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的機遇與風險:石油、煤電、油輪船舶等產業鏈相關行業將成為擱淺資產
事件
碳中和刻不容緩,氣候危機將造成地球生態、經濟發展和社會人文等方面的毀滅性后果:在經濟方面,氣候危機將沉重打擊以農林牧漁為代表的傳統經濟部門。并影響電力系統掣肘制造業生產力,嚴重阻礙經濟發展。在社會人文方面,氣候危機將導致糧食及其他農作物大量減產,糧食與水資源的短缺將引發暴力沖突,影響社會、政治秩序。
能源效率是各國積極推進碳中和目標的又一潛在原因:以美國為例,美國能源效率為14%,86%的能源被浪費,目前內燃機時代很難再有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的電力系統、未來邊際使用成本接近為零的電動車和自動駕駛以及通信物聯網平臺將引領能效的大幅提升。能效的提高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并對能源對外依存度高的國家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
觀點
我國二氧化碳的排放來源主要追溯到電力行業(40%),工業能源(38%)、建筑行業(10%)和交通運輸業(10%)。為了達成碳中和的目標,在每個領域都需減少碳排放和碳足跡,以盡可能提前實現碳中和。
電力行業減排:1)目前我國仍以煤電為主,未來將降低煤電供應開發,利用非化石能源。2)碳捕捉和封存技術保障低碳電網。3)部分制造業將受益于西部可再生能源成本較低,出現大面積轉移現象。
工業減排:1)加快推動氫能和工業電氣化在工業領域應用。2)發展工業碳捕捉技術。3)注重工業生產廢物利用,發展循環經濟。4)高碳排放工業或將出現供給側改革,龍頭公司顯著受益。5)高排放標準或將長期影響未來PPI走勢。
建筑行業減排:1)“被動建筑”迅速推廣,努力實現新建建筑碳排放歸零。2)BIPV將成為建筑減碳設計的主要選擇。3)推進建筑材料低碳化,新型膠凝材料、低碳混凝土、低碳水泥等技術。4)智能家居將逐漸普及,提升效率減少家庭碳排放。
交通運輸行業減排:1)傳統車企加快產業升級,汽車電動化政策快速推進。2)航空業全電飛機或成未來方向。3)加快交通行業使用“綠色氫能燃料”。4)調整運輸結構,公轉鐵和公轉水大趨所勢。5)自動駕駛和汽車共享化轉型將減少碳足跡和碳排放。
農業減排:1)加強植樹造林,減輕農業生產碳排放。2)減少化肥用量,加快農業生態轉型。3)打造數字化運營農場,推行綠色生產方式。4)土壤碳封存和富碳農業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減排溫室氣體。5)歐盟為氣候目標加大食品投資,人造肉減緩溫室氣體排放。
石油、煤電、油輪船舶等產業鏈相關行業都將成為擱淺資產:1)碳交易造成碳排放行業運營成本升高,在未來為了避免石油和煤炭企業拋售擱淺資產造成更大的污染,碳交易的政策以及碳價都可能超預期收嚴。2)高污染企業所面臨的碳中和風險將增加其融資成本。3)伴隨著技術的進步,可再生能源的價格迅速下降將影響煤電企業業績。
房地產未來也將有可能成為擱淺資產:每一棟房屋都有能效證書,若能效檢測處在最低級別則無法出租和出售,未來無法滿足能耗標準的建筑勢必將迅速貶值成為擱淺資產。
風險提示:1)碳中和推進超預期影響企業業績;2)氣候環境災害影響經濟正常運轉;3)碳交易管控推動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