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水貨的暴富神話還在繼續?真水貨來了 價值萬億 你炒不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大江大河的水來自天上,又回歸大海,無盡的循環。在絕大多數人眼中,水跟空氣一樣,必不可需卻又無處不在。
炒“水貨”時代
炒股票、炒房子,炒黃金、炒石油,炒門票、炒球鞋……各種暴富神話,屢見不鮮。
但如果告訴你,李白筆下黃河和桃花潭的水也可以拿來炒,是不是一臉驚愕。
就在本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宣布將推出水期貨,華爾街的投資經理們開啟炒“水貨”時代。
水也可以炒?
芝商所這次推出的水期貨,是基于加利福尼亞現貨水市場而設計的一款價格期貨合約。據悉,此款期貨產品將允許農民、市政機構和對沖基金等諸多主體參與交易,僅加州的市場規模將超過11億美元,全球來看可能是萬億市場。
自此,水將和黃金、原油、大豆一樣出現在芝商所,供投資者進行各類投資交易和價格對沖。
水怎么炒?水資源領域的金融專家韋萊斯根據加州5個最大、最活躍的水市場交易量加權后,編制了韋萊斯加利福尼亞水指數,此次推出的水期貨將跟蹤這一指數。
該指數每周更新一次,最近的指數顯示的水價格為487美元,即1升大約0.04美分。今年1月價格為238美元,6月之后一度上漲到了700美元上方,年內出現近3倍的波動。
水價如此大的波動,對于需水量巨大的農場主來說,是潛在的焦慮。農場主保障灌溉水源的穩定十分必要,水期貨的誕生便主要是解決農場主對于水價波動帶來的影響。
農場主或是工廠老板如果想知道6個月后加州的水價,水期貨價格成為最佳參考。如果進一步參與期貨交易,通過期貨產品的對沖將更進一步鎖定風險。
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此誕生。
早有先例
實際上,這不是水期貨第一次登上舞臺。
幾十年前,創下南半球最高氣溫紀錄的澳大利亞烏德達納塔,氣候干旱問題持續多年。1994年澳大利亞出臺的一項規定將地權與水權進行了分離,這個規定允許土地所有者出賣自己土地上的取水權。后來澳大利亞又通過了水交易的立法,為后來的水期貨市場奠定法律基礎。
在政府層面,水利部門制定的水共享計劃負責分配可以長期抽取多少水,以及需要為環境留出多少水,用戶的用水數量會根據許可類別和個人權利的大小每年發生變化。這種政府分配的方式促進了水的現貨交易市場的產生。
后來澳大利亞誕生了類似Waterfind的電子交易所,人們便可以很方便的交易自己分配到后者擁有的水資源,水期貨和遠期交易的各類交易所分布在澳大利亞多個州。
數據顯示,在Waterfind上交易水期貨合同的人中,大約有五分之四是農民或土地所有人,剩下的五分之一則是投資人和交易員。
水期貨市場的誕生,讓飽受干旱的澳大利亞農民可以像保障棉花或玉米價格一樣,獲得某種程度上的安心,不用在擔心灌溉水源價格的高低影響到農作物的生產成本。
困擾農民水價的問題,在水期貨推出后,似乎迎刃而解。
波動的背后
然而,農民想要的不是干旱時期貨市場對沖的一點補償,而是需要足夠的水源澆灌田地。
水期貨的價格受氣候影響極大,比如今年6月加州水價格持續攀升的關鍵是氣候干旱、山火連綿,而這時候也正是農作物最需要灌溉水源的時候。水期貨能在一定程度上調配水資源的配置,但在總量不足時,調配的效果微不足道。
今年9月,芝商所第一次提出要推出水期貨產品的背景正是加州今年持續的干旱和山火,但水期貨只是作為金融交易工具,并不能實際交易水資源。
加州今年水價波動超過3倍,除了天氣原因,更多反映的是水資源的匱乏問題。在加州,農業用水先是抽取河流水庫等地表水,后來伴隨需水量越來越大開始抽取地下水,加州中央谷底8000多口水井被抽干,進一步刺激了當地水資源價格的波動。
自然氣候原因加上人類的無度使用,帶來的水資源匱乏問題,顯然不是水期貨等解決的問題。干旱催生了水期貨,水期貨卻不能為我們帶來亟需的水資源。
所以,芝商所推出的水期貨,歡呼不應該是金融產品的創新,而是對我們濫用水資源的一種警醒。水期貨的價格走勢,可能更多是反映加州甚至全球水資源緊缺程度的市場指標。
保護環境、節約用水才是減少極端天氣產生、解決水資源匱乏的根本。無盡的循環,需要的是每個人的行動。
炒水時代來臨,卻不希望因為水資源的緊缺而成為炒作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