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炒熊一只賺數萬元上熱搜 炒積木熊是什么意思?
【#有炒鞋玩家轉戰炒熊#,#90后炒熊一只最多賺數萬元#,小心被割韭菜!】“積木熊”是由日本MEDICOM公司出產的玩具,在日本原價三千元左右的70cm高積木熊,進入國內,價格少則上漲一兩千元,多則暴漲數萬元。特別是越稀有,市場價越高。倒賣積木熊成為了90后、00后新的投資方式,卻容易被割韭菜。 @老板聯播
此前報道:
一款名為AJ6櫻花粉的球鞋發售則采用線上“搖號”,竟有30萬人參與了這雙1399元運動鞋的搖號。 限量款一直都有,以前只流行于某個小圈子。如今,買鞋堪比買房、打新股、申領北上廣深車牌號一般充滿儀式感。 而且,炒鞋已經從線下的搶購狂歡,蔓延至線上的規模化交易,甚至不少App推出了行情圖,買賣實時報價等。
專業人士解讀:
從整體看,無論炒什么,炒房、炒地皮、炒股、炒期貨、炒文玩字畫等等,都是投機行為。 當然,不同人群有不同的收入、偏好、熟悉的場景和環境,導致他們偏好的投資標的會有所不同。 年輕人炒鞋不足為奇,主要和目前年輕人喜愛的潮流有關。對他們而言,鞋子是他們比較熟悉、容易估值、交易起來比較方便的一種標的。 當然,品牌方進行饑餓營銷或發售限量產品,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總體而言,工業化制成品無論用怎樣的手段,仍然是批量化流水線產品,饑餓營銷的方式只能制造心理稀缺效應,不可能制造真正的價值稀缺性。
因此,盡管有些鞋包因其獨特性獲得溢價,但恐怕在定價中已經充分體現,繼續交易中的大量漲價空間多半是基于情感擾動的泡沫價格,不能長久。 其實,炒鞋潮和此前社會中的資產泡沫高企差不多是同時發生的。泡沫經濟中,往往年輕人的消費能力也大大增強,財富年輕化趨勢明顯,因此投資投機標的年輕化、投資投機泛化都會出現。 到泡沫退去時,自然會看到真正的價值究竟是什么、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