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霸王“破產”真相:告別的不是青春 是債務
11月9日,“小霸王游戲機破產”的消息登上微博熱搜,這源于11月5日在全國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上公布的一條信息:小霸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小霸王文化”)因負債被申請破產。
在破產信息發酵后,不少已過而立之年的網友感嘆“青春不再”,甚至有人表示,要再買一臺小霸王游戲機來紀念自己逝去的青春。
然而,作者卻發現,信息網上被申請破產的小霸王文化,實際上直到2015年才注冊成立,主推VR業務,不僅從未生產過小霸王游戲機,也不是“小霸王”品牌的真正主人。
小霸王品牌曾經的創始公司和持有者,均為中山市一家名為益華集團的企業。一份涉及益華集團的裁判文書提到:“小霸王”商標注冊人為廣東益華集團投資有限公司,2010年10月24日,該商標被廣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認定為“廣東省著名商標”,所核定使用商品或服務項目是“家用電視游戲機”。
一位對“小霸王”有了解的中山本地人士對作者表示,過去很長時間,益華集團將小霸王品牌授權給一些小的工廠進行生產,他們自己則更像是一個品牌經營者,并且早已經不再生產小霸王游戲機了。
企查查顯示,用“小霸王”三個字進行搜索,會出現十幾家相關公司,如小霸王電子工業有限公司、小霸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和小霸王智能家電有限公司等, 品類涵蓋家電和電子等多個領域。而小霸王文化,只是眾多被授權使用這個品牌名稱的公司之一。
破產的小霸王文化不僅與人們熟知的小霸王游戲機沒有直接關系,實際上,其成立之后,留下最多痕跡的是“股權集資”,并因此官司纏身。
工商資料顯示,小霸王文化注冊成立時,還是一家不起眼的影視文化公司,創始人和曾經的大股東為自然人方鴻祺,2016年,益華集團入股成為第二大股東,兩者開始合作運營小霸王品牌,同時更名為“小霸王文化”。
打上“小霸王”的標簽后,小霸王文化開始高調宣傳并推銷其上市計劃,表示將打造出一個500億市值的VR帝國,并以此為由頭進行原始股集資。
2017年末,方鴻祺退出小霸王文化,根據裁判文書信息,其在公司期間,小霸王文化涉及多起以出售原始股方式進行集資詐騙的訴訟案件——投資人購買的原始股款項,打入的竟然是方鴻祺個人賬戶。
如果說“小霸王”的真正主人是益華集團,那么,處于輿論中心的小霸王文化又是誰?“小霸王”真的破產了嗎?
兩度更名,貼上“小霸王”標簽
工商資料顯示,小霸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7月,最初名為中山市大盛文化影業有限公司,2016年4月其更名為中山市小霸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而到2017年1月,才去掉“中山市”三字,確定為現有名稱。
成立之初,小霸王文化的經營范圍主要是電影放映、舞臺設計、策劃等,第一次更名之后,才增加了計算機軟硬件開發、銷售、以及電玩娛樂產品、游戲機生產銷售等業務。
根據公開資料,小霸王游戲機誕生于1987年,前身為中山市怡華集團(后更名為益華集團)下屬企業日華電子廠。80年代初,日本游戲公司任天堂推出“紅白機”,受到青少年熱捧,但由于價格過高、國民購買力弱、以及銷售資源匱乏等原因,任天堂的這款機器當時未能在中國流行開來。
如同許多電子產品一樣,珠三角地區的工廠迅速瞄準了這個商機,做出了價格低廉、游戲體驗也能及格的山寨游戲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小霸王品牌。
小霸王的成功與連續創辦了步步高(行情002251,診股)、OPPO和VIVO的段永平密不可分。1989年開始,段永平擔任日華電子廠廠長,彼時,工廠處于年虧損上百萬的狀態,在段永平的力主下,日華電子廠轉型做小霸王游戲機,并用幾年時間就將產值做到了超過10億元。
盡管在1995年,因為提出“改制”要求被否決,一手將小霸王帶進巔峰期的段永平選擇出走,但這款國民神機已經確立了行業霸主的地位。
給“小霸王”真正帶來致命一擊的,是在2000年發布的一紙禁令。
當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等7部門《關于開展電子經營場所專項治理的意見》,其中要求,面向國內的電子游戲設備及其零附件生產銷售即行停止,任何企業、個人不得再從事該類活動。
從那時開始,小霸王游戲機開始告別歷史舞臺,但“小霸王”作為一個品牌,卻一直存在。
彼時,正值珠三角地區家電品牌迅速崛起的時期,美的、格蘭仕、志高、科龍等都在迅速發展,借小霸王品牌進行銷售的家電也搭上順風車。
根據公開資料,2006年6月,小霸王母公司益華集團再次向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申請了小霸王的商標專利,不過,這個專利的使用范圍已經改為飲水機、電暖氣、干衣機、燈泡、電壓鍋、音箱等。
至于小霸王游戲機,在2015年后,禁令被逐漸解禁。2015年1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推廣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可復制改革試點經驗的通知》,其中服務業的開放領域,包括“允許內外資企業從事游戲游藝設備生產和銷售”。
6個月后,文化部又出臺《關于允許內外資企業從事游戲游藝設備生產和銷售的通知》,鼓勵企業研發、生產、銷售內容健康的游戲游藝設備,禁令被全面放開。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小霸王文化出現,益華開始與之合作。
原始股資金打進了私人賬戶
小霸王文化成立后,并沒有制造出一臺小霸王游戲機,而其“成名”,與其在媒體上頻繁高調的宣稱打造VR帝國和上市計劃有直接關系。
根據媒體當時報道,2016年8月21日,小霸王文化在中山市的一家五星級酒店里,舉行了一場上市啟動大會,他們宣稱,自己將在2019年完成上市,打造出一個市值500億的VR帝國。
而啟動大會最重要的環節,是小霸王文化向代理商們推銷“原始股”。
根據其當時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布的文章,認購原始股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購買,另一種是代理商先訂貨,然后公司按照訂貨額的10%送返原始股。
彼時,小霸王文化以“小霸王集團”的名義召開會議,上述公眾號的名稱也是“小霸王集團”,但作者查閱公開信息發現,“小霸王集團”并未在官方平臺有備案資料,而公眾號上顯示的賬號主體就是“小霸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訂貨100萬,就送返10萬原始股,3年上市后,保守估計升值6-8倍,就是60-80萬。”宣稱是“小霸王集團副總裁”的戚海生當時在會上說道。
在當時的啟動會上,小霸王文化還發布了VR、早教機器人(行情300024,診股)、平板電腦等產品,根據公眾號文章,他們此后在長沙、福州、濟南、杭州等多地開展“巡回發布會”,推廣原始股。
在小霸王文化破產前,這些“原始股”已經“暴雷”。
綜合多份判決書顯示,有多位投資者按照25億元的公司估值去購買小霸王文化的原始股,小霸王文化向這些投資者頒發股權證書,股權由公司董事長方鴻祺代持。
但是,這些投資者后來發現,當時他們投的錢并沒有進到公司賬戶上,而是到了方鴻祺的個人賬戶。
“2019年初,原告了解到小霸王的辦公地已經人去樓空,大量與原告類似的投資人上門索要退款。”一份判決書這樣寫道。
此外,還有判決書顯示,一些員工也起訴了小霸王文化,原因是當初公司承諾,員工銷售原始股,可以獲得10%的提成,達到一定額度后,還會有豪車獎勵,但最終也未兌現。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小霸王集團”還是小霸王文化,根據公開信息,檢索不到任何他們生產過插卡游戲機的信息。
難言破產,“小霸王”母公司尚在
2017年末,留下一系列債務和訴訟后,方鴻祺突然與益華集團分手,離開了小霸王文化公司。
對于益華集團為何要接盤小霸王文化、與方鴻祺合作,兩者又為何分道揚鑣,具體細節不得而知。
根據媒體報道,2018年4月,在方鴻祺離開后,只剩下益華集團的小霸王文化曾發布聲明表示,要撤回游戲品牌的第三方授權,決心向高端游戲機發展,當年8月,在ChinaJoy上,其還發布了一款Z+的游戲主機,售價4988元。
不過,市面上幾乎找不到這款游戲機的身影,只在二手交易平臺閑魚上有人以1800元的價格“賤賣”全新未拆封的產品。
“已經死了兩年了,就是個廢掉的半成品。”一位閑魚賣家這樣回復作者。
也正是在與方鴻祺合作的時候,益華集團自身主業開始出現了危機。
25年前,在小霸王游戲機還在巔峰時,益華集團就早已成立,不過,游戲機并非其主業,它一直重點布局的領域為零售、百貨、超市、電器、家居和全球購,曾是廣東省第六大綜合零售商。在中山市,益華百貨大商場是很多當地人常去的地方。
2013年,益華集團在香港上市。
然而,根據益華集團財報,2016年其收益和利潤分別為5.83億元和7391萬元,到2017年至2019年則由于主業經營不善,開始陷入連續虧損,利潤分別為-979萬元、-1.15億元和-5.809億元。
小霸王文化并未讓益華集團得到輸血,反而讓其雪上加霜。
根據公告,2016年,小霸王文化曾向AMD公司訂購了大量芯片,益華集團因此承擔了一筆不小的費用,其中,在今年年底,他們需要向AMD公司支付4234.6萬元人民幣的開發費用,同時,還為小霸王文化向AMD做了上限為1000萬美元的擔保。
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底,益華集團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為4830.8萬元。
今年上半年,由于疫情,益華集團主營業務的百貨商場再次受到了致命打擊。根據新京報的報道,益華集團下屬的百貨商場已經出現了大范圍拖欠商戶貨款的情況,不少商戶、積分卡用戶、商場業主走上了追討欠款之路。
而在方鴻祺不辭而別、索要無果后,上述將購買原始股款項打給其個人的投資者,也將矛頭指向了只剩下益華集團主導的小霸王文化,裁判文書信息顯示,小霸王文化曾想以公司并沒有收到錢為由,拒絕這些索款請求,但是未被法院認可。
在公司破產的情況下,這場圍繞“小霸王”引發的原始股鬧劇如何收場,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品牌真正所有者益華集團尚在,小霸王文化的破產,并不意味著“小霸王”的破產。
所謂“小霸王破產”背后,告別的或許不是青春,而只是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