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全文一覽(3)
專欄3: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化升級工程
加快平臺推廣應用。引導跨行業跨領域平臺匯聚更廣范圍生產要素資源,面向原材料、裝備、消費品、電子信息、能源、醫療醫藥、建筑等重點行業及產業集聚區,支持建設50家行業和區域特色平臺,支持建設云仿真、數字孿生、數據加工、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PHM)等技術專業型平臺,加快信息技術創新應用。深化多層次平臺試驗驗證。面向發展基礎良好的特定區域,支持建設20家區域一體化平臺,開展技術、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的試驗驗證,促進區域要素資源有序流動與協同發展,加速區域產業資源共享和設備上云,促進區域產業協同和生態建設。培育平臺創新解決方案。強化平臺工業數據集成管理及工藝、控制、運維等工業機理建模能力,研發構建數字孿生創新工具,打造一批“平臺+產品”“平臺+模式”“平臺+行業/區域”創新解決方案。建設平臺數據監測與運行分析系統。完善平臺數據字典,開展平臺基礎能力、運營服務、產業支撐等運行數據自動化采集,研發平臺運行監測及行業運行分析模型,編制發布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指數。
時間節點:到2023年,工業企業及設備上云數量比2020年翻一番,打造3~5家有國際影響力的綜合型工業互聯網平臺、70個行業區域特色平臺、一批特定技術領域專業型平臺。
責任單位: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國資委。
(四)數據匯聚賦能行動。
15、推動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建設。持續提升國家中心的數據匯聚、分析、應用能力,推進區域分中心與行業分中心建設。研究工業互聯網數據權屬確定、價值評估、資源交換、效益共享等機制,制定數據交換接口標準規范,推動國家中心、各區域和行業分中心之間數據資源的高效流通。
16、打造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綜合服務能力。面向政府提供工業經濟和產業運行監測指揮、應急事件預警協調等服務,面向行業提供數據管理能力提升、工業資源共享、解決方案推廣等服務,為企業提供設備與業務系統上云、產融合作、供需對接等服務。
17、培育高質量工業APP。推動共性經驗知識沉淀提煉,發展普適性強、復用率高的基礎共性工業APP,以及基于知識圖譜和智能算法的可適性工業APP。打造一批經濟價值高、推廣作用強的行業通用工業APP。面向特定領域、特定場景個性化需求,培育一批企業專用工業APP。發展基于數字孿生技術的工業智能解決方案,支持開源社區、開發者社區建設,發展工業APP商店,促進工業APP交易流轉。
18、推動平臺間數據互聯互通。構建平臺數據字典互認機制,統一工業數據、算法模型、微服務等調用接口。鼓勵開展聯合攻關、互補合作,制定平臺間接口規范,推動機理模型和工業APP的跨平臺調用與訂閱,打造協同發展、多層次系統化平臺體系。
19、持續深化“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聚焦本質安全水平提升,針對原材料、危險化學品、礦山、民爆、煙花爆竹等重點行業領域,構建基于工業互聯網的安全生產感知、監測、預警、處置及評估體系,建立風險特征庫、失效數據庫、安全生產評估模型和工具集,提升工業企業安全生產水平。
專欄4: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建設工程建設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體系。面向能源、鋼鐵、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醫藥等流程行業及電子、汽車、裝備、建筑等離散行業,建設行業大數據分中心,加強行業數據資源管理。加強工業互聯網推廣應用與銀行保險機構數字化轉型的聯動銜接,搭建基于工業互聯網的中小微企業數據集成和共享平臺,探索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在金融服務中的應用。在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基礎較好領域,建設一批統一規范的區域級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分中心,匯聚數據資源達到PB級。建設場景驅動的高質量數據集,鼓勵開展工業算法創新。開展數據創新應用,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建設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災備中心,開展數據災備服務,提升應急保障服務能力。 時間節點:到2023年,基本建成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20個區域級分中心和10個行業級分中心。建設高質量的工業微服務和工業APP資源池,工業APP數量達到50萬個。
責任單位: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應急部、國資委、市場監管總局、銀保監會、能源局。
(五)新型模式培育行動。
行動內容:
20、發展智能化制造。鼓勵大型企業加大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應用力度,全面提升研發設計、工藝仿真、生產制造、設備管理、產品檢測等智能化水平,實現全流程動態優化和精準決策。
21、加強網絡化協同。支持龍頭企業基于平臺廣泛連接、匯聚設備、技術、數據、模型、知識等資源,打造貫通供應鏈、覆蓋多領域的網絡化配置體系,發展協同設計、眾包眾創、共享制造、分布式制造等新模式。
22、推廣個性化定制。鼓勵消費品、汽車、鋼鐵等行業企業基于用戶數據分析挖掘個性需求,打造模塊化組合、大規模混線生產等柔性生產體系,促進消費互聯網與工業互聯網打通,推廣需求驅動、柔性制造、供應鏈協同的新模式。
23、拓展服務化延伸。支持裝備制造企業搭建產品互聯網絡與服務平臺,開展基于數字孿生、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產品模型構建與數據分析,打造設備預測性維護、裝備能效優化、產品衍生服務等模式。
24、實施數字化管理。推動重點行業企業打通內部各管理環節,打造數據驅動、敏捷高效的經營管理體系,推進可視化管理模式普及,開展動態市場響應、資源配置優化、智能戰略決策等新模式應用探索。
專欄5:工業互聯網新模式推廣工程面向領先制造企業與特色中小企業組織新模式應用標桿遴選,依托龍頭企業、研究機構等制定發布新模式應用實施指南,加強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業態探索與推廣。鼓勵地方開展工業互聯網新模式應用宣貫與培訓,支持建立一批線上線下結合的新模式應用體驗中心,鼓勵創新應用探索實踐。 時間節點:到2023年,面向垂直細分行業,形成100個左右新模式應用試點示范,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模式和應用場景,實現在200家以上工業企業復制推廣。
責任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國資委。
(六)融通應用深化行動。
行動內容:
25、加強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支持大型企業引領推廣、中小企業廣泛應用的融通發展模式,鼓勵領先企業推廣供應鏈體系和網絡化組織平臺,打造符合中小企業需求的數字化平臺、系統解決方案、產品和服務,帶動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能力提升和訂單、產能、資源等共享。
26、加快一二三產業融通發展。支持第一產業、第三產業推廣基于工業互聯網的先進生產模式、資源組織方式、創新管理和服務能力,打造跨產業數據樞紐與服務平臺,形成產融合作、智慧城市等融通生態。
專欄6:工業互聯網融通應用工程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為支撐,推動集聚一批面向中小企業的數字化服務商,培育推廣一批符合中小企業需求的數字化平臺、系統解決方案、產品和服務,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賦能中小企業。實施一二三產業融通發展計劃。鼓勵開展融通應用示范培訓宣貫,支持建立一批面向醫療、教育、金融等領域的融通應用展示中心。鼓勵開展工業互聯網融通應用大賽,探索基于工業互聯網的一二三產業融通集成應用場景,打造產融合作、工業旅游等典型模式。持續開展行業融合應用試點示范。在流程制造行業普及高價值設備資產管理、安全環保管理優化、全流程一體化優化等模式,提升裝備裝置、控制系統的數字改造與連接水平。在離散制造行業推廣在制品質量檢測、設備健康管理、規模化定制、供應鏈追溯、跨領域融通服務等模式,推動企業加快生產全過程數字化改造與精準管控。支持行業協會、研究機構、龍頭企業等制定發布行業應用推廣指南。 時間節點:到2023年,面向重點行業形成150個左右行業特色明顯、帶動效應強的融合應用試點示范。打造一批支撐融通應用的模型資源庫與服務平臺,形成40個左右融通應用典型場景。
責任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商務部、應急部、國資委。
(七)關鍵標準建設行動。
行動內容:
27、強化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國家工業互聯網標準協調推進組、總體組、專家咨詢組作用,系統推進工業互聯網標準規劃體系研究及相關政策措施落實,加強跨部門、跨行業、跨領域標準化重要事項的統籌協同。
28、完善標準體系。結合5G、邊緣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趨勢,完善工業互聯網標準體系,明確標準化重點領域和方向,指導標準化工作分領域推進實施。
29、研制關鍵標準。加快基礎共性、關鍵技術、典型應用等產業亟需標準研制。強化工業互聯網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推廣實施《專利導航指南》系列國家標準(GB/T39551-2020),提升行業知識產權服務能力,推動工業互聯網知識產權數量、質量同步提升。
30、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國際電信聯盟(ITU)、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技術委員會(IEC)等國際組織活動及國際標準研制,加強與國際產業推進組織的技術交流與標準化合作,促進標準應用共享。
專欄7:工業互聯網標準化工程實施工業互聯網標準引領計劃。加快制定網絡、平臺、安全體系架構、通用需求、術語定義等基礎共性標準。加快制定“5G+工業互聯網”、網絡信息模型、工業大數據、安全防護等關鍵技術標準。加快制定面向原材料、裝備、電子信息等重點行業領域的應用標準。實施工業互聯網標準推廣計劃。推進標準在重點行業和企業中應用,開展企業工業互聯網標準符合度評測,以及行業標準應用水平評估評價工作。提升工業互聯網網絡、平臺、安全標準公共服務能力,推進創新技術成果向標準轉化。 時間節點:到2023年,建立較為完善的工業互聯網標準化工作機制,基本形成統一、融合、開放的工業互聯網標準體系,完成60項以上關鍵標準研制。
責任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商務部、衛生健康委、國資委、市場監管總局、知識產權局。
(八)技術能力提升行動。
行動內容:
31、強化基礎技術支撐。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加強工業互聯網基礎理論研究,提升原始創新水平。鼓勵信息技術與工業技術企業聯合推進工業5G芯片/模組/網關、智能傳感器、邊緣操作系統等基礎軟硬件研發。加強工業機理模型、先進算法、數據資源的積累、突破與融合。
32、突破新型關鍵技術與產品。支持領先企業加快網絡、標識、平臺與安全的關鍵技術與產品研發。推動邊緣計算、數字孿生、區塊鏈等與工業互聯網的融合技術研究,加強融合產品及其解決方案的測試驗證和商業化推廣。
33、以新技術帶動工業短板提升突破。加強5G、智能傳感、邊緣計算等新技術對工業裝備、工業控制系統、工業軟件的帶動提升,打造智能網聯裝備,提升工業控制系統實時優化能力,加強工業軟件模擬仿真與數據分析能力。
專欄8:工業互聯網技術產品創新工程加強工業互聯網基礎支撐技術攻關。支持工業5G芯片模組、邊緣計算專用芯片與操作系統、工業人工智能芯片、工業視覺傳感器及行業機理模型等基礎軟硬件的研發突破。實施技術產品創新突破計劃。攻克5G與TSN等新型網絡、新型標識與可信解析、平臺數據模型管理與應用開發、基于人工智能的安全防護等工業互聯網關鍵共性技術,加快研發新產品。加強對工業互聯網與傳統技術的融合與帶動提升。鼓勵裝備企業綜合運用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打造自主作業、云端協同作業等智能化裝備。鼓勵工業軟件企業基于平臺打造功能組件和數據模型靈活組織復用的軟件產品,帶動設計仿真、工藝優化等功能強化。支持信息技術與自動化企業打造邊緣控制器、邊緣云與智能網關,推動邊緣計算與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過程控制系統的融合,構建具備智能計算與實時優化能力的邊緣工業控制系統。加強知識產權信息服務支撐。加快建設國家知識產權大數據中心和公共服務平臺,為技術創新提供知識產權信息支撐。 時間節點:到2023年,工業互聯網關鍵核心技術競爭力進一步提升。工業5G芯片/模組/網關、邊緣計算芯片等基礎軟硬件產品基本成熟。
責任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知識產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