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指數均線現多頭趨勢 機構看好銀行估值優勢
11月4日,銀行指數高開,之后在下探和再度拉升的反復震蕩過程中,最終成功收復10日均線,均線系統轉向多頭排列幾率提升。截至當日收盤,銀行指數報3584.23點,漲1.66%,居申萬一級行業第四位,成交額達180億元,與周二相近。
個股方面,《證券日報》記者通過iFinD統計發現,周三,銀行板塊交易中的37只個股里,有22只上漲,占比59.46%,其中,包括寧波銀行(行情002142,診股)(5.34%)、招商銀行(行情600036,診股)(港股03968)(4.10%)、杭州銀行(行情600926,診股)(3.26%)等在內的5只個股漲幅超2%。
對于銀行板塊的大漲,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伊洛投資董事長許傳華表示,年末資金重點向價值被低估的板塊股票流動,追求更穩健的操作,而銀行就是不錯的選擇,抗風險能力強、價值低,從長期來看目前是良好的布局時機。
“銀行股目前的上漲反應了人們對未來經濟和銀行行業本身運營發展的信心?!敝褂谥辽苹鹂偨浝砗卫韺Α蹲C券日報》記者表示。何理認為,目前基金公司普遍持倉銀行較低,且人們對其認知存在誤區,這都是銀行股長期低估值的重要原因。
當然,對于銀行股此番上漲也有機構表達了謹慎的觀點。接受《證券日報》采訪的信普資產投資總監毛君岳表示,銀行股多年來一直處于價值洼地,困擾的因素除了盤子大外,另一個擔憂就是龐大的住房貸款有成為壞賬的風險。從長期角度看,銀行股是價值投資的重要標的,但從短期看,銀行股未到散戶配置的最佳時點。
盡管機構未能形成普遍的樂觀看法,但市場資金卻對部分銀行股進行了大舉買入。11月4日,銀行板塊整體大單資金凈流入合計11.62億元,其中,招商銀行(58223.89萬元)、寧波銀行(27493.60萬元)、平安銀行(行情000001,診股)(12338.05萬元)等3只個股大單凈流入超1億元,合計流入9.81億元。此外,杭州銀行、光大銀行(行情601818,診股)、郵儲銀行(行情601658,診股)(港股01658)、常熟銀行(行情601128,診股)、浦發銀行(行情600000,診股)、成都銀行(行情601838,診股)、工商銀行(行情601398,診股)(港股01398)等7只個股大單凈流入額均超1000萬元,以上10只個股合計獲大單凈流入12.54億元。
對于銀行股的投資邏輯,君創資本基金經理商維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首先,從基本面角度,銀行屬于早周期行業受益于經濟刺激政策,長周期來看自2018年起銀行的資產質量就已經得到了明顯改善,撥備覆蓋率處于歷史新高狀態、新增逾期明顯下滑,這些基本面的變化確保了銀行股的上行空間及行情的持續性。其次,從短期投資層面來看,四季度進入估值切換窗口期,基于某些機構保守及謹慎的投資行為,會將新增資金配置到具備安全邊際且低估的板塊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