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大混戰:誰患上了流量焦慮癥?
直播電商走紅,拼多多這樣的社交電商異軍突起,電商的新舊迭代早已開啟。
電商對流量的渴求不會消失,新興電商們的迅猛崛起,也說明目前已經到了流量精細化運營的階段。
“拼迭代淘”、“刷迭代搜”,從這個意義上看,今年的“雙十一”流量大戰,或許已經為電商的后續競爭指明了方向。
“雙十一”行至第12個年頭,躁動中潛藏變局。
11月4日,網易嚴選高調發聲,宣布“退出這個鼓吹過度消費、為銷售數字狂歡的雙十一”,為劍拔弩張的電商大戰再添一把火。
此舉被外界視為變相營銷,但不可否認的是,對網易嚴選這樣的中小平臺而言,這屆“雙十一”的競爭可謂空前激烈。
傳統巨頭不約而同將預售期拉長,天貓、京東的預售期都是從10月21日就已開始,而蘇寧易購(行情002024,診股)甚至早在國慶期間就已開啟,各家投入之大也超過以往。
面對新興電商拼多多的崛起,以及快手、抖音等直播電商的參戰,以天貓為首的傳統電商們更顯急迫。近一段時間,微博從熱搜到明星KOL,到處可見天貓雙十一的線上廣告,而電梯廣告更是已經被幾大電商的促銷廣告瓜分。
拉長戰線,加大廣告投入,背后是互聯網流量已然見頂的事實,面對新一波競爭者的搶食,昔日靠流量滋養壯大的傳統電商們焦灼不安。這種流量焦慮癥能緩解嗎?它們能抵御新興電商的沖擊嗎?
流量爭奪戰
“雙十一”狂歡的頂點,是電商們最后宣布的那個銷售數字。面對去年首次超過4000億的總成交額,今年各家都卯足了勁,為了留住流量,花式搶奪消費者的注意力。
在幾大傳統電商中,蘇寧易購按捺不住率先搶跑,從9月28日就啟動國慶雙節期間的“雙十一”大促,宣布50億補貼及J-10%省錢計劃,將補貼范圍擴大到全品類。
到了10月21日,天貓和京東同時宣布啟動“雙十一”預售。
在預售期拉長的情況下,天貓將售賣期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波為11月1日-3日,第二波為11月11日。從補貼力度看,40億現金紅包、100億元品類補貼、200億元大品牌大額券,天貓在“雙十一”的投入規模是去年的兩倍。
為了爭搶流量,阿里巴巴借著微博第二股東的便利,在微博熱搜、廣告位等頻繁為“雙十一”宣傳造勢。此外,社區電梯、地鐵以及城市地標性建筑物上,都有天貓“雙十一”廣告的蹤跡。
而作為第二大電商的京東也不甘示弱。
在宣布啟動預售前的10月19日,借今年大熱的脫口秀東風,推出“脫口秀大會11.11番外篇”,算是提前為“雙十一”預熱。而其周期也最長,從10月21日一直延續到11月13日。據京東方面宣布,其將帶來超2億件5折商品、超3億件新品。
對天貓、京東等傳統電商巨頭而言,使出渾身解數,但在流量爭奪戰中也未必能輕松獲勝。
截至目前,外界能知曉的,只有天貓體系內淘寶直播的部分數據,即開播10分鐘帶來的預售成交量超過去年全天,增長達4倍;兩大頭部主播李佳琦、薇婭預售首日帶來的GMV超過60億元。
直播被天貓寄予厚望,背后是抖音、快手等直播電商瘋狂搶食流量。
在傳統電商啟動“雙十一”預售前,快手就已推出大型晚會,宣布啟動116購物狂歡節,以百億級流量資源提前卡位“雙十一”,并推出一系列扶持中小商家的政策。
而10月9日起不再為淘寶導流的抖音,推出 “雙十一寵粉節”,分為10月25-29日、10月30日-11月11日兩個階段,正好對應天貓“雙十一”兩個促銷時段,挑戰意味明顯。
相較于抖音、快手的咄咄逼人,作為這兩年崛起的新興電商拼多多則顯得低調多了。不過,作為去年將“雙十一”GMV從3000億推升至4000億的關鍵一環,拼多多對天貓、京東等傳統電商的威脅早就不言而喻。
據第三方機構Questmobile數據,截至今年9月,對幾大綜合電商APP統計顯示,在月人均使用時長方面,拼多多近三個季度連續增長,最新數據為355分鐘,超過手淘和京東,而后兩家的月人均使用時長呈現下滑趨勢。
由“雙十一”引發的這場流量爭奪大戰,正硝煙四起。
深陷困局
事實上,電商對流量的激烈爭奪早就開始,背后是大家都需要面對的互聯網紅利衰竭的事實。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中國網民規模9.04億人,互聯網普及率64.5%,網民增速連續多年保持較低個位數水平。手機網民總規模8.97億人,滲透率99.3%,移動端的滲透基本完成。
再從網民城鄉結構看,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76.5%,已達到較高水平;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46.2%,相對較低,但根據分析,考慮到仍未普及人群年齡偏高、貧困、地區偏遠,公域流量的紅利期已經結束。
作為國內最大的兩個公域流量池,微信和支付寶的現狀,也能印證流量已經見頂。據Trustdata統計數據,微信月活從2018年5月起到今年7月,一直在10億-11億間波動,同期,支付寶月活在6億-7億間波動。
在流量紅利已然枯竭的情況下,高度依賴流量的電商行業,也面臨著交易規模增速放緩的窘境。
▲電商交易規模增速在2014年達到頂峰后,就開始一路下滑。圖片來自網絡。
有數據顯示,電商交易規模增速在2014年達到頂峰后,就開始一路下滑,目前穩定在10%左右。但入局這個賽道的競爭者越來越多,從各類新興平臺到觸網的線下品牌,搶食者眾,流量變得越來越貴。
據東方證券(行情600958,診股)根據財報測算,2018年,京東獲客成本達到1503元,2016年這一數字為142元。而阿里巴巴的新獲客成本,也在2019財年接近400元。這也是為什么天貓們需要借助購物狂歡節,讓流量實現最大價值變現。
流量見頂,獲客成本高企,對于以流量批發模式為生的電商巨頭,必然會陷入困局。
阿里巴巴的電商生意,實質上是通過售賣搜索排名及展示位置,向商家收取廣告費和傭金,所以,它也被外界稱為“商業地產”公司。
對阿里巴巴而言,廣告變現的模式,決定了其必須不斷搶占用戶量和用戶的注意力,這也造成了其需要不斷追逐新的流量。在近20年的發展過程中,阿里親自參與互聯網流量變遷歷程,希望在此過程中降低流量批發的成本。
早期通過大量采購個人站長碎片化流量,淘寶網實現了對當時最大流量電商易趣的反超,并逐漸在電商流量的爭奪中掌握主動權。到了2013年,阿里投資新浪微博,抓住了社交時代的一波流量紅利。而近年來,阿里巴巴更是通過投資線下商超和內容產品,不斷挖掘新的流量。
然而,6億多的年活躍用戶,超過7億的月活躍用戶數,擁有如此龐大的基數,阿里的電商業務想繼續往前躍進,顯然并非易事。
誰主沉浮?
傳統電商巨頭對流量的渴求和焦慮達到頂峰時,后來者已經用行動生生開辟出了新路。
在李佳琦“買它”的魔性呼喊中,直播帶貨儼然成為最大的風口。淘寶最早入局直播電商,卻沒能擋住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進擊的步伐。
今年6月,抖音電商業務成立獨立事業部,并成為頭條系的一級業務部門。即使之前與淘寶合作無間,也擋不住抖音想自己做閉環的強烈意愿。在雙十一預售開啟不久前,抖音切斷從淘寶、京東等第三方來源的商品鏈接,商家只能通過抖音小店帶貨。
快手的電商業務也在加速。今年5月與京東達成戰略合作,京東為快手提供更優質的產品源,而快手則為京東提供更多流量。按快手方面9月份披露的數據,其電商業務過去12個月訂單總量僅次于淘寶天貓、京東和拼多多。
事實上,沒有一個流量入口能永遠保持生命力,360、百度等昔日的流量巨頭,已經在流量的更迭中被甩在后面,即使是騰訊這樣的巨無霸,也面臨后來者字節跳動的有力沖擊。但新的機會總是會涌現。
直播電商之外,拼多多就是從巨頭夾縫中獲得新流量的最好例證。
拼多多成立時,互聯網流量紅利已近尾聲,上線城市用戶基本已被幾大電商瓜分完畢。但拼多多抓住下沉市場用戶,通過拼團優惠、幫忙砍價、邀請助力等裂變傳播機制,以信息流推薦方式分發流量,低成本獲客,成功實現變現。
有觀點認為,拼多多是借助騰訊扶持才實現快速增長。但事實是,騰訊在2018年10月才正式對拼多多開放微信流量入口,東方證券的研報認為,拼多多是找到了激活騰訊系社交流量的電商野蠻生長法則,而非騰訊在流量端予以的扶持。
直播電商走紅,拼多多這樣的社交電商異軍突起,電商的新舊迭代早已開啟。
電商對流量的渴求不會消失,新興電商們的迅猛崛起,也說明目前已經到了流量精細化運營的階段。
以拼多多為例,從物以類聚到人以群分,社交拼團模式讓有相似需求的用戶聚集,平臺通過機器算法可主動學習用戶潛在需求,從而進行更精準的推薦,提升商品流和信息流效率,將傳統搜索電商“人找貨”模式變為“貨找人”。
前酷六網創始人、混沌大學創始人李善友在最近的一次演講中表示,“拼多多是通過拼團的社交裂變來獲取用戶,通過用戶來推薦商品,這是一個時間和場景的戰爭,再也不是一個流量的戰爭。”
“拼迭代淘”、“刷迭代搜”,從這個意義上看,今年的“雙十一”流量大戰,或許已經為電商的后續競爭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