出發,鑒于全球變暖正在給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生存環境帶來一系列重大不利影響,控制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勢在必行。
于是,拜登在宣誓就職總統僅數個小時后,就簽署行政命令,宣布美國重返《巴黎協定》,并將解決氣候危機看作一個“優先事項”。太平洋(行情601099,診股)的另一邊,中國則在2020年就宣告,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碳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抑制溫室效應,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十分關鍵。所謂“碳達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開始下降;而“碳中和”則是指通過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碳捕捉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相對“零排放”。
中美兩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并肩而立,無疑將為世界帶來信心。但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所提醒的那樣,“氣候危機繼續惡化,將氣溫上升限制在1.5攝氏度以內并建立更具氣候抗御力的社會以幫助保護最弱勢群體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對于中國而言,碳達峰、碳中和的總體目標已然確定,而實現這個目標則需要政府、產業界,以及技術創新領域的研究者各司其職、精誠合作。
與此同時,在邁向“新能源時代”的過程中,除了鋼鐵、電力、工業、交通運輸等傳統行業,近二十年成長壯大的一眾互聯網公司,尤其是互聯網巨頭也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資本追捧
考慮到日本等發達國家早在上世紀90年代實現碳達峰,目前其碳排放已經與經濟發展脫鉤,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家,仍處于碳排放增加階段。中國要在未來40年內完成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轉型,挑戰頗巨。
碳中和的本質是通過一系列舉措推動能源結構的轉型升級。與部分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能源結構有很大的優化空間。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指出,目前我國煤炭消費占比超過50%;單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約30%;單位GDP的能耗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發達國家的2-3倍。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院長鄭新業曾在2016年提出“能源不可能三角”——能源的安全、綠色、廉價,即在某種程度上,很難同時確保“能源夠用、沒有污染、價格便宜”。
如何在既定條件下為“能源不可能三角”尋找最優解?有研究者指出,在碳達峰、碳中和已經由高層正式提出的大背景下,我國的清潔能源占比無疑將持續提升,而面對必須確保的能源安全,中國只有通過技術創新,不斷降低電力供應價格。
有樂觀者據此認為,技術創新與市場規模密切相關,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可以將原本具有的規模優勢轉化為能源優勢。碳中和的提出和實施,將對風能發電、光伏發電、環境保護、儲能等產業構成重大利好。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亦撰文指出,未來三十年內,中國實現碳中和所需的綠色低碳投資規模超百萬億元,甚至可達數百萬億元。
事實上,碳中和已經在資本市場上掀起波瀾。
二級市場方面,今年二月以來,環保、光伏、風電、儲能等行業被認為將會受到碳中和概念的推動,有望迎來跨越式發展,多只碳中和相關股票受到投資者追捧。
例如,在環保板塊,自2月26日到3月8日,中材節能(行情603126,診股)(603126.SH)收獲7連板,股價大漲95%。在經歷兩個交易日的短暫回調后,上周五再度漲停,股價沖高至11.17元的歷史高點。
3月1日,寶馨科技(行情002514,診股)(002514.SZ)在深交所互動易平臺回復投資者時表示,“公司開展的火電靈活性調峰項目是促進減排的”,股價隨即在之后7個交易日內連續上漲,其中3月5日、3月8日漲停,引發深交所向其下發關注函,要求說明是否存在“蹭熱點”炒作股價的情形。
寶馨科技回復投資者碳中和相關問題
而在光伏板塊,2020年12月,“牛股收割機”高瓴資本緊盯碳中和概念,先是花費5億元參與通威股份(行情600438,診股)(600438.SH)的定增,后又斥資158億元收購隆基股份(行情601012,診股)(601012.SH)6%的股權。“跟著高瓴有肉吃”是市場共識,在高瓴資本出手后,不斷有資金跟進熱炒“碳中和概念股”。
資本市場對碳中和聞聲而動,但若是著眼于碳中和的產業發展階段,卻會發現其中不無隱憂。
產業蓄力
用風電、光電等清潔能源替代傳統化石能源是實現碳中和的有效手段,但電力調節系統的消納能力已經對清潔能源的開發造成制約。
所謂“消納能力”,是指電網通過調峰等方式,有效利用清潔能源裝機所產生電能的能力。與傳統火電不同,風電和光電等清潔能源并不能持續穩定地供電,而是需要靠天吃飯——風電裝機只有在風力強度達標時才能運行,太陽能(行情000591,診股)電池板在夜晚時段也基本處于待工狀態。
這客觀上造成了清潔能源的“波動性電源”特性,當其發電后,還需要在接入電網時借助傳統火電調峰備用。正因于此,清潔的風電、光電有時并不能對傳統化石能源形成有效替代,甚至會被舍棄。2016年一季度,全國舍棄風能的情況十分嚴峻,平均棄風率達26%,“三北”地區的平均棄風率更是接近40%。
2018年10月,國家發改委在其印發的《清潔能源消納行動計劃(2018-2020 年)》中指出,我國清潔能源消納問題突出,已嚴重制約電力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隨著近年來的加快建設,電網消納能力已有明顯提高,但面對未來仍將保持高速增長的新能源發電裝機,電網消納能力不足仍是隱憂。國家能源局發布的《能源發展回顧與展望(2020)》報告稱,2021-2025年,中國的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裝機占比將由目前的五分之一提升至三分之一,發電量占比則相應超過10%。
有業內專家指出,想要提高電力系統的消納能力,關鍵在于提高抽水蓄能、燃氣發電以及經過改造的煤電等靈活性電源的比例。歐美發達國家的靈活性電源占比普遍較高,其中美國因市場機制成熟,其靈活性電源占比高達49%,而中國尚不足6%。
根據《財經》雜志的報道,缺乏回報機制是導致靈活性電源建設緩慢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靈活性電源調峰僅能獲得少量輔助性服務的補貼或補償,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政府層面尚未出臺對電網消納清潔能源的激勵政策,電網公司作為企業,也沒有動力大力建設靈活性電源。
展望未來,為達成碳中和目標,中國的清潔能源發電占比將進一步上升。因此,通過理順市場機制,引導企業積極建設靈活性電源,以提升對風電、光電等清潔能源的消納能力,是“十四五”時期在產業層面推動碳中和落地的重點工作。
巨頭入場
以互聯網公司為代表的新經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抹亮色。對于實現碳中和目標而言,互聯網行業將會發揮什么作用?
中信建投(行情601066,診股)研報顯示,從能源結構看,中國80%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煤炭的燃燒;從產業結構看,電力、工業、交通運輸業三部門二氧化碳排放的比重接近90%。而在制造業部門,鋼鐵、非金屬制品、化工、石化、有色金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前列。
因此,在推進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電力、工業、交通和重點制造業的國企、央企是落實減排的主力軍,互聯網企業將扮演輔助性角色。
但即使是輔助性角色,也同樣不可或缺。這主要是因為,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5G的迅猛發展,數據出現大幅增長,作為數據的承載體,數據中心的建設體量和建設規模也不斷擴大,而數據中心行業的耗電量巨大。
數據中心被業內人士稱作“電老虎”。非政府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與華北電力大學聯合發布的報告《點亮綠色云端:中國數據中心能耗與可再生能源使用潛力研究》顯示,2018年,中國數據中心總用電量為1608.89億千瓦時,占中國全社會用電量的2.35%,占當年第三產業用電量的14.90%,已超過上海市2018年的全社會用電量。
上述報告還顯示,2019年-2023年,數據中心用電量的年均增長率將達到10.64%。假如中國的能源結構保持現狀,預計2023年中國數據中心總用電量為2667.92億千瓦時,將會產生1.63億噸二氧化碳排放,相當于一個中型國家的碳排放水平。
因此,對于互聯網企業來說,如何將數據中心的支持能源由市電改為清潔能源,是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
1月12日,騰訊宣布啟動碳中和規劃,用科技助力實現零碳排放,其還表示已在歐洲與部分火電廠開展合作,打造智能火電廠。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在其微信朋友圈中評論道,“預計未來最大占比的是原生清潔能源支持的數據中心的實現。很難,但總要努力。”
緊隨騰訊之后,3月12日植樹節當天,螞蟻集團也宣布將在2030年實現碳中和,完全消除其不擁有或控制的其他來源產生的碳排放,范圍覆蓋供應鏈和商務旅行等領域。而在互聯網云服務與第三方數據中心企業中,目前只有秦淮數據發布了“向100%可再生能源轉型”的承諾和計劃。
此外,一家權威第三方國際機構相關負責人曾對媒體表示,已經有多家科技巨頭在籌劃碳中和實施方案,但由于實施路徑的不確定性較大,中國電力市場改革仍在推進之中,所以目前大家都不敢貿然做出承諾。
根據綠色和平提供的數據,全球已設立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目標的科技企業共有41家,其中約20%已實現該目標,例如谷歌和微軟已經分別在2007年和2012年實現本企業的碳中和;此外還有44%的企業在2019年已實現60%的目標。
谷歌和微軟等巨頭實現本企業碳中和的方式,主要是投資可再生能源和碳補償項目、建設綠色節能的辦公環境,以及對其業務部門產生的溫室氣體收取內部費用等。
這些經驗對于國內互聯網公司同樣適用。上周五宣布碳中和目標的螞蟻集團就表示,將對現有園區進行節能減排改造,新建園區按照綠色建筑標準進行設計、建設與運營,鼓勵員工的低碳辦公行為,還將以員工名義種植碳匯林,并考慮投資森林及其他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
但有人認為,節能減排見效太慢,碳捕捉技術(從空氣中捕獲并固定二氧化碳)才是實現碳中和的捷徑。但即便對于財大氣粗的科技企業來說,碳捕捉仍然過于昂貴。
微軟等科技巨頭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動輒超過1000萬噸,而碳捕捉技術的成本高達每噸200美元,這意味著其如果想要通過碳捕捉抵消當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每家企業每年將至少耗費數十億美元。若是完全依靠碳捕捉技術移除全球每年510億噸的碳排放,則每年需要耗費超過10萬億美元,國際社會顯然無此財力。
如果能夠通過技術創新降低碳捕捉成本,將為碳中和提供另一可行路徑。比爾·蓋茨在其最近出版的新書《如何避免氣候災難——已有的解決方案和尚需的技術突破》中預測,未來碳捕捉成本有可能降至每噸100美元。2020年初,微軟已經宣布計劃在未來4年內投資10億美元,用以幫助降低碳捕捉成本。與微軟類似,螞蟻集團也表示,將設立“碳中和基金”,支持可再生能源和其他綠色技術的研發。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葉睿琪認為,參照中國的氣候雄心以及相關國際案例,中國的互聯網科技企業最好設立在2030年之前實現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標。考慮到已經有國外成熟經驗可做參照,綜合企業實力、技術和人才儲備等多方面因素,中國互聯網巨頭在2030年前實現碳中和,應當不成問題。
- 上一篇:寶馬Mini什么時候出新能源車?媒體報道公司全面電動化時間
-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