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君安:制造業新時代,推薦“逆襲制造”四條投資邏輯主線
疫情后,國內經濟再現“制造業領先”小時代特征。結構上,借力海外溢出效應及國內進口替代之勢,部分優質制造企業較龍頭公司實現彎道超車,行業地位顯著提升。反映供改之后,周期波動收斂,當前優質制造企業更多憑借核心競爭力實現盈利“突圍”的產業結構變遷。
如何定義本輪優質制造企業的逆襲?我們篩選機構關注度高且質地較優的787家制造公司,包括220家傳統制造業龍頭和567家優質制造企業。本輪以設備制造領域為代表的優質制造企業,不僅復蘇與擴張力度超過傳統龍頭公司,且攫取了產業鏈內更大份額的利潤增長。
當前經濟修復催化了優質制造企業自2016年后的“二次加速逆襲”。自上而下來看,本輪優質制造逆襲的核心驅動因素為:需求端強勁增長;供給端結構性優化;前期優質制造企業充分的去杠桿進程為當前逆襲提供了優異的報表條件和騰挪空間。但本輪有望突破“成本端漲價壓制中游制造毛利”、“信用收縮壓力影響制造業投資意愿與盈利彈性”的傳統總量思維定式,逆襲企業為當前關鍵邊際變化:1)總量受上游成本壓制下,不代表結構上無突圍機會;2)設備端的優質制造企業毛利率實際上更具韌性與優勢;3)本輪優質制造企業應對信用收縮的能力更強;4)相較上一輪當前宏觀環境和企業逆襲條件更加優異。
微觀角度如何判斷與定義逆襲的制造企業特征?制造企業的逆襲勢必基于未被市場充分認知的卓越競爭力,落腳至財報,則反映在量價利現金四個維度。逆襲制造企業共性特征為:對產業鏈其他企業的“擠壓”(資金占用)和逆勢擴張(投資/產能)。不同之處在于對外部融資的態度。基于現金+投資+杠桿表現,可劃分為穩健、進攻、保守三類。
如何搭建逆襲制造企業研究框架?我們從策略視角,基于周期成長階段與商業模式特性,搭建自上而下四層次逆襲制造企業的研究框架:1)企業周期成長階段決定增長空間和方向;2)行業地位/產業鏈位置決定增長方式和驅動力;3)商業模式指引增長特征;4)微觀經營上的各項超預期,終落腳為量價利現金投資等各項指標,刻畫增長表現。
基于以上框架,推薦“逆襲制造”四條投資邏輯主線:1)二次成長起勢型,“二次逆襲式成長”向上趨勢已現;2)底部需求跟蹤型;3)產能消化盈利兌現型;4)行業地位逆襲式改善型。篩選值得重點關注的優質制造所在細分賽道,包括:機械基礎件/通用機械/其他專用機械/工控自動化/電子零部件制造/元件/半導體材料/被動元件/包裝印刷/油氣鉆采服務/冶金礦采化工設備/儲能設備/儀器儀表/汽車零部件等。
來源:國泰君安(行情601211,診股)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