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最近熱度較高的券商
風物長宜放眼量,提高直接融資比例勢在必行,在可預見的將來,銀行向下,券商向上。
今年以來,券業并購傳聞屢見不鮮,其中影響力最大的就是傳出中信證券(行情600030,診股)和中信建投(行情601066,診股)要打造航母級券商。
最近,券商又被推到了風口之上,先是國聯證券(行情601456,診股)和國金證券(行情600109,診股)公告合并,隨后市場質疑兩家公司涉嫌信披違規及存在內幕交易,緊接著證監會就要求兩家公司提交知情人名單,似乎默認了存在內幕交易這一事實。截至截稿,最新的消息是兩家公司重組終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地處安徽省的國元證券(行情000728,診股)和華安證券(行情600909,診股)也被傳出要合并,股價在近期接連上漲,但兩家公司隨后公告稱無未披露的重大信息。借著市場的熱度,《每日財報》就為大家剖析一下券商行業的發展格局和未來前景。
1
券商怎么賺錢?
證券行業具有明顯的周期性特征,決定行業興衰的根本是資本市場的活躍度。通過回顧券商各項業務的歷史發展波動,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發現券商行業在熊市時大部分業務都會受到不利影響,業績下滑導致股價下跌,在牛市時則會迎來業務景氣,業績大幅上漲。
券商最主要有五大業務板塊,分別是經紀業務、投行業務、資管業務、自營業務、信用業務。分開來看,經紀、投行、資管、自營、信用分別占營業收入的19%、9%、8%、31%、11%,其中經紀業務和自營業務合計占到了一半的收入。
簡單的來說,經紀業務主要是指證券公司從投資者交易過程中收取傭金,券商的經紀業務收入主要取決于股票成交金額與傭金費率兩項指標。投行業務主要是指證券公司一級市場上的證券承銷與保薦業務,投行業務中占主要部分的是股票IPO、股權再融資、債券承銷等。資管業務就是證券公司作為資產管理人,與客戶簽訂資產管理合同,對客戶資產進行經營運作,資管新規之后,這一業務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券商自營盤就是指證券公司以自有資金買賣有價證券,并自行承擔風險和收益的投資行為。每當需要護盤的時候,券商自營盤就會站出來,前幾年討論比較多的“國家隊”資金很大一部分就來自券商自營資金。信用業務主要包括融資融券業務和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
證券公司實質是經營與有價證券有關的交易、融資等業務的金融機構,而有價證券的上市掛牌交易,即業務的源頭就是為企業發行股票、債券的投行業務。從業務邏輯來看,經紀、自營、資管、信用等業務均位于投行業務下游。
隨著券商數量增加,競爭加劇,經紀業務的傭金費率在近十年里呈現不斷下降趨勢。2010-2011年全行業平均還有近千分之一,2017-2018年已降至約萬分之三。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外資券商的準入會被逐步放開,而國外券商的經紀業務一般不收取傭金和手續費,所以會進一步擠壓國內券商的利潤空間,擺脫對于經紀業務的依賴是未來券商轉型的一個重要方向。另一方面,自營業務代表著一家券商綜合的投研能力,也是投資者比較感興趣的一個點。
在這方面,頭部券商的實力明顯要強,從三年自營業務的平均收益率情況來看:中信接近10%,國君、中金在7.5%-8%,海通在6%左右,國信、華泰、建投均在5.5%附近,而招商、銀河低于5%。從平均投資規模來看,海通、華泰、中信在1000億左右,其中中信高規模下實現高收益,海通也實現較高收益率水平,國君、招商、中金平均投資規模650-750億元,收益率分化較大,其他券商平均投資規模較小,收益水平相對較低。
2
為什么要將券商做大?
券商之所以受到關注,很大一個原因就是要改變當下國內的融資結構,當前我國融資結構依然以間接融資為主。根據央行公布的社融數據,2019年末人民幣貸款占社融規模的比重為61%,以企業債券和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之和衡量直接融資比重只有12%,直接融資比重顯著偏低。而直接融資比重和經濟發展水平高度正相關,隨著經濟發展水平越來越高,金融結構的演進會逐步向直接融資傾斜。這是一個世界性的結構變遷趨勢。
舉個例子來說,美國就是典型的直接融資比重為主的國家,金融市場高度發達,資本化率高,直接融資比重達到了78%,像日本這種傳統意義上的“銀行主導型”國家的直接融資比重也都超過了40%。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么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要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背后的原因是多種多樣,但結合中國當下的發展現狀,為產業轉型助力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在間接融資中,傳統地產、工業企業作為資金需求端,由于具有成熟的商業模式和較為穩定的盈利渠道,主要通過銀行信貸的間接方式獲取融資。在人口紅利消失和房市嚴峻政策下,我國傳統產業與地產行業增速放緩已成定勢。經濟不斷轉型下,近年來新興產業的發展接替傳統產業拉動GDP高質增長,產業轉型正在有序推進。
新興行業的崛起和發展特別需要金融支持,但這些行業具有一定高風險特征,絕大部分新興行業缺乏傳統意義上的抵押物,受銀行信貸風控要求難以獲得授信。這就導致了銀行貸款對新興行業的支持不足,不利于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以“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銀行(行情601398,診股)為例,去年公司類貸款行業分布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占比最高,達到23.15%。另一方面,當前證券業資產規模遠小于銀行業,截止2020年上半年,證券行業總資產和凈資產分別為8.03萬億和2.09萬億,而同期銀行業總資產規模和凈資產分別為302萬億和25萬億,銀行業在金融體系居主導地位。證券業與之相比實力相差懸殊,難以為實體經濟提供有力的融資支持。從這個角度來看,券商行業的整體規模在未來大概率要大幅度的擴張。
繼續來看,今年券商傳出的消息幾乎都是關于兼并收購方面。今年一季度,中信證券換股收購廣州證券100%股權,被認為是行業并購的開端,在打造航母券商的政策導向下,關于證券行業橫向并購的預期進一步升溫。9月20日晚間, 國金證券和國聯證券均發布了公告,國聯證券擬受讓長沙涌金持有的國金證券約 7.82%股份。
事實上,之所以要將券商做大還是基于和海外同行的差距。舉例來說,2019年末,高盛集團總資產達到9930億美元,凈資產為920億美元,而同期中信證券的總資產為1135億美元,凈資產為237億美元。經營業績方面,中信證券等國內龍頭券商與國際一流投行也存在較大差距,營收和凈利潤不及高盛的五分之一,即使是以經紀業務和資產管理業務為特色的嘉信理財,資產規模也達到中信證券2倍以上。
風物長宜放眼量,提高直接融資比例勢在必行,在可預見的將來,銀行向下,券商向上。注冊制是其中的關鍵一環,目前創業板注冊制已經實施,注冊制的全面推廣依然可期。注冊制意味著投行業務市場化程度提升,券商迎來了非常態的盈利增長點,2020年H1,國內券商投行業務實現收入253.17億元,同比增長28.0%,業內多數券商投行業務毛利率穩定在90%以上,頭部券商受益明顯,是未來大金融板塊的重點關注對象。