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全文一覽(2)
第二章 總體部署
第一節 總體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發展方向,深入實施發展新能源汽車國家戰略,以融合創新為重點,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升產業基礎能力,構建新型產業生態,完善基礎設施體系,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汽車強國。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在技術路線選擇、生產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的主體地位;更好發揮政府在戰略規劃引導、標準法規制定、質量安全監管、市場秩序維護、綠色消費引導等方面作用,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創新驅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協同的技術創新體系,完善激勵和保護創新的制度環境,鼓勵多種技術路線并行發展,支持各類主體合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加大商業模式創新力度,形成新型產業創新生態。
協調推進。完善橫向協同、縱向貫通的協調推進機制,促進新能源汽車與能源、交通、信息通信深度融合,統籌推進技術研發、標準制定、推廣應用和基礎設施建設,把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開放發展。踐行開放融通、互利共贏的合作觀,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培育新能源汽車產業新優勢,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體系。
第三節 發展愿景
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動力電池、驅動電機、車用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降至12.0千瓦時/百公里,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高度自動駕駛汽車實現限定區域和特定場景商業化應用,充換電服務便利性顯著提高。
力爭經過15年的持續努力,我國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質量品牌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純電動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公共領域用車全面電動化,燃料電池汽車實現商業化應用,高度自動駕駛汽車實現規模化應用,充換電服務網絡便捷高效,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穩步推進,有效促進節能減排水平和社會運行效率的提升。
第三章 提高技術創新能力
第一節 深化“三縱三橫”研發布局
強化整車集成技術創新。以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為“三縱”,布局整車技術創新鏈。研發新一代模塊化高性能整車平臺,攻關純電動汽車底盤一體化設計、多能源動力系統集成技術,突破整車智能能量管理控制、輕量化、低摩阻等共性節能技術,提升電池管理、充電連接、結構設計等安全技術水平,提高新能源汽車整車綜合性能。
提升產業基礎能力。以動力電池與管理系統、驅動電機與電力電子、網聯化與智能化技術為“三橫”,構建關鍵零部件技術供給體系。開展先進模塊化動力電池與燃料電池系統技術攻關,探索新一代車用電機驅動系統解決方案,加強智能網聯汽車關鍵零部件及系統開發,突破計算和控制基礎平臺技術、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支撐技術等瓶頸,提升基礎關鍵技術、先進基礎工藝、基礎核心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等研發能力。
專欄1 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攻關工程
實施電池技術突破行動。開展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膜電極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究,加強高強度、輕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長壽命的動力電池和燃料電池系統短板技術攻關,加快固態動力電池技術研發及產業化。
實施智能網聯技術創新工程。以新能源汽車為智能網聯技術率先應用的載體,支持企業跨界協同,研發復雜環境融合感知、智能網聯決策與控制、信息物理系統架構設計等關鍵技術,突破車載智能計算平臺、高精度地圖與定位、車輛與車外其他設備間的無線通信(V2X)、線控執行系統等核心技術和產品。
實施新能源汽車基礎技術提升工程。突破車規級芯片、車用操作系統、新型電子電氣架構、高效高密度驅動電機系統等關鍵技術和產品,攻克氫能儲運、加氫站、車載儲氫等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支撐技術。支持基礎元器件、關鍵生產裝備、高端試驗儀器、開發工具、高性能自動檢測設備等基礎共性技術研發創新,攻關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海量異構數據組織分析、可重構柔性制造系統集成控制等關鍵技術,開展高性能鋁鎂合金、纖維增強復合材料、低成本稀土永磁材料等關鍵材料產業化應用。
第二節 加快建設共性技術創新平臺
建立健全龍頭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聯合研發攻關機制,聚焦核心工藝、專用材料、關鍵零部件、制造裝備等短板弱項,從不同技術路徑積極探索,提高關鍵共性技術供給能力。引導汽車、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跨領域合作,建立面向未來出行的新能源汽車與智慧能源、智能交通融合創新平臺,聯合攻關基礎交叉關鍵技術,提升新能源汽車及關聯產業融合創新能力。
第三節 提升行業公共服務能力
依托行業協會、創新中心等機構統籌推進各類創新服務平臺共建共享,提高技術轉移、信息服務、人才培訓、項目融資、國際交流等公共服務支撐能力。應用虛擬現實、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汽車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虛擬仿真和測試驗證平臺,提升整車、關鍵零部件的計量測試、性能評價與檢測認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