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工業和信息化標準工作要點》全文一覽(2)
三、優化提升標準體系供給結構和水平
8.編制強制性國家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在強制性標準整合精簡工作基礎上,圍繞產品安全、生態環境安全、網絡和數據安全,船舶、飛機、民爆和通信行業的安全生產等編制工業和信息化強制性國家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對照和借鑒國際先進水平,進一步明確強制性國家標準體系的框架結構、標準項目規劃和進度安排。
9.加強重點領域標準體系的頂層設計。根據技術進步和產業快速發展、融合發展的需求,修訂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電動汽車、車聯網(智能網聯汽車)、智慧家庭、云計算、鋰離子電池、光伏等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或路線圖。啟動編制鋼鐵、石化、有色金屬、建材、紡織、汽車、電力裝備等行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積極推進智能船舶、物聯網基礎安全、5G+工業互聯網、5G+醫療健康、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區塊鏈等領域標準體系建設指南。
10.優化完善行業標準體系供給結構。優先支持重點和基礎公益類標準制定,逐步減少一般性技術和產品行業標準的數量,制定重點和基礎公益類標準比例同比增加5%。加大行業標準復審修訂力度,對實施時間超過5年的行業標準進行全面復審、及時修訂。鼓勵采用修改單對行業標準進行修改,提升修訂響應速度。
11.大力培育發展高質量的團體標準。繼續實施百項團體標準應用示范項目,引導社會團體先行制定具有創新性的團體標準,及時滿足產業和市場的急需。支持制定技術水平全面優于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先進團體標準,鼓勵制定質量分級評價團體標準,推動實現優質優價。組織相關標準化專業機構對現有團體標準應用示范項目的效果進行評估、不斷改進。
四、持續深度參與全球標準化活動
12.不斷提升國內外標準一致性水平。開展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國際標準的轉化評估分析,進一步查找薄弱環節。圍繞薄弱環節和消費提升等重點領域,結合產業發展實際情況,組織開展國際標準對標達標行動,瞄準國際先進標準不斷提升國內標準的技術水平,將相關領域的國際標準轉化率提升至90%。
13.主動參與國際標準和技術法規制定。支持國內的行業協會、企事業單位等深度參與國際電信聯盟(ITU)、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及聯合國世界車輛法規協調論壇(WP29)等國際標準和技術法規的制定,與國際同行共同樹立國際標準,積極貢獻中國技術方案,提高國際標準的風險防控能力。
14.積極支持中外標準化交流合作。鼓勵國內的協會、標準化專業機構等加強與國際同行的標準化交流與合作,聚焦共同關注的領域,形成標準化共識,不斷擴大國際標準化工作的朋友圈。支持圍繞“一帶一路”的建設需要,組織編制行業標準和強制性國家標準外文版,促進我國技術、產品、工程和服務的國際化發展。
- 上一篇:英菲尼迪致歉內容:回應QX60變速箱問題事件原委
-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